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74)
本經疏證 (74)
1. 本經疏證第四卷
故《金匱》於柏葉湯著「吐血不止」句,以見血之不歸經也。雖然煩、喘氣,火之向心肺也。乃竹皮大丸主「婦人乳後中虛、煩亂、嘔逆」者,以此而加柏實。柏實非結於柏葉間者耶?何以柏葉能令血西指,柏實又能禁氣西指也?曰「是誠有故焉」。夫實之於葉,猶葉之於西。
氣之與血,猶葉之與實也。請試以人喻,人之向母,本無時或已,迨有子,其心遂有所分注。柏之實,始而色青,久而色金黃,則仍木與金相媾而生者也。氣之與血,亦互相化,彼此相生。婦人乳後中虛,煩亂,嘔逆,則血虛而氣亂四射矣。射於心,則煩;射於肺,則喘。治之以柏實者,挽其西指之氣,使其瀠洄而化血耳。
然則柏葉以何定為入血耶?夫縱橫燦列,而不比連。經緯有緒,而不紊亂。任值何所,而終向肺。則非經絡而何?經絡中之所有,又非血而何?是柏葉之治血衇,會其意,兼取其形矣。惟其實,三月已開花,延至八月乃結,則又有可深思者。蓋凡花者,木之精神,昌沛發榮於外者也。
實者,氣之凝結,韞藏於內者也。八月為金氣昌沛之時,木氣已榮者,感之乃得媾而成實。故其為用,咸在金木不媾之候。其性又潤,金木媾而生潤,則亦惟血耳。血之元旣調,氣自流轉受益,五臟各得安和。病發驚駭者,其本在肝,以血不歸肝也。風與溼,著人皮肉筋骨,必其間,血衇氣機不咸。
血衇氣機咸,則凡著於陰者,必出陽,著於陽者,必出表。更以他風溼藥治之,有何不解散者哉!
茯苓:味甘,平,**無毒。**主胷脅逆氣,憂恚,驚邪,恐悸,心下結痛,寒熱,煩滿,欬逆,口焦,舌乾,利小便,**止消渴,好睡,大腹,淋瀝,膈中痰水,水腫,淋結,開胷府,調臟氣,伐腎邪,長陰,益氣力,保神,守中。**久服,安魂,養神,不飢,延年。一名茯菟。其有抱根者,名茯神。茯神:平。主辟不祥,療風眩、風虛、五勞、口乾,止驚悸、多恚怒、善忘,開心益智,安魂魄,養精神。生泰山山谷大松下。二月、八月採,陰乾。馬藺為之使,得甘草、防風、芍藥、紫石英、麥虋冬,共療五臟。惡白蘞,畏牡蒙、地榆、雄黃、秦艽、龜甲
茯苓,出松樹根下,在土底作塊,大者至數斤,似人形及龜鳥者,佳。皮黑,肉有赤白等色,無苗葉花實。或云「是多年松脂流入土中變成」,或云「假松氣於本根上生,令人釆法」。山中古松,久為人斬伐,其枯折槎枿,不生枝葉者,為茯苓。撥見之,即於四面丈餘地內,以鐵頭錐刺地,如有茯苓,則錐固,不可拔,於是掘土取之。
其撥大者,茯苓亦大,皆自作塊,不附著根上。其抱根而生者,為茯神。然則假氣而生者,其說勝矣。《圖經》
白話文:
《金匱要略》在講柏葉湯的時候,特別提到「吐血不止」這句話,就是要說明這種出血是因為血不循經脈所致。雖然患者會感到煩躁、氣喘,那是因為火氣往心肺衝的緣故。而竹皮大丸這個方子,主要是治療「婦女產後體虛、煩躁不安、想吐」等症狀,卻加入了柏實。柏實不是長在柏葉之間的嗎?為什麼柏葉可以使血往回歸經,而柏實又能讓氣息不再上衝呢?這其中一定有原因的。
