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94)
本經疏證 (94)
1. 本經疏證第五卷
夫血,亦水屬也。倘使火得入其中而迫逐焉,致男子為大孔出血,女子為崩中、漏下,亦必令火有生氣,乃能不與血為患也。
橘柚:味辛,溫,**無毒。**主胷中瘕熱、逆氣,利水穀,**下氣,止嘔欬,除膀胱畱熱、停水,五淋,利小便。主脾不能消穀,氣衝胷中,吐逆,霍亂,止洩,去寸白。**久服,去臭,下氣,通神,**輕身,長年。**一名橘皮。生南山川谷,生江南。十月採。
橘,樹高丈許,其性直竦,枝葉不相妨,又畏霜。洞庭四面皆水,水氣上騰,能辟霜。故生是者,為最佳。枝多刺,其葉兩頭尖,綠青色,面大寸餘,長二寸許。四月,著小白花,甚香。結實,至冬黃熟,包中有瓣,相向橫砌。瓣中有核,圓白而微尖,種類不一,以不接而種成者,為上。參《事類合璧》、《嘉祐雜志》、《文昌雜錄》。
張隱庵曰「橘實,形圓色黃,臭香,肉甘,脾之果也。其皮,氣味苦辛,性主溫散,筋膜似絡衇,皮形似肌肉,棕眼如毛孔。乃從脾胃大絡,外出於肌肉毛孔之藥也。若中宮濁氣畱聚,則假氣成形,而為瘕熱逆氣。則橘皮能達胃絡之氣,出於肌腠,而中之畱聚自通。若脾不能為胃散精布氣,則水穀之氣,遂有壅滯而不利。
橘皮著肉之膜,宛如脾胃相連之絡,藉其芳香辛苦,以通達之,水穀自利矣」。
劉潛江云「橘皮,味苦辛,適均而氣溫。若但據其苦洩、辛散、溫行,以為與他行滯氣之物等,則誤矣,《本經》於此,獨取其利水穀。夫後天之氣,即水穀氣合於真氣,以充身者也。水穀利,則水穀之氣暢茂,而真氣得其助」。盧氏謂「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,充身,澤毛,若霧露之溉,橘皮有焉」。
夫氣,生化於脾肺,本以流行為無病。寒熱升降,或愆常度,皆能滯著為病。橘皮,則無間寒熱升降補瀉之劑,胥得合之,以奏績。而水穀之氣,所以充於身者,亦能盡其常矣。愚按二家論橘皮之所以然,善矣。特張氏,僅及胷中氣,而未盡「瘕、熱、逆」三字之義。夫瘕則有形,熱則非寒,逆則上衝,必盡此三義,胷中瘕熱逆氣,方確切也。
瘕之為病,借氣聚以成形,依物象而成質。迨氣散物消,則形質亦隨而消散。故仲景書有所謂「固瘕」者,有所謂「癥瘕」者,有所謂「寒疝瘕」者,皆其物在上,以瘕字足之。此則瘕在熱上,亦可見因氣聚而成瘕,因瘕停而生熱。與中寒多食,大便不通之固瘕〈陽明篇〉。
寒熱整月不罷之癥瘕〈瘧病篇〉。趺陽衇緊腹中痛之寒疝瘕〈水氣篇〉。為不同矣。大率,瘕之在下者,多依寒;在中者,多依血。故固瘕,必大便初硬後溏;寒疝瘕,下之,方胷滿短氣。而癥瘕,為寒熱難止,與瘕熱之在上者,多因氣而其病為逆氣者,又自不同也。因熱而瘕,則其治在熱;因癥瘕而熱,則其治自應在氣。
白話文:
血,也屬於水的一種。如果火侵入血液中並迫使它運行,會導致男子出現大量出血,女子出現崩漏(月經大量出血或淋漓不盡)等情況。這時必須讓火有生氣,才能不對血造成危害。
