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75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疏證 (75)

1. 本經疏證第四卷

劉潛江云「茯苓,本古松靈氣淪結成形」,盧子繇謂「其精英不發於枝葉,返旋生氣,吸伏於踵,一若真人之息」,則但視為利溼,殆有未然。蓋松之凌冬不彫,非以其稟真陽之性耶?乃其氣入土,久而結茯苓。是其質成於陰,氣稟於陽也。陶隱居曰「性無朽蛀,埋地中三十年,猶色理無異」,不可見其堅貞哉!第淡滲之物,俱先上行而後下降,其說猶非始於李瀕湖也。前乎此者,有謂「味淡為天之陽,陽當上行。

氣薄為陽中之陰,陰主下降」。後乎此者,有謂「參天之陽迴返而團結於陰,其義為陽有餘而下趨於陰」,故其氣專。專,則從清陽,以化濁陰。又為陽有餘,而下合於陰,故其氣和。和,則引至陰以歸至陽。其說皆精確不磨,可證瀕湖不妄矣。且甘先入脾,淡主養胃。是其功,在中土而升清陽。

就其升陽,即以為洩濁之用。故在上焦而同益氣,同驅痰;在下焦而同導水,同健脾。莫不以是為升。即升致降,固未可徒以下滲概之,此《本經》主「胷脅逆氣,心下結痛,寒熱,煩滿,欬逆」之義也。至其主「憂恚、驚邪、恐悸」,非治心乎?主「口乾、舌焦、利小便」,非治腎乎?則但謂其「升清降濁」,似尚未盡悉其物之理,與其治之能者。夫清濁,本之陰陽。

陰陽兆於水火,水火屬之心腎。心,內陰外陽而位於上;腎,內陽外陰而位於下。茯苓之用,能於陰中吸陽以歸陰,又能於陽中引陰以歸陽。是故在上者,陰宅陽中,則火有所主,而下交於水。水中之火,自從地氣而蟄藏。在下者,陽宅陰中,則水有所主,而上交於火。火外之水,自從天氣而發育。

是所謂「神足則氣充,氣充而精盈,精盈而氣固」,「憂恚、驚邪、恐悸、口乾、舌焦」,又何自為患哉!故其升清降濁,特從陽吸陰,由陰歸陽之餘事耳。至若茯神,入土較淺,故止能入心。以得陽厚,得陽中之陰不厚也。

大凡物之生,必陰陽相抱,若茯苓,則水土之陰交於正陽而生者也。其攝於陽,則有氣無質;其鍾於陰,則有質無氣。故能於無形中,煉有形;有形中,吸無形。無形中,煉有形,則上焦之以氣化陰也;有形中,吸無形,則下焦之從陰引陽也。上焦之氣能化陰,則所謂「滓穢去而清光來」,結者自開,逆者自降矣。

下焦之陰能引陽,則所謂「宇泰定而天光發」,焦者自蘇,乾者自澤矣。《靈樞》〈決氣篇〉曰「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,充身,澤毛,若霧露之溉,是為氣」。於此,見若焰,若煙,若霜霰,若霖雨,皆非氣之正。故夫氣以潤而行,水以氣而運,水停即氣阻,氣阻則水淤。

茯苓者,純以氣為用,故其治,咸以水為事。觀於仲景書,其顯然可識者,如隨氣之阻而宣水茯苓甘草湯。隨水之淤而化氣五苓散。氣以水而逆,則冠以導水,而下氣隨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、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水以氣而湧,則首以下氣,而導水為佐桂枝五味甘草及諸加減湯。

白話文:

劉潛江說:「茯苓,本來是古老松樹的靈氣凝結而成的。」盧子繇認為:「它的精華不發散到枝葉,而是返回內收,吸伏在根部,就像真人的呼吸一樣。」如果只把它看作是利濕的藥,恐怕有所不足。松樹之所以冬天不凋零,難道不是因為它稟受了真陽之性嗎?而它的氣進入土中,時間久了就結成了茯苓。這是它的質地形成於陰,而氣稟受於陽的緣故。陶弘景說:「茯苓性質不腐朽、不生蛀蟲,埋在土中三十年,顏色和紋理都和原來一樣。」可見它的堅貞啊!