柏實之於柏葉,就像柏葉之於西向,氣之於血,又像是柏葉之於柏實。我們可以拿人來比喻,人對母親的依戀本來是理所當然的,但是有了孩子之後,心就會分一部分去關愛孩子。柏實剛開始是青色的,成熟後會變成金黃色,這表示它是由木和金兩種元素相互結合而產生的。氣和血也是這樣,彼此互相轉化、互相生成。婦女產後體虛,煩躁,想吐,就是因為血虛,而氣也因此散亂地四處亂竄。氣往心裡衝,就會感到煩躁;往肺裡衝,就會氣喘。用柏實來治療,就是要引導這些往上衝的氣息,使之迴旋轉化成血。
那麼,柏葉為什麼可以確定是入血的藥呢?因為柏葉的枝葉縱橫交錯,卻沒有互相連接,經脈紋理清晰有序,不會雜亂無章。它不管長在哪裡,最終都會往肺的方向生長,這不是經絡是什麼呢?經絡裡流動的又不是血是什麼呢?這說明柏葉治療血脈的道理,就是領會了它的含義,同時也取了它的形態。只有它的果實,從三月開花,一直到八月才結果,這其中有值得深思的地方。凡是花,都是樹木的精神,是旺盛的生命力向外展現。而果實,是氣凝聚、收藏在裡面的東西。八月是金氣最旺盛的時候,木的精華在發榮之後,感受到了金氣,兩者交合才形成果實。所以柏實的作用,都是在金木沒有交合的時候發揮的。柏實的性質又很滋潤,金木交合產生滋潤,而滋潤的東西也就是血。血的根本調理好了,氣自然就能順暢流動,五臟也能因此安定和諧。病發驚恐害怕,病根在肝,是因為血沒有回歸到肝。風邪和濕邪侵襲人體皮肉筋骨,是因為那裡的血脈氣機不協調。
如果血脈氣機協調,那麼侵入人體陰面的病邪,就會從陽面出去;侵入陽面的病邪,就會從體表出去。再用其他祛風濕的藥物來治療,還有什麼不能消除的呢?
**茯苓:味甘,性平,**無毒。**主要治療胸脅氣逆,憂愁憤怒,驚恐,心悸,胸下部結痛,寒熱,煩躁,咳嗽,口乾舌燥,小便不利,**止渴,嗜睡,腹脹,淋漓不盡,胸膈中的痰水,水腫,淋巴結,開通胸部,調理臟腑之氣,驅除腎臟的邪氣,滋養陰氣,增加力氣,安定精神,保持體內中和。**長期服用,可以安穩魂魄,滋養精神,不易感到飢餓,延年益壽。它又名茯菟。**附著在樹根的茯苓,叫做茯神。**茯神:性平。主要治療辟除不祥,治療眩暈、氣虛、五勞、口乾,止驚悸、多怒、健忘,開心益智,安魂魄,滋養精神。**生長在泰山山谷高大松樹的根下。二月和八月採收,陰乾。馬藺可以作為它的使藥,與甘草、防風、芍藥、紫石英、麥門冬同用,可以治療五臟疾病。害怕白蘞,畏懼牡蒙、地榆、雄黃、秦艽、龜甲。
茯苓,生長在松樹根下,在土裡結塊,大的可以達到幾斤重,形狀像人或龜鳥的比較好。外皮是黑色的,肉有紅色、白色等顏色,沒有苗葉花果。有人說「是多年松脂流入土中變成的」,也有人說是「依附松樹氣息在樹根上生長,需要人們採集」。山中古老的松樹,因為長期被人砍伐,枯萎的樹樁不再生長枝葉的,就會有茯苓。當你看到它時,就在周圍丈餘的範圍內,用鐵頭錐刺地,如果這裡有茯苓,錐子會卡住無法拔出,這時就可以挖土取出茯苓。
找到的樹樁越大,茯苓也就越大,它們都是自己結塊,不附著在樹根上。那些附著在樹根上生長的,就是茯神。這樣看來,茯苓依附松樹氣息而生的說法,比較有道理。《圖經》也有記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