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63)
本經疏證 (63)
1. 本經疏證第四卷
是具足三陰之氣,收之以降,陰亦隨之矣。氣依味至腎,腎非納氣者歟!此《本經》主治,所以首益氣,即繼以欬逆上氣也。第所云「勞傷,補不足,強陰,益精」者何?蓋腎者,主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,肺亦統五臟六腑之氣而主之。腎氣原上際於肺,肺氣亦下歸於腎。蓋以一氣自為升降者也。
若六淫七情,有以耗散之,致肺失其降而不歸。不歸,則元氣遂耗散以日虛;歸腎,則真氣還其本源以日益。五味子,能收諸氣入腎。入腎,即為五臟六腑之精,腎受而藏之矣。〈陰陽應象大論〉曰「氣歸精,精化為氣」,又曰「精食氣,氣生形」,是非氣盛,則精盈之驗乎!或曰「五味子治欬,何以舉寒熱皆得用之」?曰「陽中之陰氣,以能降為主。在熱者,陽邪傷乎陰;寒者,陰邪傷乎陽。
原亦病乎陰,故涼其陽邪而收陰。五味子之用,固最宜矣。散其陽邪以暢陽,能不寓收陰之義於其間耶?以肺固陽中有陰,其職同天氣,且司降者也」。王宇泰曰「人知調氣,調其陽而已。惡知五運所主之病機,本一氣變動,而分陰陽者也」。臟腑之氣,何獨不然。故凡治肺氣之病,如嗽如喘,須先識「陽中陰降」之本。
更審病機之所生,其為外淫、為內傷,或由陽而傷陰,或由陰而傷陽,適其所因以為治。如陽邪傷陰,此固的治矣。然陽邪方熾而遽收,不畏錮其邪乎?陰邪傷陽者,此固不宜矣。然陰邪已除,乃陽氣因解散而虛,不當寓收陰於益陽中,使陽有所依乎!是五味子之用,在識其機,審其勢,當其時,又何寒熱之當分矣。
問《傷寒論》中,凡遇欬,總加五味子、乾薑,豈不嫌其表裏無別耶?曰「經云『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』。是故,欬雖肺病,其源實主於脾。惟脾家所散上歸之精不清,則肺家通調水道之令不肅。後人治欬,但知潤肺消痰。殊不知,潤肺,則肺愈不清;消痰,則僅能治脾,於畱肺者,究無益也。
乾薑溫脾肺,是治欬之來路。來路清,則欬之源絕矣。五味使肺氣下歸於腎,是開欬之去路。去路清,則氣肅降矣。合兩物而言,則為一開一闔。當開而闔,是為關門逐賊;當闔而開,則恐津液消亡。故小青龍湯、小茈胡湯、真武湯、四逆散之兼欬者,皆用之,不嫌其表裏無別也。
五味子所治之證,《傷寒》僅言「欬逆」,《金匱要略》則兼言「上氣」,如射干麻黃湯之「欬而上氣,喉中水雞聲」。小青龍加石膏湯之「肺脹,欬逆,上氣,煩躁而喘」也。夫傷寒,有傷寒之關鍵。無論其為太陽、少陽、少陰,凡欬者,均可加入五味子、乾薑。雜證,自有雜證之體裁。
即「欬而衇浮,厚朴麻黃湯主之」一語,已通概全書大旨。試觀《金匱要略》中,有衇沉而用五味子者否?蓋五味子,原只能收陽中之陰氣,餘則皆非所宜。故收陰中之陽氣者,必以附子、乾薑。收陰氣者,必以地黃、阿膠。收陽中之陽氣者,必以龍骨、牡蠣。傷寒為陽病,則傷陽中之陰氣為最易,故不必審其衇之為浮為沉。
白話文:
這是具有完備的三陰之氣,它收斂並下降,陰氣也隨著下降。氣依循著味道到達腎臟,腎臟不就是接納氣的嗎?這就是《本經》所說的主治功能,所以首先提到益氣,接著提到咳嗽、氣逆上衝。那麼,所謂的「勞傷、補不足、強陰、益精」指的是什麼呢?這是因為腎臟主管接收並儲藏五臟六腑的精華,而肺則統領五臟六腑的氣並主導其運行。腎氣原本上達於肺,肺氣也下歸於腎,這是一種氣自身升降的循環。
