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93)
本經疏證 (93)
1. 本經疏證第五卷
人之陰盛漲而寒,陽盛漲而熱,其飈舉風發之時,豈無怒氣當先,如噴沫,如聚泡者。其混處寒熱中者,仍隨寒熱為聚散。其適著於窔奧之區,則遂凝結不散而滿且鞕矣。治之以牡蠣,是欲致生氣於其間,使仍與寒熱相化而俱消也。然則腰已下水氣,百合病渴不已,亦豈噴沫聚泡所可擬耶?是則不然,是皆病在下而其源在上。牡蠣澤藛散證,水畜於下,上焦之氣不能為之化。
故類萃商陸、葶藶,以從上下降。澤藛、水藻,以啟水中清氣上行。栝蔞、牡蠣,則一以上濟其清,一以下召其濁,而使之化耳。況栝蔞牡蠣散證,原係百合病。旣歷久變渴,又彌久不差。則為上已化,而下不化。用栝蔞生上之陰,以和其渴。用牡蠣為下之橐籥,吸已化之陽,使下歸而化陰。
濟上之亢,通下之道,俾溺時得快然,百合病遂淨盡無餘,又何不可。惟侯氏黑散之治「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,不足」,是陽氣困於內,而浮越於四末。旣以桂、朮、細辛、乾薑,振作其中陽矣。召四末之陽,使歸於內者,誰耶?則牡蠣之用可知矣。因是識召陽歸陰,非止一端。
凡上為陽,則下為陰。外為陽,則內為陰。均可以是推之者也。
文蛤:味鹹,平,無毒。主惡瘡蝕,五痔,欬逆,胷痹,腰痛,脅急,鼠瘻,大孔出血,崩中,漏下。生東海。表有文,取無時。
文蛤,即海蛤之有文理者。大者,圓三寸。小者,圓五六分。即今吳人所食花蛤也。其形,一頭大,一頭小,殼有花斑。參《唐本》、《夢溪筆談》
夏小正,季秋之月,雀入於海為蛤。安氏名吉,無錫人,嘉慶中著有《夏時考》曰「雀,羽蟲也。羽蟲屬火,火炎上,故鳥上飛,曷為入海而為蛤」。蓋九月,火伏於戌。十月,純陰金水之令,故羽蟲感之而化也。蛤屬水,水性下,故下潛。秋冬,水勝火,雀為蛤,象火之伏於水也。
又離為火、為雉、為蚌,雀雉之類,蛤蚌之類,外剛內柔,皆離之變化也。因而思《傷寒論》「病在陽應,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噀之,若灌之,其熱被劫,不得去,彌更益煩,肉上粟起,意欲飲水,反不渴者」,非火厄於水而何?《金匱要略》云「吐後,渴欲得水而貪飲,微風,衇緊,頭痛」者,非火之溺於水而何?惟其火在水中而病,故以火入水中而生者,治之。然厄於水者,惡水。
惡水,則火與水未相浹也。故直以是,使水中之火,仍暢茂得生而可已。溺於水者,喜水。喜水,則火與水漸相浹矣。故必合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加薑、棗以清發之,乃能已也。惡瘡者,火為津液所裹。五痔者,至陰之處為火所伏生,動其火,正欲其得出於水也。則夫咳逆、胷痹、腰痛、脅急、鼠瘻,義皆附此矣。
白話文:
人的陰氣過盛會感到脹痛和寒冷,陽氣過盛會感到脹痛和發熱。當氣機劇烈變動、像狂風發作的時候,一定會有怒氣先出現,就像噴出泡沫、冒出水泡一樣。如果寒熱兩種情況混雜,那麼它就會隨著寒或熱而聚集或消散。如果它剛好停留在身體深處、隱蔽的部位,就會凝結不散,變得充塞而堅硬。用牡蠣來治療,是想在那裡引入生氣,使它仍然與寒熱互相轉化而消散。然而,腰部以下的水氣,以及百合病引起的持續口渴,難道能和噴泡沫、冒水泡的情況相比嗎?答案是否定的。這些病都是病在下,而根源在上。牡蠣、澤瀉所治療的病症,是水液積聚在下,上焦的氣機無法將其化解。
