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62)
本經疏證 (62)
1. 本經疏證第四卷
武進鄒澍學
上品,草六味,木六味。
蒲黃:味甘,平,**無毒。**主心腹、膀胱寒熱,利小便,止血,消瘀血。久服,輕身,益氣力,延年,神仙。生河東池澤。四月採。
香蒲,春初,生淺水中。出水時,紅白色,茸茸然,名曰蒻葉,似莞而褊,有脊而柔。至夏,抽梗於藂葉中,花抱梗端,如武士棒杵,俗謂之蒲槌,亦曰蒲萼。蒲黃,即花中蕊屑也,細若金粉。當欲開時,便取之。《圖經》參《綱目》
凡生水中之物,皆以水為父,而聽其消漲,以為榮枯。矧蒲黃,又生於四、五月,大火得令時,能吸火氣,以媾於水,而成中五之色者。是能合水火之精,以成土者也。人身惟水火不諧,方小便不利,而為心腹膀胱寒熱。蒲黃象土,本可防水。又生於水,用之,使調和水火寒熱。
於以解小便,遂自利,柔化之功可反速於剛制也。若夫熱傍水勢,而迫血妄行;熱阻水行,而停血成瘀。則亦行者能止,瘀者能消,而均可無慮其梗而難制矣。
《金匱要略》用蒲灰散利小便、治厥,而皮水解者,或以為香蒲,或以為蒲席燒灰。香蒲,但能清上熱,不云能利水。敗蒲席,《別錄》主筋溢、惡瘡,亦非利水之物。蒲黃,《本經》主利小便,且《本事方》、《芝隱方》描述其治舌脹神驗,予亦曾治多人,黍銖無爽,不正有合治水之腫於皮乎!夫皮水,為膚腠間病,不應有厥。厥者,下焦病也。
膀胱與腎為表裏,膀胱以水氣歸皮,致小便不利,氣阻而成寒熱。則腎亦承其弊,為之陰壅,而陽不得達,遂成厥焉。病本在外,非可用溫。又屬皮水,無從發散。計惟解心腹膀胱之寒熱,使小便得利,又何厥逆之有?以是知,其為蒲黃無疑也。曰蒲灰者,蒲黃之質,固有似於灰也,趙以德《金匱衍義》亦云。
五味子:味酸,溫,**無毒。**主益氣,欬逆,上氣,勞傷,羸瘦,補不足,強陰,益男子精,養五臟,除熱,生陰中肌。一名會及,一名玄及。生齊山山谷及代郡。八月採實,陰乾。蓯蓉為之使,惡萎蕤,勝烏頭
五味子,春初生苗,引赤蔓於高木,其長六、七尺。葉光圓,似杏葉。三、四月,開黃白花,類蓮花狀。七月成實,莖端作房,如落葵子,大如蘡子。生青,熟紅紫,中有核,似豬腎。以根種者,當年即旺,若二月種子,須次年乃旺。參《唐本》、《圖經》、《綱目》
劉潛江云「五味之皮肉,初酸後甘,甘少酸多。其核,先辛後苦,辛少苦多。然俱帶鹹味,大約五味咸具之中,酸為勝,苦次之,而生苗於春,開花於春夏之交,結實於秋。是發於木,盛於火,告成於金也」。氣告成於金,酸味乃勝,是肺媾於肝也。肺媾於肝,肝因媾肺而至脾,脾仍合肺以歸腎。
白話文:
本經疏證第四卷 武進鄒澍學
上品,草六味,木六味。
蒲黃:味道甘甜,性平,無毒。主要治療心腹、膀胱寒熱,促進排尿,止血,消除瘀血。長期服用,可以輕身健體,增強體力,延年益壽,甚至成仙。生長在河東的池澤中,四月採收。
香蒲,春天初期,生長在淺水中。出水時,呈現紅白色,茸茸的,叫做蒻葉,形似莞草但較窄小,有脊但柔軟。到夏天,從葉叢中抽出花梗,花朵抱在梗端,像武士的棒槌,俗稱蒲槌,也叫蒲萼。蒲黃,就是花朵中細如金粉的蕊粉。將要開花時採收。《圖經》與《綱目》記載相同。
凡是生長在水中的植物,都以水為本源,順應水的消長變化而榮枯。尤其蒲黃,又生長在四、五月,大火當令的季節,能夠吸收火氣,與水氣交合,形成土的顏色。所以它能調和水火之精,化生為土。人體只要水火失調,就會排尿不利,導致心腹膀胱寒熱。蒲黃像土一樣,本性可以止水。它又生長在水中,使用它,可以調和水火寒熱。
因此可以通利小便,自然就能排尿順暢,柔化的方法比剛性方法見效更快。至於熱邪侵犯水勢,導致血液妄行;或者熱邪阻礙水液運行,導致血液停滯成瘀血。那麼,它都能夠止血,消除瘀血,都可以不必擔心難以治療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用蒲灰散利尿、治療厥逆,而皮水腫消退的案例,有人認為是香蒲,有人認為是蒲席燒成的灰。香蒲,只能清解上焦的熱邪,並不能利水。而腐爛的蒲席,《別錄》記載主治筋脈腫脹、惡瘡,也不是利水之物。蒲黃,《本經》記載主治利尿,而且《本事方》、《芝隱方》記載它治療舌腫的神奇療效,我也曾經治療過很多人,效果都很好,不正是有治療水腫於皮膚的功效嗎!皮水,是皮膚腠理之間的病症,不應該有厥逆。厥逆,是下焦的病症。
膀胱與腎臟互為表裏,膀胱負責將水氣輸送到皮膚,如果小便不利,氣機阻滯就會導致寒熱。那麼腎臟也會受到影響,陰氣壅滯,陽氣不能通達,於是就形成厥逆。病根在外,不可以用溫熱的方法治療。而且屬於皮水,也不能發散。所以只有解決心腹膀胱的寒熱,使小便通利,又何來厥逆呢?由此可知,治療此症的藥物,毫無疑問是蒲黃。說到蒲灰,蒲黃的性質確實和灰燼相似,趙以德的《金匱衍義》也這樣記載。
五味子:味道酸,性溫,無毒。主要治療益氣,咳嗽氣逆,上氣,勞損,消瘦,補益不足,強壯腎陰,益精,滋養五臟,除熱,生長肌肉。又名會及,又名玄及。生長在齊山山谷和代郡。八月採收果實,陰乾。肉蓯蓉為其配伍藥物,惡萎蕤,勝烏頭。
五味子,春天初期發芽,伸出紅色的藤蔓攀附在高大的樹木上,長度六七尺。葉片光滑圓潤,像杏葉。三四月開花,花朵顏色黃白,像蓮花。七月結果,果實生長在莖的頂端,像落葵子,大小像蘡薁。果實生時青色,成熟時紅紫色,裡面有核,像豬腎。用根部種植,當年就能旺盛生長,如果二月播種,需要到第二年才能旺盛生長。《唐本》、《圖經》、《綱目》記載相同。
劉潛江說:「五味子的果肉, initially 酸,然後是甜,甜味少酸味多。它的核仁, initially 辛辣,然後是苦,辛辣味少苦味多。但都帶有鹹味,總的來說五種味道都具備,酸味最重,苦味次之。它春天發芽,春夏之交開花,秋天結果。這是發於木,盛於火,成熟於金。氣成熟於金,酸味最盛,這是肺氣與肝氣交合。肺氣與肝氣交合,肝氣因此與肺氣交合而到達脾臟,脾臟仍然與肺氣交合而歸於腎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