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86)
本經疏證 (86)
1. 本經疏證第五卷
濬化血之源,俾有去路,則壅者自消,尚何激射咳逆之有。名曰導液,實以益血,一舉而兩利存焉矣。「火燔於上」,有溼,不足以濟之。是以徒見火之燎原,不見溼之停伏。在今日,不過煩擾難安。而他日,下利膿血,即鍾於是矣。「溼鬱於上」,有火,不足以宣之。是以徒見溼之下溜,而無火之熨煦。
在今日,不過便後下血。而他日,土崩瓦解,已兆於是矣。阿膠隨芩、連,是化陰以濟陽;隨朮、附,是和陽以存陰。名曰益血,實以導液,亦一舉而兩利存焉者也。若夫邪氣牢固,劫氣血而結癥瘕,則用厚朴、烏扇、半夏、桂枝行氣,而使人薓防其太濫。用紫葳、牡丹、桃仁、䗪蟲通血,而使阿膠挽其過當。
羸瘦過甚,氣血空而風氣襲之,則用薯蕷、白朮、甘草益氣,以人薓率之。用地黃、芎藭、芍藥、當歸和血,以阿膠導之。此鼈甲煎丸、薯蕷丸之任阿膠,亦不為輕矣。
「陽明病,衇浮,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」、「少陰病,下利,咳而嘔渴,心煩,不得眠」,皆用豬苓湯。其中有阿膠,當以何者為用阿膠確證。兩者所患絕異,惟渴,則均有之。得毋緣渴而用之歟?殆非也。夫五苓散無阿膠,亦能治渴。陽明病豬苓湯證,有「怵惕,煩躁,不得眠」,少陰病又有「心煩,不得眠」。
再證之以「心中煩,不得臥」,黃連阿膠湯用阿膠。則阿膠,當為不得眠設矣。然「太陽病,虛煩,不得眠,梔子豉湯」、「虛勞、虛煩,不得眠,酸棗仁湯」,皆不用阿膠,何也?夫固曰「阿膠治有津液,有水溼,不能化血之候」。梔子豉湯證,有火無陰。酸棗仁湯證,陰虛有火。
何可與用阿膠者比也。人臥,則血歸於肝。血以枯濇,不歸肝者,有之;血為火擾,不歸肝者,有之。若阿膠所主,則有化血之物,停而不化,反致無血歸肝者也。譬如豬苓湯證有發熱。溫經湯證,暮即發熱。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證,亦應有熱。鼈甲煎丸證,寒熱不止,則發熱。
亦可謂應用阿膠之證耶?溫經湯證,至脣口乾燥,且不言渴;黃連阿膠湯證,至用芩、連,亦不言渴;炙甘草湯,疊用滋補,併不言渴。渴者,非用阿膠之據也。
血是水之淳,水是血之漓。血雖欲其流,不欲其洩。水但欲其澤,不欲其停。〈經衇別論〉所謂「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」,此其共源也。所謂「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竝行」、〈決氣篇〉所謂「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」,此其分源也。故血之病,多在洩。
洩則不流,化源反竭;水之病,多在停。停則不澤,反能生火。水停而生火,則豬苓湯、黃連阿膠湯、炙甘草湯、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、溫經湯,皆其治也。血不流而化源竭,若芎歸膠艾湯所治之胞阻,鼈甲煎丸所治之瘧母,溫經湯所治之少腹瘀血,大黃甘遂湯所治之血室瘀血,一似用阿膠行血者。殊不知,惟其流,是以生生不已。
白話文:
