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72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疏證 (72)

1. 本經疏證第四卷

水氣不化之因甚多,利水之物亦甚多,當審其何因,觀其所用何藥,而後藥之功能可見也。統觀兩書中,凡豬苓湯、茵蔯蒿湯、梔子檗皮湯、真武湯、澤藛湯、己椒藶黃丸、小半夏加茯苓湯、十棗湯、栝蔞瞿麥丸、蒲灰散、滑石白魚散、茯苓戎鹽湯、葵子茯苓湯、大黃甘遂湯等方,莫不利水,皆不用桂枝。則或由熱阻,或由血阻,故也。

桂枝之利水,乃水為寒結而不化,故用以化之。使率利水之劑,以下降耳。是故,水氣不行,用桂枝者,多兼表證如五苓散、茯苓甘草湯等是也及悸桂枝加桂湯、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等是也、上氣苓桂朮甘湯、木防己湯等是也、振振苓桂朮甘湯、防己茯苓湯等是也等候。不如是,概不足與也。

以是知,用桂枝者,仍用其和營通陽下氣,非用其利水也。

攻瘀之方,不皆用桂枝。淺言之,則云「瘀因寒阻則用,因熱阻則不用」。殊不知有不然者。觀《傷寒》攻瘀僅三方,除抵當湯、抵當丸,品味相同外。其一,則桃仁承氣湯也。桃仁承氣湯證,諄諄以表證未罷,為不可用,抵當湯反有「表證仍在」之文。則可知因寒而用,為不然矣。

夫抵當湯丸,似峻而實不峻。桃仁承氣,似不峻而實峻。何者?水蛭、蝱蟲,究為血肉之品,較之芒消、桂枝,反有去邪不傷正之能。故《金匱要略》諸方,凡瘀血之涉於虛者,皆不用桂枝。如大黃䗪蟲丸、下瘀血湯可驗也。其桂枝茯苓丸之有癥,溫經湯之因瘀生熱,皆非虛證。

蓋惟有餘,故能成形,且生火也。桃仁承氣證,云「血自下,下者愈」。桂枝茯苓丸證,云「妊娠血不止者,癥不去也」。土瓜根散證,云「少腹滿痛,經一月再見」。以此知,非特血盛乃能結,惟其血盛,乃能旣結而仍行,此桂枝專破血,雖行而結自若者也。

或問「『酒客不喜甘,故不可與桂枝湯,得湯則嘔』,則嘔吐者不可用桂枝湯矣。又『凡服桂枝湯吐者,其後必吐膿血也』,又『嘔家,不可用建中湯』,乃五苓散證、烏梅丸證、桂枝芍藥知母湯證、茯苓澤藛湯證皆有嘔吐,皆用桂枝。何故?」夫用藥,當審病之大端。大端當用,則不得顧小小禁忌。

猶之大端不當用,不得以小小利益遂用之也。大端不當用,如前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證、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湯證,不以桂枝和營下氣之能,牽掣宣飲專壹之力是也。大端當用,如桂枝湯證、桂枝芍藥知母湯證,不當因其鼻鳴乾嘔,溫溫欲吐,而忘其和營通經之大力是也。若夫位居佐使,則自有主持是方者為之。

棄其瑕而用其長,此烏梅丸所以用桂枝也。五苓散證、茯苓澤藛湯證亦然,二方淡滲多而甘緩少,又豈能使吐膿血哉!且《金匱要略》〈嘔吐篇〉已發凡起例於前矣,曰「先嘔卻渴者,此為欲解;先渴卻嘔者,為水停心下」。嘔家本渴,若有支飲,則得溫藥反不渴。於此,見藥隨時用,雖不可犯其所忌,亦不可守禁忌而失事機。

白話文:

水液代謝失常的原因有很多,利水消腫的藥物也很多,應該仔細辨別是由於什麼原因引起的,觀察使用的是什麼藥物,才能明白藥物的功能。總觀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這兩本書中,凡是使用豬苓湯、茵陳蒿湯、梔子檗皮湯、真武湯、澤瀉湯、己椒藶黃丸、小半夏加茯苓湯、十棗湯、栝蔞瞿麥丸、蒲灰散、滑石白魚散、茯苓戎鹽湯、葵子茯苓湯、大黃甘遂湯等方劑來利水消腫,都沒有用到桂枝。這些情況多半是由於體內有熱邪阻礙,或是瘀血阻滯所導致。