所以要配合商陸、葶藶等藥物,來促使水液從上向下排泄;用澤瀉、水藻等藥物,來啟動水中的清氣向上運行。栝蔞、牡蠣,一個可以將清氣向上輸送,一個可以將濁氣向下導引,使其能被化解。況且,栝蔞牡蠣散所治療的,原本就是百合病。既然病情拖延變成了口渴,而且很久都無法痊癒,那就是上焦的氣化已恢復,而下焦的氣化還沒有恢復。用栝蔞來滋養上焦的陰液,以緩解口渴。用牡蠣來作為下焦的鼓風機,吸納已經轉化的陽氣,使下焦恢復陰氣的氣化功能。
這樣,就能平息上焦的亢盛,疏通下焦的通道,使排尿順暢,百合病就能完全痊癒,又有什麼不可以呢?至於侯氏黑散所治療的「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,不足」的病症,是因為陽氣被困在體內,反而浮散於四肢末梢。已經用了桂枝、白朮、細辛、乾薑等藥物,來振奮體內的陽氣了。那麼,是誰把四肢末梢的陽氣召回體內的呢?答案就是牡蠣的作用。由此可知,召回陽氣使其歸於陰氣,方法不止一種。
凡是上為陽,則下為陰;外為陽,則內為陰。都可以這樣類推。
文蛤:味鹹,性平,無毒。主要治療惡瘡潰爛、五痔、咳逆、胸痹、腰痛、脅肋急痛、鼠瘻、大孔出血、崩漏等疾病。產於東海。殼表有花紋,採集沒有固定時間。
文蛤,就是有花紋的海蛤。大的有三寸圓,小的有五六分圓。就是現在吳地人吃的花蛤。它的形狀,一頭大,一頭小,殼上有花斑。參考《唐本草》、《夢溪筆談》的記載。
《夏小正》記載,季秋之月,雀鳥飛入海中變成蛤。無錫人安吉在嘉慶年間寫了《夏時考》,他說:「雀是羽蟲,羽蟲屬火,火性向上,所以鳥往上飛,為何會進入海中變成蛤呢?」這是因為九月,火氣潛伏於戌位,十月,是純陰金水的時令,所以羽蟲感受陰氣而變化。蛤屬水,水性向下,所以會潛入水中。秋冬,水勝於火,雀變為蛤,是火氣被水所伏的象徵。
另外,離卦象徵火、雉雞、蚌。雀和雉屬於同一類,蛤和蚌屬於同一類,都是外剛內柔,是離卦變化的結果。因此想到《傷寒論》所說的,「病在陽經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,反而用冷水噴灑,像灌溉一樣,熱被抑制,無法散去,反而更加煩躁,皮膚上起雞皮疙瘩,想喝水,反而不覺得渴」,這不正像是火被水所困嗎?《金匱要略》說「吐後,口渴想喝水且大量飲用,有微弱的風,脈象緊,頭痛」,這不正像是火被水淹沒嗎?正因為火在水中而生病,所以要用火進入水中而生的藥物來治療。然而,被水困住的火,會厭惡水。
厭惡水,就是火與水還沒有融合。所以直接用此藥,使水中之火,仍然能夠暢快生長,這樣病就可以好了。被水淹沒的火,則會喜愛水。喜愛水,就是火與水逐漸融合了。所以必須合用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石膏湯,再加入生薑、大棗來清散發散,才能痊癒。惡瘡,是火被津液包裹。五痔,是陰氣最盛的地方被火所伏而生,動用火氣,正是要讓它從水中出來。那麼咳嗽、胸痹、腰痛、脅肋急痛、鼠瘻等病症,道理都附屬於此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