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59)
本經疏證 (59)
1. 本經疏證第三卷
陽不勝陰,則五臟氣爭,九竅不通」。亟,數也。精藏於陰,雖湛然常靜,然為命火所溫養,氣遂蒸變而出。是氣亟起,即陽之衛外為固者也,故曰「衛出下焦」。而衛陽之升,實本於濁陰之降。黃芪送蒸腐之水穀,使歸下焦。即還反生衛,與竝出於上。下行迅,則起亟自迅。
起亟迅,則內外安和。是故,陰不勝陽者,非黃芪所能為力。陽不勝陰,則陽不上而五臟氣爭,陰不下而九竅不通。蓋陰之降,實本於脾胃之陽旺。故總論以黃芪一味治小便不通耳。李東垣云「內傷者,上焦陽氣下陷,為虛熱,非黃芪不可」,劉潛江云「治虛損,膀胱有熱,尿血不止者,於蒲黃丸中,用黃芪,固下焦之衛。然後地黃、麥冬,始得合而奏清熱之功,亦藉其升陽以達表。
而水府之熱,乃以投清寒而除,是可明於陽氣下陷之義。蓋陽不得正其治於上,斯陰不能順其化於下,旨哉言矣」。
仲景《傷寒論》絕不用黃芪,即如汗出陽亡,似與黃芪之強衛固表相宜,亦終不及。何也?蓋陽加於陰,謂之汗。其係衛陽盛,蒸逼營陰,陰氣洩為汗者,用黃芪。則旣能使營陰充,不受陽蒸逼,又能使衛陽不蒸逼營陰,可矣。若傷寒,汗多陽亡,則係陰氣逼陽外洩,必以附子振其陽,陰霾始散,汗乃得止。
與黃芪之止汗,適相反也。然亦有兼兩義,如芪附湯者,則又別有故焉。夫陽,被迫欲亡,虛固不待言矣。陰離位而迫陽,亦非循常度者也,不得謂之充裕。但傷寒,則有外感陰邪相雜。雜病,則無挾陰邪者,自宜外振威武,內清奸宄。故四逆湯若用黃芪,謂之「閉門逐賊」。
無陰邪者,乃陽先越而陰繼之。故芪附湯若用乾薑,是救焚潑膏也。故其用黃芪,非特藉以固外,實恃以和陰,使不迫於陽。仲景治傷寒,不用黃芪,義實在此。其後人止汗諸方,如當歸六黃湯、黃芪建中湯、玉屏風散,亦莫不倣此為法。特陰陽屈伸之理旣別,佐使自不同耳。
愚嘗謂「溼、飲、水三者相似而實不同」,故《金匱要略》分為三篇。蓋溼者,瀰漫霧露之氣也。飲者,貯於器中者也。水者,洋溢四射者也。是故,水飲有質而溼無質。然有質者,由生而化;無質者,由化而生。化者化之,生者發之。其治,固有別矣。然〈溼病篇〉云「風溼,衇浮,身重,汗出,惡風者,防己黃芪湯主之」,〈水氣篇〉云「風水,衇浮,身重,汗出,惡風者,防己黃芪湯主之」。水與溼不侔,防己黃芪湯之治不異。
其義何居?夫風,激水而齧土;溼,從風而頹土。為病者不同,受病者無以異。防己黃芪湯,白朮守中,黃芪行外,防己除病,甘草調劑。其分數,調劑居二,守中居三,除病居四,行外居五。所以然者,土主人身之肌肉,屬脾。黃芪與白朮,皆脾藥也。用芪,以自本而行標;用朮,因在標而防本。
白話文:
當身體陽氣不足,無法制約陰氣時,就會導致五臟之氣互相爭鬥,連帶九竅都不通暢。所謂「亟」,指的是快速、頻繁。精華藏於陰,雖然平靜內斂,但受到體內命火的溫養,氣就會蒸騰變化而產生。這種快速發出的氣,就是保護身體外部的陽氣,所以說「衛氣出於下焦」。而衛陽的上升,實際上是根源於濁陰的下降。黃芪可以幫助將消化吸收後的水穀精微運送到下焦,進而轉化為衛氣,與其他氣一同向上運行。下行的速度快,則向上發出的速度自然也快。
