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上 (12)
卷上 (12)
1. 樞機論
竊聞三陰三陽,有樞機焉。樞者,如門戶之樞,乃陰陽開闔之轉機也。《內經》樞機有二:一曰少陰為樞;一曰少陽為樞。陰之初生為少陰,少陰,稚陰也。手少陰屬心,足少陰屬腎。心為人身君主之官,神明所從出。腎為陰陽互根之地,精氣之本原。故少陰為轉陽至陰之機竅,陰之樞也。
由少陰而太陰,由太陰而厥陰,經曰: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。蓋太陰脾土,得此樞而散精以升於上;太陰肺金,得此樞而布精以降於下,能升能降,故謂之開。由是厥陰心包絡,得此樞而陰血以生;厥陰肝木,得此樞而陰血以藏,以生以藏,故謂之闔。是太陰、厥陰之開闔,皆少陰之樞所默運者也。
厥陰為陰之極,陰極則陽生,而陰轉入於陽,陽之初生為少陽,少陽,稚陽也。手少陽屬三焦,足少陽屬膽。三焦具真陽之火,其體虛潤,其氣氤氳。(焦,熱也。滿腔中熱氣布濩,能通調水道也。按三焦從右腎生出,心腎相通,三焦因與心包絡相通而為表裡。)膽為初春之木,其體軟嫩,其氣溫和。
故少陽為轉陰至陽之機括,陽之樞也。由少陽而太陽,由太陽而陽明,經曰: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。蓋太陽膀胱,得此樞而水道通調;太陽小腸,得此樞而食物變化,通調變化,故謂之開。由是陽明胃腑,得此樞而陽氣含納;陽明大腸,得此樞而陽氣收藏,含納收藏,故謂之闔。
是太陽、陽明之開闔,皆少陽之樞所默運者也。陽明為陽之極,陽極則陰生,而陽又轉入於陰。然則少陰、少陽,非陰陽出入開闔之樞機者哉?若其樞一有不利,則出入之機停;出入機停,則開闔之機廢。能開不能闔,則泄瀉諸病生;能闔不能開,則噎膈、便閉諸病生。
病先天則從腎起,病後天則從脾胃起。脾胃病則土不生金而金敗,金敗則水衰,水衰則木枯,木枯則火熾,火熾則水益涸,水涸則龍火起,龍火起而風火、雷火、燥火亦相繼而起,則一身無非火矣。夫此火之來,總由於樞之不利,火即陽氣外越,而不能依附於陰者也。若寒以降之,則火益烈而元氣亡矣。
故欲其樞之利,非溫潤之、咸柔之不可。法當滋腎之陰,納腎之陽,蓋腎為水火互根之臟,腎陰足而後水濟火,腎陽固而後氣歸精也;法當養肝之血,達膽之氣,蓋肝膽為東方震巽之木,木之陰液不可耗,木之生氣尤不可伐也。知少陰、少陽之為樞,而治法可悟矣。
白話文:
樞機論
我聽說三陰三陽,都有樞機。樞,就像門戶的樞紐,是陰陽開合轉換的關鍵。 《內經》中提到兩種樞機:一是少陰為樞;二是少陽為樞。陰氣開始產生稱為少陰,少陰是稚嫩的陰氣。手少陰屬心,足少陰屬腎。心是人體的君主之官,神明由此而出。腎是陰陽互相依存的根本,精氣的本源。所以少陰是轉化至陰之氣的關鍵通道,是陰的樞紐。
由少陰到太陰,由太陰到厥陰,經書說:太陰主開,厥陰主合。這是因為太陰脾土,依靠這個樞紐,散發精氣上升;太陰肺金,依靠這個樞紐,佈散精氣下降,能升能降,所以稱為開。因此厥陰心包絡,依靠這個樞紐,陰血得以產生;厥陰肝木,依靠這個樞紐,陰血得以收藏,產生和收藏,所以稱為合。太陰、厥陰的開合,都是少陰這個樞紐默默運作的結果。
厥陰是陰的極致,陰極則陽生,陰氣轉化為陽氣,陽氣開始產生稱為少陽,少陽是稚嫩的陽氣。手少陽屬三焦,足少陽屬膽。三焦具有真陽之火,它的性質虛而潤澤,氣息氤氳瀰漫。(焦,指熱。滿腔的熱氣瀰漫,能調節水道。按:三焦從右腎產生,心腎相通,三焦因為與心包絡相通而成為表裡關係。)膽是初春之木,它的性質柔軟,氣息溫和。
