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90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疏證 (90)

1. 本經疏證第五卷

仲景諸法,有「和蜜入藥」、「化蜜入藥」、「化藥入蜜」、「化蜜入水」,四者之殊。和蜜入藥者,洩藥得之,緩其洩;毒藥得之,緩其毒;熱藥得之,和其燥;寒藥得之,和其洌;補藥得之,俾畱戀而不速行;散藥得之,俾行徐而不盡量。如兩書,諸以蜜為丸者,是也。

化蜜入藥者,或固護其陰液,或滑澤其途徑,或資其芳香潤中,以啟脾胃,或假其至甘,以化陰火。如兩書,諸藥成,更化入蜜者是也。若夫化藥入蜜,惟烏頭湯、大烏頭煎,二方神矣。蓋藥之過燥,使化為潤,則無燔灼之虞;藥之過健,使化為緩,則無孟浪之患。以形而論,正似骨節屈伸洩澤之液;以用而論,則能驅風寒溼雜合而成之痹。

不然,蜜非治痹、治疝之物,何用之而不爽耶?至化蜜入水,惟大半夏湯為然,則更神矣。夫化蜜入水,欲水之不衝激也。揚之,欲其水縱上湧,仍就下也。以多水煎,消其五之四,欲其純化為氣,以噓枯澤槁也。故用治胃反。胃反者,巢氏所謂「營衛俱虛,血氣不足,停水積飲在胃脘,則臟冷。

臟冷,則脾不磨。脾不磨,則宿穀不化,其氣逆而成胃反。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。心下牢大如杯,往往寒熱甚者,食已即吐,其衇緊而弦。緊則為寒,弦則為虛,虛寒相搏,故食已即吐,名為胃反。」因知胃反,非飲不成,化蜜入水,揚之二百四十遍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二升半,皆所以治飲者也。

牡蠣:味鹹,平,**微寒,無毒。**主傷寒寒熱,溫瘧灑灑,驚恚,怒氣,除拘緩、鼠瘻、女子帶下赤白,**除畱熱在關節、營衛,虛熱去來不定,煩滿,止汗,心痛氣結,止渴,除老血,澀大小腸,止大小便,療洩精、痿痹、欬嗽、心脅下痞熱。**久服,強骨節,殺邪鬼,延年。一名蠣蛤。一名牡蛤。生東海池澤。採無時。𦮷母為之使,得甘草、䒜𧀬、遠志、蛇牀良,惡麻黃、吳茱萸、辛夷

牡蠣,假水沫之依於面南石上而成。其首向東,有牡無牝,始生如拳,四面漸長,能至數丈,嶄巖如山,磈礧如房,房中有肉。大者,如馬蹏。小者,如指面。潮來房開,潮退房合。合時,納小蟲以充腹。剔去肉,用其殼。煮鹽家,取而煆之,以其灰泥釜,云「耐水火,不破漏」。參隱居《圖經》、《綱目》

劉潛江云「牡蠣,鹽水結成,塊然不動,無情者也」。然潮漲則開,潮落則合,極似有情者,何以故?《宣伯聚潮候圖說》云「圓則之運,大氣舉之;方儀之靜,大水承之。氣有升降,地有浮沉,故月有盈虛,潮有起伏。是以盈於朔望,虛於兩弦。息於眺朒,消於朏魄。月為陰精,水之所生;日為陽宗,水之所從。

故晝潮之期,月常加子;夜潮之候,月必在午;卯酉之月,陰陽之交。故潮大於餘月。朔望之後,天地之變,故潮大於餘日。一晦一明,再潮再汐。月經於天,水緯於下。進退消息,相為生成。斯天地之至信也」。牡蠣之結,緣水沫為潮所蕩,而依於石。因是漸漸生長,假無成有,幻泡作堅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的各種方法中,「和蜜入藥」、「化蜜入藥」、「化藥入蜜」、「化蜜入水」,這四種用法各有不同。「和蜜入藥」的意思是,如果藥性是瀉下的,加入蜂蜜可以減緩瀉下的作用;如果是毒藥,可以減緩毒性;如果是熱性藥,可以緩和燥性;如果是寒性藥,可以緩和寒涼之性;如果是補藥,可以使藥性停留更久,不快速散去;如果是散藥,可以使藥性慢慢發揮,不至於過快耗盡。例如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中,許多用蜂蜜做成藥丸的,就是屬於「和蜜入藥」。

