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68)
本經疏證 (68)
1. 本經疏證第四卷
惟治癲癇一節,則似正病乎風,而更助以風藥者。殊不知,風因痰生,人因風病。若變因痰而生之風,如溼中所鍾風化,能鼓盪溼氣,化津、化液。則此痰、此風,早將變為氤氳流行之生氣,尚何癲癇之足虞?以是知,化病氣為生氣,原非臆說也。
茵蔯蒿:味苦,平、**微寒,無毒。**主風溼,寒熱,邪氣,熱結,黃疸,**通身發黃,小便不利,除頭熱,去伏瘕。**久服,輕身,益氣,耐老,面白悅,長年。白兔食之仙。生泰山及邱陵坡岸上。五月及立秋採,陰乾。
茵蔯,二月因舊苗而生,其莖如艾,葉如淡色青蒿而背白。葉歧,緊細而扁整。九月開細花黃色,結實大如艾子。《綱目》
風溼寒熱,邪氣新感者也。熱,素有者也。新感之邪為素有之熱,結成黃疸,此證已所謂「因陳」矣。故《傷寒》、《金匱》二書,幾若無疸不茵蔯者。然梔子檗皮湯證,有外熱而無裏熱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證,有裏熱而無外熱。小建中湯證,小便自利。小茈胡湯證,腹痛而嘔。
小半夏湯證,小便色不變而噦。桂枝加黃芪湯證,衇浮。梔子大黃湯證,心中懊憹。消石礬石散證,額上黑,日晡發熱。則內外有熱,但頭汗出,齊頸而還,腹滿,小便不利,口渴,為茵蔯蒿湯證矣。第腹滿之治在大黃,內熱之治在梔子。惟外復有熱,但頭汗出,小便不利,始為茵蔯的治。
其所以能治此者,豈不為新葉因陳幹而生,清芬可以解鬱熱,苦寒可以洩停溼耶?蓋陳幹,本能降熱利水。復加以葉之如絲如縷,挺然於暑溼蒸逼之時,先草木而生,後草木而彫,不必能發散,而清芳揚溢,氣暢不斂。則新感者,遂不得不解,自是汗出不止於頭矣。故曰「發熱,汗出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」。
王不畱行:味苦、甘,**平,無毒。**主金瘡,止血,逐痛,出刺,除風痹內塞,**止心煩、鼻衄,癰疽,惡瘡,瘻乳,婦人難產。**久服,輕身,耐老,增壽。生泰山山谷。二月、八月採。
王不畱行,多生麥地中,苗高一、二尺。三、四月開小花,如鐸鈴狀,紅白色。結實如燈籠草子,殼有五稜。殼內包一實,大如豆。實內細子,大如菘子,生白熟黑,圓如細珠。《綱目》。
王不畱行多生麥地,且其成實,適與麥熟同時,故每雜於麥中。凡麥中有此,則麵不能純白,故須檢去之。檢之之法,墊漆几,令欹側。傾麥其上,以手撫之,則紛紛自下,以其形渾圓也。凡物之渾圓者,皆轉旋極速而不滯。王不畱行名義,大率亦不外此。人身周流無滯者,血也。
觀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取治金瘡血出、鼻衄,仍治婦人難產,可見其能使諸血不旁流逆出。其當順流而下者,又能使之無所畱滯。內而隧道,外而經衇,無不如之。則癰疽、惡瘡、瘻乳,皆緣血已順流,自然輕則解散,重則分消矣。血流於衇,風阻之為風痹內塞。血不流暢,血中之氣內薄,為心煩。
白話文:
關於治療癲癇的部分,看起來好像是把病因歸咎於風邪,而且還用祛風的藥物來治療。但其實,風邪往往是因痰而生,人會生病也是因為風邪。如果是由痰所引起的風,就像潮濕環境中產生的風,能鼓動濕氣,使津液、體液變化。那麼這些痰和風,早就轉化為運行不息的生氣了,哪裡還會有癲癇的擔憂呢?由此可知,將病氣轉化為生氣,並不是空穴來風的說法。
