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69)
本經疏證 (69)
1. 本經疏證第四卷
能治之者,亦總由血分通順,故竝克取效也。仲景用治金瘡,義蓋本此,後人仿此義,用之治淋,亦大有見解。
升麻:味甘、**苦,平、**微寒,**無毒。**主解百毒,殺百精、老物、殃鬼,辟瘟疫、瘴氣、**邪氣。蠱毒入口,皆吐出,中惡,腹痛,時氣,毒癘,頭痛,寒熱,風腫諸毒,喉痛,口瘡。**久服,不夭,輕身,長年。一名周麻。生益州山谷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日乾。
升麻,春生苗,高三尺以來,葉似麻黃葉,竝青色。四、五月著花,似粟穗,白色。六月以後結實,黑色。根如蒿根,多鬚,外紫黑,內白,緊實者,佳。《圖經》、《綱目》
「中惡、腹痛」,毒之在下者也。「時氣、毒癘、頭痛、寒熱、風腫、諸毒」,毒之在中者也。「喉痛、口瘡」,毒之在上者也。升麻所以能解如許多毒者,蓋以其根,內白外黑,莖葉皆青,復花白實黑。是為金貫水中,水從木升,仍發越金氣,以歸功於暢水也。水者何?嚴厲之寒氣也。
金者何?收肅之熱氣也。以嚴厲之寒,包收肅之熱,陽欲達而被陰束,是所以為毒也。使隨木升而暢發焉,即所謂解毒矣。觀所臚諸證,雖得之,不同其源。為病,不一其狀。歸結其旨,均熱收於中,寒束於外。在外者,固是病;在內者,亦未始非病。譬如傷寒、中風,雖亦係外寒內熱,然惟外寒是病,內熱乃身中陽氣。
故時氣及頭痛、寒熱,皆與傷寒、中風相近,而治此不治彼,則可以知之矣。
牡桂:味辛,溫,**無毒。**主上氣,欬逆,結氣,喉痹,吐吸,**心痛,脅風,脅痛,溫筋通衇,止煩,出汗,**利關節,補中益氣。久服,通神,輕身,不老。生南海山谷。
箘桂:味辛,溫,**無毒。**主百病,養精神,和顏色,為諸藥先騁通使。久服,輕身,不老,面生光華,媚好,常如童子。生交阯、桂林山谷巖崖間,無骨,正圓如竹,立秋採。
《本經》桂有兩種,有牡桂,有箘桂,諸家論之紛如,愚謂「皆有所未確」。蓋古人采藥,必以其地,必按其時,決不以非法之物施用,乃後世專嘐嘐於此。不知古人,每以形似名物,按「菌,大竹也」,桂之本根,去心而畱皮者象之,今所謂肉桂是也。牡對牝而言,門之軸,所藉以闢闔者,曰門牡。
箘桂去心,而卷似牝。則桂之尖,但去麤皮而不去心者,象牡矣,今所謂桂枝是也。仲景書用桂,而不云枝者,二處。一、桂枝加桂湯。一、理中丸去朮加桂。一主臍下悸,一主臍下築,皆在下之病。東垣曰「氣之薄者,桂枝也;氣之厚者,桂肉也」。氣薄則發洩,桂枝上行而發表;氣厚則發熱,桂肉下行而補腎。
白話文:
能治療這些病症的,都是因為使血液循環順暢,所以都能見效。張仲景用來治療刀傷,道理大概也是這樣,後人仿照這個原理,用來治療淋病,也很有見解。
**升麻:**味甘、苦,性平、微寒,無毒。主要能解各種毒,殺滅各種精怪、老妖怪、殃鬼,避開瘟疫、瘴氣、邪氣。被蠱毒入體,都能吐出來,對於中惡、腹痛、時疫、毒癘、頭痛、寒熱、風腫等各種毒,以及喉嚨痛、口瘡等症狀都有療效。長期服用,不會早夭,能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又名周麻。生長在益州山谷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曬乾。
升麻,春天生出苗,高度可達三尺以上,葉子像麻黃葉,都是青色。四、五月開花,像小米穗,白色。六月之後結果,黑色。根像蒿草的根,有很多鬚,外皮紫黑色,內部白色,緊實的品質較好。《圖經》、《綱目》中都有記載。
「中惡、腹痛」是毒在下腹部的表現。「時疫、毒癘、頭痛、寒熱、風腫、各種毒」是毒在身體中部的表現。「喉嚨痛、口瘡」是毒在上部的表現。升麻之所以能解這麼多種毒,是因為它的根內部白色,外部黑色,莖葉都是青色,花白色,果實黑色。這就如同金在水中貫穿,水從木中上升,又發出金氣,來使水流通暢。水是什麼呢?是嚴厲的寒氣。金是什麼呢?是收斂肅殺的熱氣。用嚴厲的寒氣包裹收斂的熱氣,陽氣想要發散卻被陰氣束縛,這就是形成毒的原因。如果能讓它隨著木氣上升而順暢發散,就是所謂的解毒了。觀察上面列舉的這些病症,雖然病因各不相同,症狀也不一樣,但歸根究底,都是熱氣收斂在內,寒氣束縛在外。在外的是病,在內的也未必不是病。例如傷寒、中風,雖然也是外寒內熱,但只有外寒是病,內熱是身體的陽氣。
所以,時疫以及頭痛、寒熱,都與傷寒、中風很相似,但治療時卻有所區別,由此可知其中差異。
**牡桂:**味辛,性溫,無毒。主要能治療氣逆上衝、咳嗽氣喘、氣結不散、喉嚨腫痛、吐納困難、心痛、脅部受風、脅痛,能溫暖筋骨、疏通血脈,止煩躁,發汗,有利關節,補中益氣。長期服用,能使精神通達,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。生長在南海山谷。
**箘桂:**味辛,性溫,無毒。主要能治療各種疾病,滋養精神,使氣色好,是各種藥引的先導。長期服用,能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,使面容光彩,容貌美好,常常像孩童一般。生長在交趾、桂林山谷的岩石縫隙中,沒有骨頭,圓如竹子,立秋採摘。
《本經》記載桂有兩種,一種是牡桂,一種是箘桂,各家對此議論紛紛,我認為「都有些不確切」。古人採藥,必定依照產地和時令,絕不會用不合規定的東西,而後世的人卻只在此事上爭辯不休。不知道古人常常用形狀相似來命名,按照「菌,大的竹子」的說法,桂的根部,去掉中間部分而留下皮的,就像竹子,現在所謂的肉桂就是這樣。牡是相對牝而言的,門軸,用來開關門的,叫做門牡。
箘桂去掉中間,卷起來像雌性。那麼桂的尖部,只去掉粗皮而不去掉中間部分的,就像雄性了,現在所謂的桂枝就是這樣。張仲景的書中使用桂,沒有說桂枝的,有兩處。一處是桂枝加桂湯,另一處是理中丸去朮加桂。一個主治臍下悸動,一個主治臍下跳動,都是下腹部的疾病。東垣說「氣薄的,是桂枝;氣厚的,是桂肉」。氣薄則能發散,桂枝向上走而發散;氣厚則能發熱,桂肉向下走而補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