**橘柚:味辛,性溫,**無毒。**主要治療胸中積熱、氣逆,能幫助消化,**使氣下降,止嘔止咳,消除膀胱內的餘熱和積水,治療淋病,利小便。還能治療脾胃消化不良,氣衝胸口,嘔吐,霍亂,止瀉,去除腸道寄生蟲。**長期服用,可以去除體臭,使氣下行,精神清爽,**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**又名橘皮。**生長在南方的山谷中,尤其在江南地區。一般在十月採摘。
橘樹高約一丈左右,樹幹挺直向上,枝葉互不干擾,但又怕霜凍。洞庭湖四面環水,水氣上升,能抵禦霜凍。因此,生長在那裡的橘子品質最佳。橘樹枝上多刺,葉子兩端尖,呈綠青色,表面寬約一寸多,長約兩寸多。四月開小白花,香味濃郁。果實成熟於冬季,呈黃色,內部有瓣,彼此相對排列。瓣內有核,圓白色且稍微尖。橘子種類繁多,以不經嫁接而自行生長的為上品。《事類合璧》、《嘉祐雜志》、《文昌雜錄》等書均有記載。
張隱庵說:「橘子果實,形狀圓,顏色黃,氣味香,肉味甘甜,是脾所喜愛的果實。橘子皮,氣味苦辛,性質溫和,主要作用是散發。其筋膜像血管,皮的形狀像肌肉,表面的棕眼像毛孔。它是從脾胃大絡脈,向外通達肌肉毛孔的藥物。如果中焦的濁氣積聚,就會形成有形的積塊,導致發熱和氣逆。這時,橘子皮可以疏通胃絡之氣,使其從皮膚毛孔散發出去,使積聚的濁氣得以疏通。如果脾不能為胃輸布精微之氣,那麼水穀之氣就會壅塞不暢。」
「橘皮上緊貼果肉的薄膜,就像脾胃相連的脈絡,藉助其芳香辛散的性質,可以疏通這些脈絡,水穀自然就會運行順暢。」
劉潛江說:「橘皮,味苦辛,性質平和而氣溫。如果僅僅認為它具有苦能洩、辛能散、溫能行的作用,而將其與其他行氣的藥物等同看待,那就錯了。《本經》特別強調它能利水穀。人體後天的氣,是水穀之氣與真氣結合而成的,用以充養身體。水穀順暢,則水穀之氣充盛,真氣才能得到補益。」盧氏認為:「上焦能夠開發,宣散五穀之味,滋養皮膚,充盈身體,潤澤毛髮,就像霧露灌溉一樣。橘皮就能做到這一點。」
人體的氣,產生於脾肺,本來應以運行流暢為正常。寒熱升降,如果失常,都可能滯留在體內而導致疾病。橘皮,不論是寒性、熱性、升、降、補、瀉的藥物,都可以配合使用,以發揮其作用。而水穀之氣,也就能充分發揮其充養身體的作用了。我認為以上兩家關於橘皮作用的論述,非常精闢。只是張氏的論述,僅限於胸中之氣,沒有完全闡明「瘕、熱、逆」三字的含義。「瘕」是指有形的腫塊,「熱」是指非寒性的熱,「逆」是指氣向上衝。必須包含這三層含義,「胸中瘕熱逆氣」的說法才準確。
「瘕」這種疾病,是藉助氣的積聚而形成,依附於其他東西而形成實質。等到氣散去,附著物消失,形體也就隨之消散。所以仲景的醫書中,有提到「固瘕」、「癥瘕」和「寒疝瘕」等,都是指有形的物質在上腹部,用「瘕」字來概括。這裡的「瘕」是在熱的基礎上產生的,也可以看出,是由氣的積聚形成瘕,因瘕停滯而產生熱。這與因中寒多食、大便不通的「固瘕」(《陽明篇》);因寒熱持續一個月不退的「癥瘕」(《瘧病篇》);以及足背脈緊、腹痛的「寒疝瘕」(《水氣篇》)是不同的。一般來說,瘕在下腹部的,多與寒邪有關;在中腹部的,多與血有關。所以「固瘕」必然表現為大便先硬後溏;「寒疝瘕」,用瀉下的方法,反而會導致胸悶氣短。而「癥瘕」,則表現為寒熱交替,難以停止。至於因氣機不暢而導致的瘕熱,則多發生在上腹部,其病機表現為氣逆,又與上述情況不同。因熱而形成的瘕,治療重點在於清熱;因癥瘕而產生發熱,則治療重點應在於調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