「化蜜入藥」的意思是,有些藥方會用蜂蜜來固護體內的陰液,或者使藥物更容易通過體內管道,或者利用蜂蜜的芳香滋潤中焦,來開啟脾胃的功能,或者藉助蜂蜜的甘甜,來化解體內的陰火。例如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中,有些藥物製成後,再加入蜂蜜調和,就是屬於「化蜜入藥」。至於「化藥入蜜」,只有烏頭湯、大烏頭煎這兩個方子最為神奇。這是因為藥性過於燥烈的,用蜂蜜調和可以變得滋潤,避免灼傷身體;藥性過於強烈的,用蜂蜜調和可以變得緩和,避免過於猛烈。從外形來看,就像關節屈伸時需要潤滑的液體;從作用來看,可以驅散風寒濕邪混合而成的痹症。

否則,蜂蜜並非治療痹症、疝氣的藥物,為何使用後效果卻很好呢?至於「化蜜入水」,只有大半夏湯是這樣用的,效果更是神奇。將蜂蜜化入水中的目的是,使水不會太過衝擊。攪拌它,是希望水即使向上湧,仍然會往下流。用大量的水煎煮,讓水分減少五分之四,目的是使藥液純化為氣,以滋養乾枯的臟腑。因此,這種方法可以用來治療胃反(胃氣上逆)。所謂「胃反」,根據巢元方所說,是指「營衛氣血都虛弱,停滯的水液積在胃部,導致臟腑寒冷。臟腑寒冷,脾胃功能就無法運化食物。脾胃無法運化食物,宿食就無法消化,胃氣上逆而形成胃反。早上吃的東西,晚上吐出來;晚上吃的東西,早上吐出來。心下(胃部)會覺得有硬塊,像杯子一樣大,有時還會發冷發熱,吃完東西就吐出來,脈象會變得緊而弦。緊脈表示寒,弦脈表示虛,虛寒相搏,所以吃完就吐,這就是胃反」。由此可知,胃反病症,沒有飲水是不會形成的。將蜂蜜化入水中,攪拌二百四十下,用水一斗二升,煎煮成二升半,這些都是為了治療停飲而採取的措施。

**牡蠣:味鹹,性平,略帶寒性,無毒。**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發冷發熱、瘧疾、驚恐、怒氣,可以解除筋脈拘攣、鼠瘡、女性赤白帶下,也可以去除停留在關節、營衛的餘熱,以及虛熱引起的忽冷忽熱、煩躁、止汗、心痛氣結、止渴、去除瘀血、收澀大小腸,止住大小便,治療遺精、麻痹、咳嗽、心下痞滿發熱等病症。**長期服用,可以強壯骨骼關節、驅除邪氣、延年益壽。**又名蠣蛤、牡蛤。生長在東海的池澤中,隨時都可以採集。䒜母是它的使藥,與甘草、䒜𧀬、遠志、蛇牀子一起使用效果好,與麻黃、吳茱萸、辛夷一起使用則不好。

牡蠣,是水沫依附在朝南的石頭上形成的。它的頭部朝東,只有雄性沒有雌性,剛生出來像拳頭大小,然後向四周慢慢生長,可以長到數丈,像山一樣陡峭,像房屋一樣層層疊疊,內部有肉。大的像馬蹄,小的像指甲面。潮水來時,殼會打開,潮水退去時,殼會合起來。合起來時,會吸入小蟲以充飢。去除肉之後,使用它的殼。煮鹽的人家,會將它燒製成灰,用來塗抹鍋爐,說可以「耐水火,不破損」。可以參考陳藏器的《本草拾遺圖經》、《本草綱目》。

劉潛江說:「牡蠣,是鹽水結成的,像石頭一樣不動,沒有情感。」然而,潮水漲時會開,潮水退時會合,看起來很像有情感的生物,這是為什麼呢?《宣伯聚潮候圖說》說:「圓形天體的運行,是大氣推動的;方形地面的靜止,是大水承載的。氣有升降,地有浮沉,所以月亮有圓缺,潮水有起伏。滿潮出現在朔日和望日,退潮出現在上下弦月。潮水在朓和朒時逐漸消退,在朏魄時逐漸漲潮。月亮是陰精,是水的來源;太陽是陽宗,是水所追隨的。

所以白天的潮汐,月亮通常位於子時的方向;夜晚的潮汐,月亮必定位於午時的方向;卯月和酉月,是陰陽交會的時刻,所以潮汐比其他月份都要大。朔日和望日之後,天地發生變化,所以潮汐比其他日子都要大。一個月亮的隱沒和出現,會帶來兩次潮漲潮退。月亮在天上運行,水在地下相應變化。潮水的進退,相互之間產生作用,這是天地之間最可靠的規律。」牡蠣的形成,是因為水沫被潮水沖刷,依附在石頭上。因此,它漸漸生長,由無到有,像幻影一樣的泡沫,最終變為堅硬的實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