所以少陽是轉化至陽之氣的關鍵,是陽的樞紐。由少陽到太陽,由太陽到陽明,經書說:太陽主開,陽明主合。這是因為太陽膀胱,依靠這個樞紐,使水道通暢;太陽小腸,依靠這個樞紐,使食物消化變化,通暢變化,所以稱為開。因此陽明胃腑,依靠這個樞紐,吸收陽氣;陽明大腸,依靠這個樞紐,收藏陽氣,吸收和收藏,所以稱為合。
太陽、陽明的開合,都是少陽這個樞紐默默運作的結果。陽明是陽的極致,陽極則陰生,陽氣又轉化為陰氣。那麼少陰、少陽,不就是陰陽出入開合的樞機嗎?如果這個樞紐有任何不利,則出入的機制就會停止;出入機制停止,則開合的機制就會廢棄。能開不能合,則會導致泄瀉等疾病;能合不能開,則會導致噎膈、便秘等疾病。
先天之病從腎開始,後天之病從脾胃開始。脾胃生病,則土不能生金而金受損,金受損則水衰弱,水衰弱則木枯竭,木枯竭則火旺盛,火旺盛則水更加枯竭,水枯竭則龍火(真火)上升,龍火上升則風火、雷火、燥火也相繼而起,則全身都是火。這種火的產生,總歸是因為樞紐不利,火就是陽氣外泄,而不能依附於陰氣的緣故。如果用寒涼的方法去降火,則火會更加旺盛,元氣也會損失。
所以想要樞紐功能良好,就必須溫潤滋養它。方法是滋養腎陰,收斂腎陽,因為腎是水火互相依存的臟器,腎陰充足才能水滋潤火,腎陽充足才能氣歸於精;方法是養護肝血,疏通膽氣,因為肝膽是東方震巽之木,木的陰液不能耗損,木的生機更不能損傷。明白了少陰、少陽是樞紐,治療方法也就明白了。
2. 衛氣行度一經星經天論
衛氣,陽氣也,即人之天氣也。天有二十八宿,周布四面,(一面七星,四七二十八星。)房、昴為東西之緯,(橫看。)虛、張為南北之經。(縱看。)房至畢屬陽,主晝;昴至心屬陰,主夜。人身衛氣之行,亦猶是也。晝行陽經二十五度,夜行陰經二十五度,一晝一夜,五十度周於身,與宗氣、營氣度數相等。
或曰:衛氣出於何所?行於何地乎?曰:宗氣積於上焦,營氣出於中焦,而衛氣則出於下焦。營氣隨宗氣行於經脈之中,衛氣則不隨宗氣入於經脈,而自行於各經脈外,及頭目、手足、皮膚、分肉之間。故經曰: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;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或又曰:衛氣何以出於下焦,行於脈外乎?曰:經謂上焦如霧,(此三焦,即三停。
肺司呼吸,布散精液,以行於經脈之中,彌淪布濩,如天之有霧。)中焦如漚,(水穀精微之氣,蒸變而為心血,凝聚浮沉,如水中之有漚。)下焦如瀆,(飲入於胃,脾實輸之,下行於右腎旁之三焦腑,得三焦腑之氣化,滲入膀胱。故三焦為決瀆之官,膀胱為州都之官,正以下焦如瀆之畜泄乎水也。
)衛氣賴下焦陰中真陽,以升出中、上二焦,故衛氣出於下焦。營為水穀之精氣,屬陰,陰性精專,自行脈中;衛為水穀之悍氣,屬陽,陽性剽悍滑利,故行脈外。
請析言之。平旦陰盡,由寐而寤。邵子曰:人之神,寐則棲腎,寤則棲心,將寐在脾,熟寐在腎,將寤在肝,正寤在心。十二經脈,皆根於心。寤屬陽,太陽為陽中之陽,故經曰:人寤則目張。目張則陽氣出於睛明穴(屬足太陽經),而上行於頭,始於足太陽,次手太陽,再下足少陽,次手少陽,再下足陽明,次手陽明,如是周二十五度,乃下行陰分,而目復合而寐。
目合則陽氣從足少陰注於腎,腎注於心,心注於肺,肺注於肝,肝注於脾,脾復注於腎,如是亦周二十五度,終而復始,如環無端。
