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97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疏證 (97)

1. 本經疏證第五卷

乃令節元辰,偏宜斧斤椎擊之,非至靜偏喜動耶?其花,青白幽潔,繁茂星布,宜為至密之物矣。乃開放盛時,偏宜杖竹,振而落之,非至密偏喜疏耶?故其實,皮寬肉厚,味甘,性緩,氣平,俱應乎靜,偏能主病之動者。營之為氣,亦靜矣。然其自中焦,受氣變赤以來,首於胷中,行手太陰,以次而手陽明、足陽明,遞至手足厥陰,復轉於手太陰,潛行暗轉,內徧臟腑,外徹骨節,無一息暫停。可謂與「靜而喜動」,有合否?其不宜盛,不宜衰,須恰當其可。

倘過盛,則壅為癰膿,溢為吐衄,墜為崩漏,甚至結為癥瘕,滯為臌脹。可謂與「密而喜疏」,有合否?津液之為物,周徹上下,徧敷內外,實與營氣通連。是故,崩漏吐衄,或至盈盆成桶而未止,人之血不若是之多也。其所以然者,則曳津液皆為血耳。人之汗出,或至衣被透溼,接連時日而未止,人之津液不若是之多也。

其所以然者,則曳血皆為津液耳。夫棗,配薑而論,則治血者也;離薑而論,則治津液者也。何也?夫血主於心,津液彙於腹。棗,固主心腹不正之氣者也。欲其外行,恐其太洩越,則以棗輔散發之物,使循經由軌,潛行暗達,無一往無前之決裂。欲其內守,恐其太凝滯,則以棗輔補益之品,使展布灑陳,不遺不濫,無壅淤泛濫之積弊。

此棗之所以為棗,與他緩中補益之藥,不同者也。雖然棗之為棗,其功遂盡於此哉!上吐下利,倉皇奔迫,得此,則守其津液之外馳半夏瀉心湯、甘草瀉心湯。水飲壅淤,勢宜峻逐,得此,則抑藥性之太過,固元氣之遺餘十棗湯、葶藶大棗瀉肺湯。水不化津,液不澤槁,下氣上逆。

得此,則緩其迫促,調其衝激苓桂甘棗湯、麥虋冬湯。邪氣內橫,欲越不達,欲洩不利。得此,則馴其急躁,消其衝突黃連湯、黃芩湯。其他聯補藥、散藥之不和薯蕷丸。通病情、治法之相梗附子稉米湯,具涵育性情之標韻甘麥大棗湯,其功偉矣。即反而溯其所以治營衛津血之故,又豈有他致哉!

小茈胡湯證,若脅下痞鞕者,去大棗,加牡蠣。甘草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、旋覆花代赭石湯證,皆心下痞鞕而用大棗。何也?夫《本經》固曰「主心腹邪氣」,不曰「主脅下」。正可見《本經》字字不苟,仲景絲絲入蔻耳。且主心腹邪氣者,豈謂泛主心腹間,邪停氣滯哉!必心腹間因邪氣而中不安,脾失養,方是大棗所主。今三證之痞鞕,特於甘草瀉心條注云「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,客氣上逆,故使鞕」。

是豈特於安中養脾有合,不又於平胃氣有合耶?然則,痞硬與痞滿何別?小茈胡證多有脅下痞、脅下滿,而不去大棗者,又何故?夫痞滿,陽邪也。痞鞕,陰邪也。是故,大黃黃連瀉心湯之痞,曰「按之濡」;生薑、甘草兩瀉心湯之痞,曰「痞鞕」。胷中,陽位也。脅下,陰位也。

白話文:

大棗這種果實,它的生長規律就像在節氣的起始,特別適合用斧頭或槌子敲擊,這不是表示它本質上靜止卻偏愛動嗎?它的花朵,青白清幽潔淨,繁茂地像星辰般散布,應該是非常密集的,但當它盛開時,卻適合用棍子敲打使其掉落,這不是表示它本質上密集卻偏愛疏散嗎?因此,它的果實,皮寬肉厚,味道甘甜,性質緩和,氣味平和,都應該是屬於靜的特性,卻能主要治療病症中屬於動的表現。