只是,味道淡滲的藥物,通常都是先向上走,然後才向下走,這種說法並非始於李時珍。在此之前,有人說:「味道淡是天的陽氣,陽氣應當向上走。氣味薄是陽中的陰氣,陰氣主下降。」在此之後,有人說:「參天的陽氣迴轉團結在陰氣中,它的意思是指陽氣有餘而向下趨向於陰氣」,所以它的氣專一。專一,就能夠從清陽出發,來化解濁陰。又因為陽氣有餘而向下與陰氣結合,所以它的氣平和。平和,就能夠引導陰氣歸於陽氣。這些說法都精確可靠,可以證明李時珍的說法並非虛妄。而且甘味先進入脾臟,淡味主要滋養胃。這是它的功效,在脾胃中土升發清陽。

就它升發陽氣的功能來說,就可以用它來洩除濁氣。所以在上焦,它能夠同時補益氣、驅除痰;在下焦,它能夠同時導引水液、健運脾胃。無不是以升發來達到目的。即以升發來導致下降,本來就不可以只用滲利來概括它。這就是《本經》說它主治「胸脅氣逆、心下結痛、寒熱、煩悶、咳嗽氣逆」的原因。至於它主治「憂愁、惱怒、驚恐、心悸」,難道不是在治療心嗎?它主治「口乾、舌焦、小便不利」,難道不是在治療腎嗎?那麼,只說它「升清降濁」,似乎還沒有完全了解它的特性,以及它所能治療的疾病。

清和濁,本源於陰和陽。陰陽的徵兆顯現在水和火,水和火分別歸屬於心和腎。心,內藏陰而外顯陽,位於上方;腎,內藏陽而外顯陰,位於下方。茯苓的作用,能夠在陰中吸收陽氣歸於陰,又能在陽中引導陰氣歸於陽。因此,在上面的,陰氣安居於陽中,那麼火就有所主導,而能夠下交於水。水中的火,自然會跟隨地氣而蟄伏潛藏。在下面的,陽氣安居於陰中,那麼水就有所主導,而能夠上交於火。火外面的水,自然會跟隨天氣而發育滋長。

這就是所謂的「神充足則氣充沛,氣充沛則精盈滿,精盈滿則氣固密」,這樣的話,「憂愁、惱怒、驚恐、心悸、口乾、舌焦」這些病症又怎麼會發生呢!所以說它升清降濁,不過是從陽氣中吸收陰氣,由陰氣歸於陽氣的餘波而已。至於茯神,因為入土較淺,所以只能進入心臟。這是因為它獲得的陽氣不夠深厚,得到的陽中之陰也不夠充足的緣故。

大凡萬物的生長,必然是陰陽相互抱合的。像茯苓,就是水土之陰交合於正陽而產生的。它被陽氣攝取,就只有氣而沒有形質;它匯聚於陰氣,就只有形質而沒有氣。所以它能夠在無形中煉化出有形,在有形中吸納無形。在無形中煉化出有形,是指上焦通過氣來化生陰精;在有形中吸納無形,是指下焦從陰中引導出陽氣。上焦的氣能夠化生陰精,那麼就所謂的「污穢的物質去除而清澈的光芒顯現」,結滯的就能夠打開,氣逆的就能夠下降了。

下焦的陰氣能夠引導出陽氣,那麼就所謂的「宇宙安定而天光煥發」,焦渴的就能夠恢復,乾燥的就能夠滋潤了。《靈樞》〈決氣篇〉說:「上焦開發,宣散五穀的精微,蒸騰於皮膚,充養全身,滋潤毛髮,就像霧露的灌溉一樣,這就是氣的作用。」從這裡看來,像火焰、煙霧、霜雪、霖雨,這些都不是氣的正常表現。所以說氣是以潤澤的方式運行,水是依靠氣來運轉的。水停滯了,氣就會阻滯;氣阻滯了,水就會淤積。

茯苓這種藥,完全是以氣的作用為主要的,所以它的治療,都是以水的問題為切入點。觀察張仲景的著作,可以很明顯地看到,像隨著氣的阻滯而宣通水液的茯苓甘草湯;隨著水的淤積而化生氣的五苓散;因為氣因水而逆亂,就先用導水來引導,然後氣機自然下降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、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;因為水因氣而湧動,就先以下氣為主要,而導水為輔助的桂枝五味甘草湯及各種加減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