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上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3)

1. 營氣行度一經水行地論

營氣,陰氣也,如地水之氣,隨天氣以運行者也。天有經宿,地有經水,人有經脈。經脈者,乃運行臟腑之血,以周於內外者也。臟屬陰,故臟六經為陰,如手太陰肺、手少陰心、手厥陰心包絡、足太陰脾、足少陰腎、足厥陰肝是也。腑屬陽,故腑六經為陽,如手陽明大腸、手太陽小腸、手少陽三焦(右腎旁三焦腑)、足陽明胃、足太陽膀胱、足少陽膽是也。陰之大者為太陰,太陰為開,敷布陰氣者也;(太陰,三陰也。

經曰:三陰為母。)陰之小者為少陰,少陰為樞,轉輸陰氣者也;(少陰,二陰也。經曰:二陰為雌)。兩陰交盡為厥陰,厥陰為闔,受納陰氣者也。(厥陰,一陰也。經曰:一陰為獨使。)陽之大者為太陽,(太陽行背,在裡。)太陽為開,敷布陽氣者也;(太陽,三陽也。

經曰:三陽為父。)陽之小者為少陽,(少陽行身之側面,在表裡之間。)少陽為樞,轉輸陽氣者也;兩陽合明為陽明,(陽明行腹,在表之裡。)陽明為闔,收納陽氣者也。

然則陰陽分手足者何也?蓋人有三焦(此三焦即三停),而三焦只是兩焦,以人身中有膈膜(遮蔽濁氣,不使上熏心肺)。膈膜以上,肺與心與心包絡,象天,經脈因行於手,故手三陰從臟走手(陰從內起),手三陽從手走頭(陽從外起,手三陽雖位居下焦,然與手三陰為表裡,直相連絡,故亦走手);膈膜以下諸臟腑,皆象地,經脈因行於足,故足三陽從頭走足(陽行於外),足三陰從足走腹(陰行於內)。象天者陰先而陽後,象地者陽先而陰後,此水火既濟,地天交泰之道也。

或曰:經脈既有從腹走手、從手走頭、從頭走足、從足走腹之不同,何謂皆根於心乎?既曰:皆根於心,何又謂營出中焦?肺脈亦從中焦起乎?曰:經脈根於心,而行於腹、行於手、行於頭、行於足,此經所止之處,即彼經所起之處,猶樹之由根而干,由干而枝,枝又生枝,繁衍無已,而要皆原於根也。心脈下緣於胃脈,猶樹之根鬚生於地下也。

根於心者,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;緣於胃者,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。經曰:心生血。又曰:營氣之道,內谷為寶。谷入於胃,乃傳之肺,精專者行於經隧,常營無已,終而復始,是謂天地之紀。蓋謂水穀精微之氣,皆由胃出,而上注於心,奉心化赤為血,而上注於肺。陰隨陽化,天氣行而營氣與之俱行,故每日營氣之行,皆從肺經始,地上承天也。

由肺經下行而注於大腸經(肺與大腸相表裡),復上行而注於胃經,循注於脾經(脾與胃相表裡),又上行而注於心經,由心經下行而注於小腸經(心與小腸相表裡),由是而注於膀胱經,循注於腎經(腎與膀胱相表裡),從腎注心包絡(心腎相交),由心包絡下行而注於三焦經(心包絡與三焦相表裡),從三焦經復上行而注於膽經,循注於肝經(肝與膽相表裡),至肝經而營氣一周於身,經故曰厥陰為陰之盡,厥陰為闔。盡而闔,故藏血。

白話文:

營氣行度一經水行地論

營氣是陰氣,如同地下的水氣,隨著天氣運行。天有星宿的運行軌跡,地有經絡般的水脈,人體有經脈。經脈負責運行臟腑的血氣,周流於人體內外。臟腑屬陰,所以六條陰經分別是手太陰肺經、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絡經、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。腑屬陽,所以六條陽經分別是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(右腎旁的三焦腑)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。陰經中最大的為太陰經,太陰經是起始,負責佈散陰氣;(太陰經是三陰經之首,經書說:三陰為母)。陰經中最小的為少陰經,少陰經是樞紐,負責轉運陰氣;(少陰經是二陰經之首,經書說:二陰為雌)。兩條陰經運行結束後為厥陰經,厥陰經是終結,負責收納陰氣。(厥陰經是一陰經,經書說:一陰為獨使)。陽經中最大的為太陽經,(太陽經運行於背部,位於內層)。太陽經是起始,負責佈散陽氣;(太陽經是三陽經之首,經書說:三陽為父)。陽經中最小的為少陽經,(少陽經運行於身體側面,位於表裡之間)。少陽經是樞紐,負責轉運陽氣;兩條陽經交匯為陽明經,(陽明經運行於腹部,位於表層內側)。陽明經是終結,負責收納陽氣。

為什麼陰陽經脈會分佈於手足呢?因為人有三焦(即上中下三焦),但實際上只有上焦和中焦,因為有膈膜阻隔濁氣,防止濁氣上熏心肺。膈膜以上,肺、心、心包絡如同天空,經脈因此循行於手臂,所以手三陰經從臟腑出發循行於手臂(陰經從內開始),手三陽經從手臂循行至頭部(陽經從外開始,手三陽經雖然位於下焦,但與手三陰經是表裡關係,直接相連,所以也循行於手臂);膈膜以下的臟腑,如同大地,經脈因此循行於腿足,所以足三陽經從頭部循行至足部(陽經循行於外),足三陰經從足部循行至腹部(陰經循行於內)。如同天空,陰經先行陽經後行;如同大地,陽經先行陰經後行,這就是水火既濟,天地交泰之道。

有人問:經脈既有從腹部走向手臂,從手臂走向頭部,從頭部走向足部,從足部走向腹部的不同走向,為什麼都說根源於心呢?既說都根源於心,又為什麼說營氣出自中焦?肺脈也從中焦開始嗎?回答是:經脈根源於心,但循行於腹部、手臂、頭部、足部,經脈的終點就是另一條經脈的起點,如同樹木從根到樹幹,從樹幹到枝條,枝條又生枝條,不斷繁衍,但最終都源於根部。心脈下連於胃脈,如同樹木的根鬚生長於地下。

根源於心,如同乾卦,是萬物起始之源;連於胃,如同坤卦,是萬物生長之源。經書說:心生血。又說:營氣的運行之道,內部的穀氣是寶貴的。穀氣進入胃,再傳輸到肺,精華之氣運行於經脈,持續不斷地循環往復,這就是天地運行之規律。意思是水穀精微之氣,都從胃而出,上注於心,奉養心臟,將精華轉化為血液,再上注於肺。陰氣隨著陽氣的變化而變化,天氣運行,營氣也隨著運行,所以每日營氣的運行,都從肺經開始,地上承接天意。

從肺經向下運行注於大腸經(肺與大腸相表裡),再向上運行注於胃經,循行注於脾經(脾與胃相表裡),再向上運行注於心經,從心經向下運行注於小腸經(心與小腸相表裡),然後注於膀胱經,循行注於腎經(腎與膀胱相表裡),從腎經注於心包絡(心腎相交),從心包絡向下運行注於三焦經(心包絡與三焦相表裡),從三焦經再向上運行注於膽經,循行注於肝經(肝與膽相表裡),到肝經後營氣就周流全身,所以經書說厥陰經是陰經的終點,厥陰經是終結。終結後就收藏血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