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98)
本經疏證 (98)
1. 本經疏證第五卷
陰邪踞陽位,自必以體陰性動者,輔正以袪邪;陰邪踞陰位,則當以體陽性靜者,治之矣牡蠣有牡片而無牝片,是為純陽,而其體質如石,又為陰。若夫陽邪踞陰位,則猶之乎陰邪踞陽位也。是故,脅下痞、脅下滿,非以棗治之也,特不如脅下痞鞕之忌棗耳。棗之治,自在中,《本經》之訓可案也。
然則火逆上氣,非氣之有餘耶?懸飲內痛,非津液之有餘耶?而麥虋冬湯、十棗湯,偏用大棗,何也?夫氣不下歸而上逆,津液不宣布而懸結,猶得為有餘哉?惟其不足,故至是耳。且此兩者,猶有不同處,未可一律論也。麥虋冬湯,是養脾氣不足,平胃氣上逆,欲使其由營氣而流轉一身。
十棗湯,是用藥過峻,恐不特洩去其飲,將盡人之津液胥洩之,故以棗約束營氣而存津液也。物之性,豈拘拘於一偏,明者用之,自當任材器使,而不局不濫,斯可矣。
《金匱要略》曰「病有賁豚,有吐膿,有驚怖,有火邪,此四部病,皆從驚發得之」,據《本經》,大棗主大驚,宜無不可用矣,而不必悉用。何哉?夫《本經》固言之矣,曰「身中不足,大驚」,不可截去「身中不足」,僅以「大驚」二字概之也。其有非身中本不足而用棗者,必緣誤治。
其義,只在《傷寒論》,曰「少陽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」。是故,茈胡加龍骨牡蠣湯,下後證也;桂枝加桂湯,發汗及燒鍼後證也;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發汗後證也。賁豚湯證,則未經誤治,故獨不用棗。若夫《千金》風虛驚悸二十三方,用棗十一方,其方有用獨活、細辛、羌活、白蘚皮、銀屑、大黃、石膏、蜀椒、菖蒲、防己、鐵精、麻黃者,即不用棗。於此見棗之治驚,但治「實中之虛,虛中之虛」,而虛中有實者,則其所不能任。
若實中之實,又所不待言矣。
麻子:味甘,平,**無毒。**主補中益氣,**中風汗出,逐水,利小便,破積血,復血衇,乳婦產後餘疾,長髮,可為沐藥。**久服,肥健,不老,神仙。九月採。入土者,損人。生泰山川谷畏牡蠣、白薇,惡茯苓
麻子,一類二種。斑黑者,實饒,而皮縷麤惡,名曰苴。白色者,無實,而皮縷韌密,名曰枲。其花謂之勃,苴黃枲白。苴以採實,供籩豆實及作油。枲以剝皮,析縷作布。皆欲得良田,不用故墟。夏至前布種,出大科,長三、四尺,莖方有稜,葉狹而長,如益母草,一莖七葉或九葉。
宜以流水澆之,無流水而用井水,則宜曝之,以殺其寒。六月放勃,隨即結實。若欲採實,即宜拔去白花者,否則子不成實。實有殼,極難去,當以帛包,置沸湯中,浸至冷,出之,垂井中一夜,勿令著水。次日日中暴乾,就新瓦上,挼去殼,簸揚取仁,則粒粒皆完。參《齊民要術》、《禮疏》、《綱目》
白話文:
陰邪侵佔陽位,通常是利用藥性偏陰、動態的藥物來輔助正氣以驅除邪氣;陰邪侵佔陰位,則應當使用藥性偏陽、靜態的藥物來治療。牡蠣只有雄性的殼片而沒有雌性的殼片,這是純陽之物,但其本質堅硬如石頭,又屬於陰性。至於陽邪侵佔陰位的情況,就如同陰邪侵佔陽位一樣。因此,脅下脹滿、脅下悶痛,不宜使用紅棗來治療,只是沒有像脅下硬結那樣忌諱紅棗而已。紅棗的療效,是在於調理中焦,這是《本經》裡就記載的。