疏通血液的源頭,讓它有路徑可以排出,那麼阻塞的地方自然會消散,哪裡還會有向上衝逆的咳嗽或嘔吐?這稱為疏導體液,實際上是為了滋養血液,一舉兩得。「火在上方燃燒」,如果有濕氣,是無法調和的。因此,只看到火勢蔓延,卻看不到濕氣停滯在體內。現在可能只是感到煩躁不安,但將來可能會出現下痢膿血,原因就在這裡。「濕氣鬱積在上方」,如果有火,也無法疏散它。因此,只看到濕氣向下流,卻沒有火的溫煦作用。現在可能只是便後出血,但將來可能導致身體徹底崩潰,這也是徵兆。阿膠與黃芩、黃連一起使用,是為了滋養陰液來調和陽氣;與白朮、附子一起使用,是為了溫養陽氣來保存陰液。這稱為滋養血液,實際上也是在疏導體液,同樣也是一舉兩得。如果邪氣牢固,劫持氣血而形成腫塊,則要用厚朴、烏扇、半夏、桂枝來行氣,但要注意不要過量。用紫葳、牡丹、桃仁、䗪蟲來通血,也要用阿膠來制約其過度作用。
如果身體過於消瘦,氣血虛空而遭受風邪侵襲,則要用山藥、白朮、甘草來補益氣,並以人參引導。用地黃、芎藭、芍藥、當歸來調和血,並以阿膠來疏導。這就是鼈甲煎丸、薯蕷丸使用阿膠的原因,其作用也不可小看。
「陽明病,脈象浮,發熱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順暢」、「少陰病,下痢,咳嗽且嘔吐口渴,心煩,睡不著」,這些都使用豬苓湯。其中有阿膠,應該以什麼來作為使用阿膠的確切證據?這兩者的病症截然不同,只有口渴是相同的。難道是因為口渴才使用它嗎?恐怕不是。因為五苓散沒有阿膠,也能治療口渴。陽明病的豬苓湯證,有「驚恐、煩躁、睡不著」,少陰病也有「心煩、睡不著」。
再以「心中煩悶,睡不著」,黃連阿膠湯使用阿膠來驗證。那麼阿膠,應該是為了治療失眠而設。然而「太陽病,虛煩,睡不著,梔子豉湯」、「虛勞、虛煩,睡不著,酸棗仁湯」,都不使用阿膠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阿膠是用於治療「有津液、有水濕,而無法化生血液」的情況。梔子豉湯證,有火而無陰液。酸棗仁湯證,陰液虛少而有火。
這兩者怎麼能和使用阿膠的情況相提並論呢?人睡覺時,血液會歸藏於肝臟。如果血液枯竭滯澀,不能歸肝,或者血液被火擾動,不能歸肝,都是有可能的。而阿膠所主要治療的情況,是有化生血液的物質,停滯而不化,反而導致沒有血液歸肝。例如,豬苓湯證有發熱。溫經湯證,傍晚會發熱。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證,也應該有熱。鼈甲煎丸證,寒熱交替,也會發熱。
難道這些也可以說是使用阿膠的證候嗎?溫經湯證,會出現口唇乾燥,卻不說口渴;黃連阿膠湯證,用到黃芩、黃連,也不說口渴;炙甘草湯,多次使用滋補藥,也不說口渴。口渴,並非使用阿膠的依據。
血是水中最精純的部分,水是血液的較為稀薄的部分。血液雖然希望流動,但不希望洩漏。水只希望滋潤,但不希望停滯。《經脈別論》所說的「飲食進入胃,精氣遊走散布,向上輸送到脾,脾將精氣散開,向上歸於肺」,這是它們共同的來源。所說的「疏通調節水道,向下輸送到膀胱,水精四處散布,在五臟經脈中運行」,《決氣篇》所說的「中焦接受氣,取其汁液,變化為紅色」,這是它們不同的來源。所以血液的疾病,大多在於洩漏。
洩漏則血液不能流動,化生的源頭反而枯竭;水的疾病,大多在於停滯。停滯則不能滋潤,反而會產生火。水停滯而生火,那麼豬苓湯、黃連阿膠湯、炙甘草湯、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、溫經湯,都是治療這些情況的。血液不流動而化生源頭枯竭,像芎歸膠艾湯所治療的胞阻,鼈甲煎丸所治療的瘧母,溫經湯所治療的少腹瘀血,大黃甘遂湯所治療的血室瘀血,看似是用阿膠來行血。但其實,只有讓它流動,才能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