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84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疏證 (84)

1. 本經疏證第五卷

女病新差,男與合而染之,謂之「陰易」;男病新差,女與合而染之,謂之「陽易」。其證,「身體重,少氣,少腹裏急,或引陰中拘攣,熱上衝胷,頭重,不欲舉,眼中生花,膝脛拘急」,病似甚重,何以用燒裩散即可愈耶?不知始病者旣愈,本無甚大邪,不過餘熱未清。而染病者,係無病之人,乃緣精氣洩後,熱由虛入,擾於精道,致使阻礙小便。

小便旣阻,熱遂上行,而有陰中拘攣等候。其「身重,少氣,少腹裏急」等事,苟非強壯之人,房室後常有之,不出半日,愈矣。主以燒裩散者,病從是來,即使之從是去也。或曰「條中竝不言小便不利,此何以增之」?蓋溺管,即是精竅。若交接纔已,小便隨通,其熱原得乘之而洩。

其得熱上衝胷,必係小便反為熱氣所阻,否則方下何以特注「小便即利」句。且曰「陰頭微腫,則愈」,豈非以來路作去路之證乎!於此,見人身服物常著何處者,即與何處之氣相吸引。推而廣之,蓋有無限妙用他物矣。

龍骨:味甘,平、**微寒,無毒。**主心腹鬼疰、精物、老魅,欬逆,洩利膿血,女子漏下,癥瘕堅結,小兒熱氣、驚癎,**療心腹煩滿,四肢痿枯,汗出,夜臥自驚,恚怒,伏氣在心下,不得喘息,腸癰,內疽,陰蝕,止汗,縮小便,溺血,養精神,定魂魄,安五臟。白龍骨,療夢寐,洩精,小便洩精。**齒,主小兒大人驚癎,癲疾,狂走,心下結氣,不能喘息,諸痙,殺精物,**小兒五驚十二癎,身熱不可近,大人骨間寒熱,又殺蠱毒。得人薓、牛黃良,畏石膏。角,主驚癎,瘛瘲,身熱如火,腹中堅及熱洩。**久服,輕身,通神明,延年。生晉地川谷及泰山巖水岸土穴中死龍處。採無時。畏乾漆、蜀椒、理石

論龍骨者,紛紛異辭,彼此辨詰,予則謂「均不足信」,何者?醢龍龍斃,即古誠有是事,其骨亦決難入藥。乃《圖經》復證以北夢瑣言,謂「龍實有死者」,若必待龍死,乃得其骨,則千百年罕覯之物矣。蛻骨之說似屬可信,然龍之骨,豈誠如麋鹿之角,蛇之皮,蟹之螯耶?角可蛻,皮可蛻,螯可蛻,骨又焉可蛻。況凡骨,必其中有空隙,今之龍骨無有也。

是誠龍之骨耶?不知,龍純乎氣之物,秋冬則隨地皆蟄。是故,濱海之區,龍蟄水底;無水之地,龍蟄土中。至春啟蟄,則出土上騰。其所伏處,土遂黏埴似石,而形實龍。人得之,謂為龍骨,其理平實,又何異焉。或者疑雨為陰,謂「龍能行雨,必與陰為類」。不知,龍,陽物也。

其能噴火,固陽之性。而雨,則陽之所化。是故,龍噓氣成雲,必於上而不於下;其安居屈伏,則不於上而於下。亦可見陽之用,雖在升;陽之體,則宜伏。彼龍骨,固盛陽伏而息焉之窟宅也。其本體是土,土為萬物生長收藏之所本。若為龍所曾蟄之土,則更為水火發斂起伏之所由。

白話文:

女子剛病好,如果和男子性交而染病,這叫做「陰易」;男子剛病好,如果和女子性交而染病,這叫做「陽易」。這種病的症狀是「身體沉重,氣短,小腹內急迫,或者牽引到陰部拘攣,熱氣向上衝到胸部,頭部沉重,不想抬起,眼前出現幻覺,膝蓋和小腿拘緊」,看起來病得很重,為什麼用燒裩散就能治好呢?要知道,最初得病的人已經痊癒,本身沒有什麼大病邪,只不過是餘熱還沒完全清除。而染病的人,是原本沒病的人,是因為性交後精氣洩漏,熱邪趁虛而入,擾亂了精道的運行,導致小便不順暢。

