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96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疏證 (96)

1. 本經疏證第五卷

不似溽暑之溼在熱中耶?而其時之氣,雲龍升降也,風雷激盪也。以愈閟而愈伸,不似棗之質滯膩,而性疏通耶?則《別錄》所謂「益氣,強力,除煩悶、心下懸」者,亦已得其最奧之旨矣。腸澼者,津液敗而流,不緊帖土中也,故亦能治之。

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兩書,用棗者,五十八方。其不與薑同用者,十一方而已。大率薑與棗,聯為和營衛之主劑。薑以主衛,棗以主營。故四十七方中,其受桂枝湯節制者,二十四。受小茈胡湯節制者,六。所以然者,桂枝、小茈胡俱調和營衛之劑也。桂枝湯,治邪之軒輊於營衛。

小茈胡湯,治邪之出入於營衛,曰「病常自汗出者,此為營氣和,營氣和者,外不諧,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爾,復發其汗,營衛和則愈」,非邪之軒輊耶?曰「本茈胡證,反下之,茈胡證仍在者,復與茈胡湯。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,汗出而解」,非邪之出入耶?邪之軒輊,彼此輕重之謂也。邪之出入,則無彼此輕重。

第不能禦而阻之,任其欲來則來,欲往則往爾。其可同用薑、棗,何也?蓋營者,榮養也。衛者,捍衛也。榮養者,非能禦而阻之。欲其禦而阻之,不望捍衛者,而誰望。病常自汗出者,視其外,似衛盛而營虛;究其實,則營和而衛疎。故再進一步,則曰「發汗後,身疼痛,衇沉遲,則加生薑矣」。

蒸蒸而振者,淺窺之,似營強而能託;深揣之,則衛壯而能振。故再退一步,則曰「脅下痞鞕,則去大棗矣」。是何也?以邪在營衛之間,固欲其出,不欲其入也。然薑、棗之和營衛,薑優而棗劣歟?則又非矣。觀夫「不同薑用」之方,若當歸四逆湯、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。

「同薑用」之方,若炙甘草湯、橘皮竹茹湯。皆用棗,較之茈胡桂枝為重。則以能安中,故爾。夫中不安,則營烏能和,衛烏能振。且衛之振,正以營和之力,此實用薑、棗之界畫。棗之安中和營,尚不可見耶?果如是,則與薑同用之十七方,不受桂、茈節制者,遂無與於營衛歟?此蓋有二焉,皆有涉於營衛。一者,營衛之氣為邪阻於外,欲開而出之,又恐其散之猛也。

則麻黃劑中加用之,以防其太過大青龍、麻黃連軺赤小豆、越婢、桂甘薑棗、麻辛附子、文蛤等方。一者,營衛之氣為邪阻於內,欲補而達之,又恐其補之壅也。則人薓劑中加用之,以助其不及生薑瀉心、旋覆代赭、吳茱萸、橘皮竹茹、炙甘草等方。防之於外者,欲其力勻稱,故分數仍桂枝、茈胡之法;助之於內者,欲其和裏之力優,而後外達能銳,故棗重於薑,此實用薑、棗之權輿。棗之功能,尤於是足見者也。

其他,雖癰膿之在腠理,疼痛之在腹內,似誠無與於營衛矣。而欲排而出之,調而達之,則仍不能不藉營衛之通行排膿、小建中等方,可曰「用薑棗者,無涉於營衛」哉!然則,離薑論棗,當無涉於營衛矣,豈知轉有以帖切於營氣者。棗之為木,肌理膩致,體質堅嫩,宜為至靜之物矣。

白話文:

難道棗的作用不像盛夏濕熱那樣,是熱在濕氣之中嗎?但棗生長時的氣候,是雲升龍騰,風雷交加的,它越是閉藏,越是能伸展,不像棗的本質那樣黏膩滯澀,反而性質是疏通的嗎?那麼《別錄》所說的「補益氣力,使身體強壯,消除煩躁鬱悶、心下感覺堵塞」這些功效,也已經得到它最深奧的含義了。腸道疾病(腹瀉)的原因是津液敗壞而流失,無法緊貼於體內,所以棗也能治療這種情況。