營氣,也屬於靜的性質,然而它從中焦接受氣化變成赤色後,首先在胸中運行,經過手太陰經,然後依次經過手陽明經、足陽明經,再到手足厥陰經,最後又回到手太陰經,在體內默默地運行,遍布臟腑,貫穿骨節,沒有一刻停歇。這可以說是與「靜而喜動」的特性相符吧?它不宜過於旺盛,也不宜過於衰弱,必須恰到好處。

如果過於旺盛,就會堵塞形成癰腫膿瘡,溢出則成為吐血或流鼻血,下墜則成為崩漏,甚至結成癥瘕,停滯則成為腹脹。這可以說是與「密集卻偏愛疏散」的特性相符吧?津液這種物質,周流上下,遍布內外,實際上與營氣相通連。因此,崩漏吐血,有時會多到滿盆滿桶,但人體的血液不可能有那麼多。其原因是,它會牽引津液都變成血。人的汗液,有時會多到浸透衣被,連續數日不止,但人體的津液不可能有那麼多。其原因是,它會牽引血都變成津液。

大棗如果與生薑一起討論,它就是治療血症的藥物;如果單獨討論,它就是治療津液的藥物。為什麼呢?因為血歸於心,津液聚集在腹部。大棗,本來就是治療心腹之間不正之氣的。想要使藥力向外運行,又怕它過於洩散,就用大棗輔助散發的藥物,使之循著經絡運行,默默到達,不會一往無前地決裂。想要使藥力向內收斂,又怕它過於凝滯,就用大棗輔助補益的藥物,使之舒展散佈,不會遺漏或過多,不會有堵塞或氾濫的弊端。

這就是大棗之所以為大棗的原因,它與其他緩和補益的藥物不同之處。雖然大棗的作用就只是這樣嗎?如果上吐下瀉,倉皇奔走,吃了大棗,可以守護津液不外洩,如半夏瀉心湯、甘草瀉心湯;如果水飲堵塞,應該用峻烈的藥物去除,吃了大棗,可以抑制藥性太過,鞏固元氣,如十棗湯、葶藶大棗瀉肺湯;如果水液無法化生津液,津液無法潤澤乾枯,導致氣逆向上,吃了大棗,可以緩和急迫,調和衝擊,如苓桂甘棗湯、麥門冬湯;如果邪氣在內橫行,想要發散又無法通達,想要洩瀉又不利,吃了大棗,可以馴服急躁,消除衝突,如黃連湯、黃芩湯;其他如聯絡補藥、散藥不和的情況,可以用薯蕷丸;治療病情、治法互相衝突的情況,可以用附子粳米湯;具有涵養性情的功效,可以用甘麥大棗湯。大棗的功用真是偉大啊!即使反過來追溯它治療營衛津血的原因,又豈是其他藥物所能達到的呢?

小柴胡湯證,如果脅下有痞塊,就要去除大棗,加入牡蠣。甘草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、旋覆花代赭石湯證,都有心下痞硬的症狀,卻都使用了大棗。為什麼呢?《本經》確實說大棗「主治心腹邪氣」,但沒有說「主治脅下」。由此可見,《本經》的字句非常嚴謹,仲景的用藥也絲絲入扣。而且說「主治心腹邪氣」,難道是指泛泛地治療心腹間的邪氣停留或氣機阻滯嗎?必定是心腹之間因為邪氣而導致中焦不安,脾失濡養,這才是大棗所主治的。現在這三個證的痞硬,特別在甘草瀉心湯的條文中註解說「這不是結熱,只是因為胃中虛弱,客氣上逆,所以導致痞硬」。

這難道不僅僅是與安中養脾相符,不是也與平定胃氣相符嗎?那麼,痞硬與痞滿有什麼區別呢?小柴胡證大多有脅下痞塊或脅下滿脹,卻不去除大棗,又是為什麼呢?痞滿,屬於陽邪;痞硬,屬於陰邪。因此,大黃黃連瀉心湯證的痞,說「按之柔軟」;生薑、甘草兩瀉心湯證的痞,說「痞硬」。胸中,是陽位;脅下,是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