如果受到外感六淫邪氣或內傷七情影響,就會耗散氣,導致肺氣失去下降的功能而無法歸於腎。不歸腎,元氣就會逐漸耗散而虛弱;歸於腎,真氣就能回歸本源而日益強盛。五味子能將各種氣收斂入腎。入腎之後,就成為五臟六腑的精華,被腎臟接收並儲藏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「氣歸於精,精化為氣」,又說「精滋養氣,氣產生形體」,這不正是氣盛則精盈的驗證嗎!有人問:「五味子治療咳嗽,為什麼不論寒熱都能使用?」答道:「五味子是陽中之陰的藥物,以能夠下降為主要功能。對於熱證,是陽邪損傷了陰;對於寒證,是陰邪損傷了陽。
歸根究底,都是病在陰,所以清涼陽邪並收斂陰氣,五味子最適合用來治療。疏散陽邪以使陽氣暢通,難道不能在其中包含收斂陰氣的含義嗎?因為肺本來就是陽中有陰,它的職責和天氣一樣,而且主導下降。」王宇泰說:「世人只知道調氣,只知道調陽氣。卻不知道五運所主導的疾病機理,本來就是一氣在變動,而分為陰陽的。」臟腑之氣,又何嘗不是如此。所以,凡是治療肺氣的疾病,例如咳嗽、氣喘,必須先了解「陽中陰降」的根本。
更要仔細辨別病機的產生原因,是外感邪氣,還是內傷,或者是從陽轉為傷陰,或者是由陰轉為傷陽,要根據病因來進行治療。如果是陽邪傷陰,這當然可以直接用五味子治療。但是,陽邪正盛的時候就急著收斂,難道不怕把邪氣固住嗎?如果是陰邪傷陽,這當然不適合用五味子。但是,當陰邪已經消除,陽氣卻因為消散而虛弱時,難道不應該在補益陽氣的同時,也兼顧收斂陰氣,使陽氣有所依附嗎!所以,五味子的使用,關鍵在於了解其機理,審察病勢,把握時機,又何必拘泥於寒熱之分呢?
有人問《傷寒論》中,凡是遇到咳嗽,總是加入五味子和乾薑,難道不怕它們表裡不分嗎?答道:「經文說『脾氣散發精華,上歸於肺』。所以,咳嗽雖然是肺的疾病,但它的根源其實在於脾。如果脾所散發並上歸於肺的精華不夠清澈,肺的通調水道的功能就會失常。後人治療咳嗽,只知道潤肺化痰。殊不知,潤肺反而使肺更加不清澈;化痰,僅僅能治療脾,對於滯留在肺的病邪,終究沒有幫助。
乾薑能溫暖脾肺,這是治療咳嗽的來路。來路清澈了,咳嗽的根源就斷絕了。五味子能使肺氣下降並歸於腎,這是打開咳嗽的去路。去路清澈了,氣就能順利下降。把這兩味藥合起來看,就是一個開,一個合。該開的時候合,是為了關門捉賊;該合的時候開,恐怕津液會消亡。所以,小青龍湯、小柴胡湯、真武湯、四逆散這些兼有咳嗽的方劑,都使用了五味子和乾薑,並不怕它們表裡不分。
五味子所能治療的疾病,《傷寒論》只提到「咳嗽氣逆」,《金匱要略》則兼說「上氣」,例如射干麻黃湯的「咳嗽並氣逆上衝,喉嚨裡有像水雞叫的聲音」,小青龍加石膏湯的「肺脹,咳嗽氣逆上衝,煩躁而喘」。傷寒有傷寒的重點。無論是太陽、少陽、少陰,凡是咳嗽,都可以加入五味子、乾薑。雜病,自然有雜病的體例。
即便是「咳嗽,脈浮,用厚朴麻黃湯治療」這句話,已經概括了全書的重點。試看《金匱要略》中,有脈沉而用五味子的例子嗎?因為五味子,原本只能收斂陽中之陰氣,其他的都不適合。所以,收斂陰中之陽氣,必須用附子、乾薑;收斂陰氣,必須用地黃、阿膠;收斂陽中之陽氣,必須用龍骨、牡蠣。傷寒是陽病,最容易損傷陽中的陰氣,所以不必去辨別脈象是浮還是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