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這兩本書,使用棗的處方有五十八個,其中沒有與生薑同時使用的只有十一個。大多數情況下,生薑和棗是作為調和營衛的主要藥物。生薑主要作用於衛氣,棗主要作用於營氣。因此,在四十七個處方中,有二十四個受到桂枝湯的制約,有六個受到小柴胡湯的制約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桂枝湯和小柴胡湯都是調和營衛的藥方。桂枝湯是治療邪氣在營衛之間輕重不等的病症。

小柴胡湯則是治療邪氣在營衛之間出入的病症,例如「如果病人常常自己出汗,這表示營氣平和,營氣平和的話,身體外表就會不協調,因為衛氣與營氣不和諧的緣故,再次發汗,營衛和諧就會痊癒」,這不就是邪氣輕重不等嗎?再如「本來是柴胡證,反而使用了下瀉藥,如果柴胡證還在,就再次使用柴胡湯。雖然已經使用下瀉藥,但並不是錯誤,一定會出現發冷顫抖,隨後發熱,出汗後病就會好」,這不就是邪氣在營衛之間出入嗎?邪氣的輕重不等,是指邪氣的影響有輕有重。而邪氣的出入,則不涉及輕重。

只是邪氣來時無法阻止,任由它來去而已。那麼為什麼薑和棗可以一起使用呢?因為營氣是指榮養,衛氣是指捍衛。榮養,不能夠阻止邪氣。如果想要阻止邪氣,不依靠捍衛的力量,還能依靠誰呢?病人常常自己出汗,從外表看起來,像是衛氣旺盛而營氣虛弱;但究其實質,則是營氣平和而衛氣疏鬆。所以再進一步分析,會說「發汗後,身體疼痛,脈搏沉緩,就應該加用生薑了」。

發冷顫抖,淺層次來看,好像是營氣強盛而能拖住邪氣;深層次來看,則是衛氣強壯而能使身體發抖。所以再退一步分析,會說「脅下感覺痞硬,就應該去掉大棗了」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邪氣在營衛之間,所以希望它能出去,不希望它進入。那麼,在調和營衛方面,生薑比大棗更好嗎?其實並非如此。看看那些「不同生薑一起使用」的處方,例如當歸四逆湯、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。

還有那些「與生薑一起使用」的處方,例如炙甘草湯、橘皮竹茹湯。它們都使用了大棗,而且用量比小柴胡湯和桂枝湯的用量要多。這是因為大棗能夠安定中焦,使之平和。中焦不安,營氣怎麼能平和,衛氣又怎麼能振作呢?而且衛氣的振作,正是依靠營氣平和的力量,這才是使用生薑和棗的區別所在。棗安定中焦和營氣的作用,難道還不明顯嗎?如果真是這樣,那麼與生薑同時使用,卻不受桂枝湯和小柴胡湯制約的十七個處方,就都與營衛無關了嗎?其實這裡面有兩種情況,都與營衛有關。一種情況是,營衛之氣被邪氣阻滯在體外,想要打開使其排出,又擔心發散的力量太過猛烈。

所以會在麻黃劑中加入大棗,來防止藥力過於強勁,例如大青龍湯、麻黃連軺赤小豆湯、越婢湯、桂甘薑棗湯、麻辛附子湯、文蛤湯等處方。另一種情況是,營衛之氣被邪氣阻滯在體內,想要補益並使其疏通,又擔心補益的力量過於壅滯。所以會在人參劑中加入大棗,來輔助那些不足的力量,例如生薑瀉心湯、旋覆代赭湯、吳茱萸湯、橘皮竹茹湯、炙甘草湯等處方。對於防禦體外的邪氣,是要使藥力均衡適中,所以劑量仍遵循桂枝湯和小柴胡湯的原則;對於輔助體內的不足,是要使調和內部的力量增強,然後才能使向外疏通的力量強勁,所以大棗的用量要比生薑重,這才是使用生薑和棗的權衡之道。棗的功能,在這方面尤其顯現出來。

其他像癰膿在皮膚表面,疼痛在腹部,似乎確實與營衛無關了。但是,想要將其排出,調理並使之疏通,仍然不能不借助營衛的運行,例如排膿散、小建中湯等處方,難道可以說「使用生薑和棗,與營衛無關」嗎?然而,如果拋開生薑來談大棗,似乎就與營衛無關了,哪知卻反而與營氣更加貼切。棗這種植物,肌理細膩緻密,質地堅實柔嫩,應該算是非常安靜的物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