既然如此,那麼火氣上逆,難道不是因為氣太多了嗎?懸飲導致的胸內疼痛,難道不是因為津液太多了嗎?而麥門冬湯、十棗湯卻都偏偏使用大量紅棗,這是為什麼呢?其實,氣之所以不能向下歸順反而上逆,津液之所以不能正常輸布反而凝結,難道還能說是它們太多嗎?正是因為它們不足,才會導致這種情況。而且這兩種情況還是有所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。麥門冬湯,是為了滋養脾氣的不足,平息胃氣的上逆,想讓氣能從營氣流轉到全身。
十棗湯,則是因為用藥過於猛烈,恐怕不僅會把停積的痰飲排泄掉,還會把人體的津液也一併耗盡,所以用紅棗來約束營氣,保留津液。藥物的屬性,難道只會拘泥於一種偏性嗎?明智的人使用藥物,自然會根據藥材的特性來運用,不會過度局限也不會濫用,這樣才能達到療效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疾病有奔豚、吐膿、驚恐、火邪等四類,都因驚嚇而發病」,根據《本經》的記載,紅棗主要治療大驚,似乎沒有什麼不適用,但不一定所有情況都要使用。為什麼呢?因為《本經》確實說了,紅棗能治療「身中不足」導致的「大驚」,不能只取「大驚」二字來概括。那些並非身體本身不足而使用紅棗的情況,一定是因為誤診誤治。
這個道理,在《傷寒論》裡說得很清楚,說:「少陽病不可以用吐法和下法,用了就會導致心悸和驚恐。」所以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,是下法過後出現的症狀;桂枝加桂湯,是發汗和燒針過後出現的症狀;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是發汗過後出現的症狀。奔豚湯證,則沒有經過誤治,所以單獨不用紅棗。至於《千金方》記載的治療風虛驚悸的二十三種藥方,其中有十一種用了紅棗,而那些使用了獨活、細辛、羌活、白蘚皮、銀屑、大黃、石膏、蜀椒、菖蒲、防己、鐵精、麻黃等藥材的方子,就沒有使用紅棗。從這裡可以看出,紅棗治療驚悸,只適用於治療「實證中的虛證、虛證中的虛證」,而對於虛證中夾雜實證的情況,紅棗則無能為力。
至於實證中的實證,那就更不用說了。
**麻子:味甘,性平,**無毒。**主要功效是補中益氣,**治療中風汗出、利水消腫、通利小便、破除積血、恢復血脈、治療婦女產後疾病、能使頭髮長得茂盛,還可以當作洗頭的藥物。**長期服用,可以使人身體肥碩健壯,延年益壽,如神仙一般。**九月採摘。埋在土裡的麻子,對人有害。生長在泰山山谷的麻子,畏懼牡蠣、白薇,厭惡茯苓。
麻子,大致分為兩類。黑色帶斑點的麻子,果實多而飽滿,但外皮粗糙,稱為苴麻;白色的麻子,沒有果實,但外皮柔韌緊密,稱為枲麻。麻子的花稱為勃,苴麻的花是黃色的,枲麻的花是白色的。苴麻是為了採摘果實,可以用來當作食物或者榨油;枲麻是用來剝取外皮,織成布匹。種植麻子都需要肥沃的田地,不能用荒廢的舊地。在夏至之前播種,長出的麻子很大棵,有三、四尺高,莖呈方形且有稜角,葉子狹長,像益母草,一莖有七片或九片葉子。
適合用流動的河水來澆灌,如果沒有流動的河水,可以用井水,但要曬乾,去除寒氣。六月開花,隨即結果。如果想要採收果實,就要拔除白花的植株,否則果實難以結實。果實有堅硬的外殼,很難去除,應該用布包住,放入沸水中浸泡至冷,取出後,懸掛在井中一夜,不要讓它接觸到水。第二天在陽光下曬乾,在新瓦上搓揉,去除外殼,簸箕揚去雜質,只留下麻子的種仁,這樣就能得到完整無缺的麻子仁了。可以參考《齊民要術》、《禮疏》、《綱目》等書籍的記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