**茵陳蒿:味苦,性平,**稍微偏寒,沒有毒性。**主要治療風濕病、寒熱病、邪氣、熱結、黃疸病,**全身發黃、小便不暢,能消除頭部熱氣,去除腹中積塊。**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,增強體力,延緩衰老,**使臉色白皙、容光煥發,能長壽。白兔吃了會成仙。它生長在泰山和丘陵的斜坡上。五月和立秋時採摘,陰乾。
茵陳,二月時由舊苗長出新芽,它的莖像艾草,葉子像顏色較淡的青蒿,背面是白色的。葉子分叉,緊密細長而扁平。九月開黃色小花,結的果實像艾草的種子一樣大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。
風濕寒熱,是指新感染的邪氣;熱,是指原本就有的熱。新感染的邪氣與原本就有的熱結合,形成黃疸,這就是所謂的「茵陳」證。因此,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這兩本書中,幾乎所有黃疸病都會用到茵陳。然而,梔子檗皮湯證,只有體表熱而沒有體內熱;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證,只有體內熱而沒有體表熱;小建中湯證,小便能順利排出;小柴胡湯證,會腹痛嘔吐;小半夏湯證,小便顏色沒有改變但會乾嘔;桂枝加黃芪湯證,脈象浮在表面;梔子大黃湯證,心中煩悶不安;消石礬石散證,額頭發黑,傍晚發熱。如果體內體表都有熱,但只有頭部出汗,汗水只到頸部就停止,而且腹脹、小便不順暢、口渴,這就是茵陳蒿湯證了。其中,腹脹要用大黃治療,體內熱要用梔子治療。只有體表也有熱,而且只有頭部出汗,小便不暢,才適用茵陳來治療。
茵陳蒿之所以能治療這些症狀,難道不是因為它由舊的莖幹長出新葉,散發的清香可以解除鬱熱,苦寒的性質可以洩掉停滯的濕氣嗎?舊的莖幹本來就能降熱利水,再加上葉子像絲線一樣,在夏天潮濕悶熱的時候,比其他草木更早生長,又比其他草木更晚凋零,雖然不能發散,但清香的氣味卻能四處飄散,氣機暢通而不收斂。這樣一來,新感染的邪氣自然就會消散,出汗也就自然不會只侷限在頭部了。所以說「發熱,出汗,這是熱氣散發出去的現象,就不會發黃疸了」。
**王不留行:味苦、甘,**性平,沒有毒性。**主要治療刀傷,止血,止痛,拔出刺,消除風痹造成的體內阻塞,**止心煩、流鼻血、癰瘡、惡瘡、瘻管、乳瘡、婦女難產。**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,增長壽命。**生長在泰山的山谷中。二月和八月採摘。
王不留行,大多生長在麥田中,苗高一兩尺。三四月開小花,像鈴鐺一樣,紅色或白色。結的果實像燈籠草的種子,外殼有五個稜角。外殼內包著一個果實,像豆子一樣大。果實內有細小的種子,像白菜的種子一樣大,生時是白色,成熟時是黑色,圓潤像細小的珠子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。
王不留行大多生長在麥田中,而且它的果實成熟時間正好和麥子成熟的時間相同,所以常常會混雜在麥子裡。凡是麥子裡有這種果實,磨出來的麵粉就不夠純白,所以必須把它們挑出來。挑選的方法是,把漆過的矮几斜放,把麥子倒在上面,用手撥弄,王不留行的果實就會紛紛滾落下來,因為它們的形狀渾圓。凡是形狀渾圓的東西,都轉動得很快而不停滯。王不留行的命名,大概也與這個道理不脫關係。人體內運行不滯的,就是血。
觀察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中記載的王不留行,可以用來治療刀傷出血、流鼻血,還可以治療婦女難產,可見它能使各種血不往旁邊或逆流而出。對於應該順流而下的血,也能使它不會停滯。無論是體內的通道,還是體外的經脈,都能起到疏通的作用。這樣一來,癰瘡、惡瘡、瘻管、乳瘡,都是因為血順利流動,自然就會輕則消散,重則分散。血在經脈中運行,如果被風邪阻礙就會形成風痹內塞。如果血運行不暢,血中的氣就會在體內聚集,產生心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