如果衛氣上升快速,就能使身體內外都安和。所以,如果陰氣無法制約陽氣,那不是黃芪所能解決的。陽氣不足,無法上升,五臟之氣就會互相爭鬥;陰氣無法下降,九竅就會不通暢。陰氣的下降,實際上是根源於脾胃陽氣的旺盛。所以總的來說,黃芪可以用來治療小便不通的症狀。李東垣說:「內傷導致上焦陽氣下陷,產生虛熱,這種情況非黃芪不可。」劉潛江說:「治療虛損,膀胱有熱,尿血不止的情況,可以在蒲黃丸中加入黃芪,來鞏固下焦的衛氣,然後再使用地黃、麥冬,才能達到清熱的效果,這也是藉助黃芪的升陽作用來達到體表。」
水府的熱,需要用清涼寒性的藥物來清除,這就說明了陽氣下陷的道理。陽氣不能正常在上方運行,陰氣就無法順利在下方轉化,這個道理說得非常透徹。
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絕少使用黃芪。即便像是汗出過多導致陽氣耗損的狀況,似乎與黃芪強健衛氣、固表的作用相符合,也終究不會用到。為什麼呢?陽氣加於陰氣,就形成了汗。如果是衛陽過於旺盛,蒸逼營陰,導致陰氣外洩成為汗,才可以使用黃芪,這樣既能使營陰充足,不受陽氣蒸逼,又能使衛陽不蒸逼營陰。如果是傷寒,汗出過多導致陽氣耗損,那是陰氣逼迫陽氣外洩,必須用附子來振奮陽氣,陰霾才會散去,汗才能停止。
這與黃芪的止汗作用是截然相反的。當然,也有兼具這兩種情況的,例如芪附湯,那就另有原因了。陽氣被逼迫要耗散,虛弱的情況自然不用多說。陰氣離開原本的位置,逼迫陽氣,這也不是正常的狀態,不能說陰氣是充足的。只是傷寒通常伴有外感陰邪的雜症。而雜病沒有陰邪的干擾,自然應該對外展現威勢,對內清除奸邪。所以四逆湯如果用黃芪,就如同「關上門趕賊」。
沒有陰邪干擾的情況,是陽氣先耗散,然後陰氣隨之虛弱。所以芪附湯如果用乾薑,就像是救火卻潑了油。因此,黃芪在芪附湯中的作用,不僅僅是鞏固體表,更是為了調和陰氣,使其不至於逼迫陽氣。仲景治療傷寒不使用黃芪,其用意就在於此。後世許多止汗的方劑,如當歸六黃湯、黃芪建中湯、玉屏風散,都是仿效這個原則。只是陰陽屈伸的道理有所區別,佐藥和使藥自然也就不相同。
我曾經說過:「濕、飲、水三者相似而實質不同」,所以《金匱要略》將它們分為三篇。濕,指的是瀰漫於空氣中的霧露之氣。飲,指的是儲存在器皿中的液體。水,指的是洋溢四射的液體。因此,水和飲有形質,而濕沒有形質。然而,有形質的水和飲是由生成而轉化;無形質的濕是由轉化而生成。轉化的就讓它轉化,生成的就讓它發散。它們的治療方法,自然有所不同。然而,《濕病篇》說:「風濕,脈象浮,身體沉重,出汗,怕風,用防己黃芪湯治療。」《水氣篇》也說:「風水,脈象浮,身體沉重,出汗,怕風,用防己黃芪湯治療。」水與濕不同,而防己黃芪湯的治療卻相同。
這是什麼道理呢?風,激動水而侵蝕土壤;濕,隨著風而頹壞土壤。它們造成的疾病不同,但承受疾病的身體卻沒有什麼差異。防己黃芪湯中,白朮負責守護中焦,黃芪負責運行體表,防己負責去除病邪,甘草負責調和藥性。它們的比例是,調和藥性佔二分,守護中焦佔三分,去除病邪佔四分,運行體表佔五分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土主人體的肌肉,屬於脾。黃芪和白朮,都是脾經的藥。用黃芪,是從根本上來治療表面;用白朮,是因為病在表面而預防根本受到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