再析言之。如卯初初刻,陰盡而寤,衛行太陽;(先行足經,次行手經。余皆同。)卯初一刻,衛行少陽;卯初二刻,衛行陽明;卯初三刻,衛間行足少陰。卯正初刻,衛復行太陽;卯正一刻,衛復行少陽;卯正二刻,衛復行陽明;卯正三刻,衛復間行足少陰。陽盡間陰者,以足少陰陰陽互根,為人身之大根柢、大樞紐也。
如是環行,自卯至申,周二十五度,陽盡於陰,陰受氣矣,陰亦周二十五度。一晝一夜,漏下百刻而盡,衛氣五十度周於身,如是無已,與天地同紀。知此,則人之病否、生死可以決,藥之升降、補瀉、表裡、陰陽可無差矣。
白話文:
衛氣行度一經星經天論
衛氣是陽氣,也就是人體的天氣。天上有二十八星宿,環繞四方(每面七星,四面共二十八星)。房宿和昴宿是東西方向的緯度(橫向),虛宿和張宿是南北方向的經度(縱向)。房宿到畢宿屬於陽,主宰白天;昴宿到心宿屬於陰,主宰夜晚。人體衛氣的運行也如同星宿一樣。白天運行陽經二十五度,夜晚運行陰經二十五度,一晝一夜共運行五十度遍佈全身,與宗氣、營氣的運行數量相同。
有人問:衛氣從哪裡出來?運行在哪裡呢?答:宗氣積聚在上焦,營氣產生於中焦,而衛氣則產生於下焦。營氣隨著宗氣在經脈中運行,衛氣則不隨著宗氣進入經脈,而自行於各經脈之外,以及頭目、手足、皮膚、肌肉之間。所以經書上說:清氣為營氣,濁氣為衛氣;營氣運行於脈中,衛氣運行於脈外。有人又問:衛氣為什麼從下焦出來,運行於脈外呢?答:經書說上焦像霧氣(這裡的三焦,就是指上中下三停。肺負責呼吸,散佈精液,在經脈中運行,瀰漫佈散,如同天空的霧氣),中焦像浮沫(水穀精微之氣,蒸騰變化而成為心血,凝聚浮沉,如同水中的浮沫),下焦像水道(飲水進入胃,脾臟吸收輸送,向下運行到右腎旁的三焦腑,得到三焦腑的氣化,滲入膀胱。所以三焦是決泄的器官,膀胱是貯存的器官,正如同下焦像水道一樣蓄積和排泄水分)。衛氣依靠下焦陰中之真陽之氣,上升運行於中焦和上焦,所以衛氣產生於下焦。營氣是水穀的精華之氣,屬陰,陰性精純專一,自行於脈中;衛氣是水穀的較為粗悍之氣,屬陽,陽性剽悍滑利,所以運行於脈外。
讓我們詳細分析一下。平旦時陰氣消盡,由睡而醒。邵雍說:人的神氣,睡著時寄託於腎,醒著時寄託於心,將要睡著時在脾,熟睡時在腎,將要醒來時在肝,完全清醒時在心。十二經脈都根植於心。清醒屬於陽,太陽經是陽中之陽,所以經書說:人醒來時眼睛就張開。眼睛張開時,陽氣就從睛明穴(屬足太陽經)出來,向上運行於頭部,開始於足太陽經,接著是手太陽經,然後是足少陽經,接著是手少陽經,然後是足陽明經,接著是手陽明經,這樣運行二十五度,然後向下運行陰經,眼睛就閉合而睡著。
眼睛閉合時,陽氣就從足少陰經注入腎臟,腎臟注入心臟,心臟注入肺臟,肺臟注入肝臟,肝臟注入脾臟,脾臟又注入腎臟,這樣也運行二十五度,周而復始,如同環狀無始無終。
再詳細分析一下。例如卯時初刻,陰氣消盡而醒來,衛氣運行太陽經(先運行足經,再運行手經,其餘經脈也一樣)。卯時初一刻,衛氣運行少陽經;卯時二刻,衛氣運行陽明經;卯時三刻,衛氣間歇性運行足少陰經。卯時正初刻,衛氣再次運行太陽經;卯時正一刻,衛氣再次運行少陽經;卯時正二刻,衛氣再次運行陽明經;卯時正三刻,衛氣間歇性再次運行足少陰經。陽氣消盡時,陰氣就運行足少陰經,因為足少陰經陰陽互根,是人體的根本和樞紐。
這樣循環運行,從卯時到申時,運行二十五度,陽氣歸於陰氣,陰氣接受陽氣了,陰氣也運行二十五度。一晝一夜,共一百刻,衛氣運行五十度遍佈全身,如此周而復始,與天地運行同步。明白了這些,就能判斷人的疾病、生死,以及藥物的升降、補瀉、表裡、陰陽,就不會有差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