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80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疏證 (80)

1. 本經疏證第四卷

是寐者,能臥而未必安靜。眠者,且能熟寐而無知。不得臥,則或起或寢,竝不能安於牀席矣。於此,見虛煩、不得眠,雖亦靜謐,但時多擾亂也。心中煩,不得臥,則常多擾亂,且不得靜謐矣。夫寐,係心與腎相交。能靜謐,而時多擾亂,乃腎之陰不繼,不能常濟於心。常多擾亂而不得靜謐,乃邪火燔盛,縱有腎陰相濟,不給其爍。

況一為傷寒,本係急疾之病。且少陰病,僅在二三日以上,其急疾抑又可想。一為虛勞,則本緩疴虛證。故其治法,瀉火滋陰,相去霄壤。一以阿膠、雞子黃,安心定血,而外竝主以苦燥之芩、連,開陰之芍藥。一以酸棗仁、茯苓,啟水上滋,而外更益以甘潤之知母,開陽之芎藭。

豈可同日語哉!故後世用酸棗仁諸方,始終只治不睡,竝無他歧相攪。乃立異者,或以為生用能醒睡,是牽合陶隱居之說。以簡要濟眾一方為據,不知其方,用酸棗仁止一兩,用蠟茶至二兩。且以生薑汁塗炙,是以茶醒睡,用酸棗仁為反佐。若據此為醒睡之典,則麻黃湯中,有治中風自汗之桂枝,亦可謂為止汗耶?或以為酸棗仁治不寐,乃治邪結氣聚之不寐,是牽合《本經》之文。

且謂「未有散邪結氣聚之物,能使衛氣入臟而就安寢」者,不思仲景用酸棗仁湯,明明著「虛勞,虛煩,不得眠」之語。虛煩,不得眠,猶可目為邪結氣聚耶?虛勞,亦豈邪結氣聚可成者耶?縱邪結氣聚,亦可成虛勞,則此不得眠,且將與梔子豉湯證相比矣。若謂衛氣不得歸臟,又與半夏秫米湯相比矣。

仲景又何別用酸棗仁湯為哉!

檗木:味苦,寒,**無毒。**主五臟腸胃中結熱,黃疸,腸痔,止洩痢,女子漏下赤白,陰傷蝕瘡,**療驚氣、在皮間肌膚熱赤起,目熱赤痛,口瘡。久服,通神。**一名檀桓。生漢中山谷及永昌。惡乾漆

檗,樹高數丈,葉似吳茱萸,亦如紫椿,經冬不彫。皮,外白,裏深黃色,緊而厚至二、三分。其根結塊,如松下茯苓。《蜀本》、《圖經》

凡草木之根,成球結塊者,其氣必向下,縱苦寒而不洩。凡物之苦寒不洩者,其性必燥,能搜剔隱伏之熱。檗木,根結如茯苓,皮色鮮黃,味苦,氣寒,性燥。故其為治,能使在內之伏熱解,而肌肉、九竅之病盡除。第《本經》主治所謂「五臟腸胃中結熱」者,當作「五臟之熱結於腸胃中」解。

若謂五臟腸胃中結熱徧能治之,則檗之功,似宜更廣,所治之證,必不若是之狹矣。惟其所主「腸痔、洩利、女子漏下、赤白、陰傷蝕瘡」,均係九竅。斯不可謂「九竅不和,乃腸胃之所生病」耶?劉潛江云「腎之陰氣不足,則熱自結於胃。胃壅結熱,則溼土之陰氣,無從施化而還病於溼」,此由腎及胃之徵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「寐」,指的是人能躺下,但不一定能安穩睡著;而「眠」則是能夠熟睡,進入無意識狀態。如果無法躺臥安睡,就會時而起身、時而躺下,無法好好待在床上休息。從這些情況來看,像是「虛煩」、「不得眠」的情況,雖然身體是靜止的,但內心卻時常感到煩躁不安。如果內心煩亂,無法躺下安睡,就會常常感到煩躁,也無法安靜下來。