桂枝之所以能利水,是因為體內的水液是因寒邪凝結而無法正常代謝,所以用桂枝來化解寒邪。一般來說,利水的藥物主要作用是使水液向下排泄。因此,水液代謝不暢,使用桂枝的情況,大多同時伴有表證,例如五苓散、茯苓甘草湯等方劑就是這樣,以及心悸使用桂枝加桂湯、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等方劑、上逆喘咳使用苓桂朮甘湯、木防己湯等方劑、身體顫抖使用苓桂朮甘湯、防己茯苓湯等方劑。如果沒有以上這些兼症,就不適合單獨使用桂枝。

由此可知,使用桂枝,主要是利用它調和營衛、通暢陽氣、使氣機下行的作用,而不是單純地用它來利水。

治療瘀血的方劑,並不是都要使用桂枝。簡單來說,可以說是「瘀血由寒邪阻滯引起的就用桂枝,由熱邪阻滯引起的就不用桂枝」。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觀察《傷寒論》中治療瘀血的只有三個方劑,除了抵當湯、抵當丸藥味相同外,另一個是桃仁承氣湯。桃仁承氣湯的證狀,特別強調在表證還未解除的情況下不能使用,而抵當湯反而有「表證仍在」的說法。由此可知,並不是因為寒邪才使用桂枝的。

抵當湯和抵當丸,看起來藥性峻猛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桃仁承氣湯,看起來藥性不峻猛,但實際上卻很峻猛。為什麼呢?因為水蛭、虻蟲,畢竟是血肉之品,相較於芒硝、桂枝來說,反而有祛除邪氣而不損傷正氣的能力。所以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許多方劑,凡是瘀血涉及虛弱的情況,都不會使用桂枝,例如大黃䗪蟲丸、下瘀血湯就可以證明。而桂枝茯苓丸的病症是有癥瘕積塊,溫經湯是因為瘀血產生熱邪,都不是虛證。

一般來說,只有體內有餘邪,才能形成有形的癥瘕積塊,並且產生熱邪。桃仁承氣湯的證狀說「血自下,下者愈」,意思是說瘀血排出後,疾病就會好轉。桂枝茯苓丸的證狀說「妊娠血不止者,癥不去也」,意思是說如果癥瘕不消除,血就會一直流不止。土瓜根散的證狀說「少腹滿痛,經一月再見」,意思是說下腹部脹滿疼痛,月經隔一個月後再來。由此可知,並非只有血盛才能結成瘀血,而是因為血盛,才能在形成瘀血後仍然繼續運行。桂枝的特點是能破血,即使血在運行,但瘀結依然存在。

有人問:「書中說『酒客不喜歡甘甜,所以不能給他用桂枝湯,喝了湯就會嘔吐』,那麼嘔吐的人就不能用桂枝湯了嗎?而且又說『凡是服用桂枝湯而嘔吐的人,之後一定會吐膿血』,又說『嘔吐的病人,不能用建中湯』,但是五苓散證、烏梅丸證、桂枝芍藥知母湯證、茯苓澤瀉湯證都有嘔吐,卻都使用了桂枝,這是為什麼呢?」使用藥物,應該審視疾病的主要矛盾。主要矛盾適合使用,就不能顧及小的禁忌。

就像主要矛盾不適合使用,就不能因為小的利益就貿然使用。主要矛盾不適合使用,例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證、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湯證,就不能因為桂枝具有調和營衛、使氣機下行的作用,而妨礙了其他藥物專一宣散水飲的作用。主要矛盾適合使用,例如桂枝湯證、桂枝芍藥知母湯證,就不應該因為患者出現鼻鳴乾嘔、微微想吐的症狀,而忽略了桂枝調和營衛、疏通經絡的強大作用。至於桂枝在方劑中作為輔助藥物,則自有方劑中的主藥來決定。

捨棄其短處而利用其長處,這就是烏梅丸使用桂枝的原因。五苓散證、茯苓澤瀉湯證也是如此,這兩個方劑的淡滲藥物多而甘緩的藥物少,又怎麼會導致吐膿血呢?而且《金匱要略》〈嘔吐篇〉已經在前面闡述了原則,說「先嘔吐而後口渴的,這是病邪將要解除;先口渴而後嘔吐的,這是水液停留在心下」。嘔吐的病人本來就會口渴,如果有支飲,就會因為服用溫藥反而不再口渴。由此可見,用藥要隨時變化,雖然不能觸犯禁忌,但也不能拘泥於禁忌而錯失治療的時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