小便一旦不通暢,熱氣就向上走,於是出現陰部拘攣等症狀。「身體沉重,氣短,小腹內急迫」這些情況,如果不是身體強壯的人,在性生活後常常會有,但通常不到半天就會好。使用燒裩散治療,是因為病從哪裡來,就讓它從哪裡去。有人問:「條文中並沒有說小便不通暢,為什麼要加上這條呢?」那是因為尿道就是精竅。如果性交剛結束,小便就馬上通暢,熱邪就能順勢排出。

熱氣能向上衝到胸部,一定是小便被熱氣所阻礙,否則藥方下文為什麼特別註明「小便就通暢」這句話。而且說「陰莖頭微微腫脹,病就好了」,這豈不是把病來的路徑當作病癒的徵兆嗎?從這裡可以看出,人身上經常接觸的東西,就會和那個部位的氣相吸引。推廣開來,這其實有無限巧妙的運用方法,可以應用在其他事物上。

**龍骨:味甘,性平,**略帶寒性,無毒。**主要治療心腹鬼疰病、精怪作祟、老魅惑亂,咳嗽氣逆,腹瀉膿血,女子崩漏不止,腹內腫塊堅硬,小兒發熱、驚風,**可以治療心腹煩悶脹滿,四肢萎縮無力,多汗,晚上睡覺容易驚醒,容易發怒,邪氣伏藏在心下,呼吸困難,腸癰,內部的毒瘡,陰蝕,止汗,減少小便,尿血,滋養精神,安定魂魄,安和五臟。白龍骨,可以治療夢中遺精,小便失禁。**龍骨的牙齒,主要治療小兒和成人驚風,癲癇,發狂奔走,心下氣結,呼吸困難,各種痙攣,殺滅精怪,**小兒五種驚風和十二種癲癇,身體發熱不能靠近,成人骨骼間寒熱交替,還可以殺滅蠱毒。和人參、牛黃一起使用效果好,畏懼石膏。龍骨的角,主要治療驚風,抽搐,身體發熱如火,腹內腫塊堅硬和熱邪下泄。**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健,精神清爽,延年益壽。**生長在晉地的山谷以及泰山巖壁水邊的泥土洞穴中,是死去龍所處之地。採集時間沒有限制。畏懼乾漆、蜀椒、理石。

對於龍骨的論述,眾說紛紜,互相辯駁,我認為「都不足以採信」。為什麼呢?就算古代真的有龍死亡的事情,龍的骨頭也很難入藥。而且《圖經》又引證《北夢瑣言》,說「龍確實有死亡的」,如果一定要等到龍死才能得到龍骨,那這就成了千百年難得一見的東西了。蛻骨的說法似乎比較可信,但是龍的骨頭,難道真的像麋鹿的角、蛇的皮、螃蟹的螯一樣可以脫落嗎?角可以脫落,皮可以脫落,螯可以脫落,骨頭又怎麼可能脫落呢?況且所有的骨頭,內部一定有空隙,現在的龍骨卻沒有。

這真的是龍的骨頭嗎?要知道,龍純粹是氣的生物,秋冬季節會隨地蟄伏。因此,在沿海地區,龍會蟄伏在水底;在沒有水的地方,龍會蟄伏在土中。到了春季開始活動時,就會從土裡出來向上騰飛。它所蟄伏的地方,泥土就會變得黏稠像石頭,形狀像龍。人們得到這種東西,就說是龍骨,這個道理很平常真實,又有什麼不一樣呢?有人懷疑雨是陰氣,認為「龍能行雨,必定和陰氣是同類」。要知道,龍是陽性的生物。

龍能夠噴火,正是陽性的表現。而雨,則是陽氣所化生的。因此,龍吐氣成雲,一定是在上方而不是下方;它安靜屈伏的時候,一定是在下方而不是上方。也可以看出陽氣的功用,雖然是向上升發;陽氣的本體,則適宜向下潛藏。那龍骨,就是陽氣潛藏休息的地方。它的本體是土,土是萬物生長和收藏的根本。如果這是龍曾經蟄伏過的泥土,那就更加是水火升發和收藏的根本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