「寐」的狀態,和心與腎的相互作用有關。如果能靜下來,但又時常感到煩躁,這是因為腎的陰氣不足,無法持續滋養心火;如果常常煩躁不安,無法靜下來,則是邪火太過旺盛,即使有腎陰來滋養,也不夠消耗。

再說,傷寒本來就是急性病,而少陰病通常在兩三天以上就會發作,其急迫性可想而知;虛勞則是緩慢虛弱的慢性病。因此,它們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,瀉火滋陰是完全相反的。一個用阿膠、雞子黃來安定心神、養血,並配合苦寒的黃芩、黃連,以及能開陰的芍藥;另一個用酸棗仁、茯苓來滋養水液,並配合甘潤的知母,以及能開陽的川芎。

這兩者怎麼能相提並論呢?所以後世用酸棗仁的方子,一直都只用來治療失眠,沒有其他的用途。但有些人卻提出異議,認為生用酸棗仁能讓人清醒,這是牽強附會陶隱居的說法。他們以一個簡單的方子來證明,但不知道那個方子酸棗仁只用一兩,而蠟茶卻用到二兩,而且還用生薑汁塗抹烤過,這是用茶來讓人清醒,酸棗仁只是輔助作用。如果以此作為酸棗仁能讓人清醒的依據,那麼麻黃湯中也有能止汗的桂枝,難道也能說桂枝是止汗的藥嗎?也有人認為,酸棗仁治療失眠是因為治療邪氣聚集導致的失眠,這是牽強附會《本經》的說法。

他們還說「沒有能驅散邪氣聚集的藥物,能讓衛氣進入臟腑安眠」,但卻不思考仲景使用酸棗仁湯時,明明寫著「虛勞、虛煩、不得眠」的症狀。虛煩、不得眠,難道可以說是邪氣聚集造成的嗎?虛勞難道是邪氣聚集造成的嗎?就算邪氣聚集可能導致虛勞,那麼這種不得眠的狀況,也應該和梔子豉湯證相提並論了;如果說衛氣無法歸於臟腑,那又應該和半夏秫米湯相提並論了。

仲景又何必另外用酸棗仁湯呢?

**黃檗:味苦、性寒,**無毒。**主要治療五臟腸胃中的熱結,黃疸,腸痔,止瀉痢,婦女赤白帶下,陰部潰瘍,**能治驚嚇,皮膚間的紅腫熱痛,眼睛紅腫疼痛,口瘡。長期服用,能使精神通暢。**又名檀桓。**生長在漢中山谷和永昌地區,不喜歡乾漆。

黃檗樹高達數丈,葉子像吳茱萸,也像紫椿,冬天不凋謝。樹皮外表是白色,內層是深黃色,緊實而厚,約有二三分厚。它的根部結塊,像松樹下的茯苓。《蜀本》、《圖經》裡都有記載。

一般來說,草木的根部,如果長成球狀或結塊,其氣必然向下走,即使是苦寒的藥性,也不會發散。凡是苦寒而不發散的藥物,其藥性必然乾燥,能搜剔隱藏的熱邪。黃檗的根像茯苓一樣結塊,樹皮是鮮黃色,味苦、性寒、藥性乾燥。所以它能治療內伏的熱邪,也能消除肌肉、九竅的疾病。《本經》中說的「五臟腸胃中結熱」,應解釋為「五臟的熱邪結聚在腸胃中」。

如果說黃檗能治療五臟腸胃中所有的熱結,那它的功效應該更廣泛,所能治療的疾病應該不只這麼狹隘。黃檗所能治療的「腸痔、泄瀉、婦女赤白帶下、陰部潰瘍」,都屬於九竅的疾病,這不就是「九竅不和,乃腸胃的疾病所引發」的道理嗎?劉潛江說「腎的陰氣不足,熱就會結聚在胃中。胃中熱結,濕土的陰氣就無法施化,反而又會回到濕的病症」,這是從腎到胃的病理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