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58)
本經疏證 (58)
1. 本經疏證第三卷
如此者,不得謂「不像黃連之形」。是黃連之調胃厚腸,原廣有意義,不必隘之以「同氣相求」一語也。惟「苦寒而燥」一語,實足貫徹黃連功能。如膽,中清之腑,為溼熱所擾,則其中不清,故曰「益膽」。水溼流關節而生熱,則骨骱不利,故曰「除水利骨」。是在用之者意會焉,可已。
黃芪:味甘,微溫,**無毒。**主癰疽,久敗瘡,排膿止痛,大風,癩疾,五痔,鼠瘻,補虛,小兒百病,**婦人子臟風,邪氣,逐五臟間惡血,補丈夫虛損、五勞、羸瘦,止渴、腹痛、洩利,益氣,利陰氣。生白水者,冷補。其莖葉,療渴及筋攣、癰腫、疽瘡。**一名戴糝,一名戴椹,一名獨椹,一名芰草,一名蜀脂,一名百本。生蜀郡山谷,白水,漢中。二月、十月採,陰乾。惡龜甲
黃芪,十月種子,如種菜法,獨莖而生。枝幹去地二、三尺,葉扶疏似槐葉而微尖小,又似蒺藜葉而稍闊大,青白色。開黃紫花,大如桃花。結小尖角,長寸許。根長二、三尺,柔韌如緜,皮褐色,內層白,中心黃,緊實如箭簳者,良。參《圖經》、《綱目》
黃芪根莖,皆旁無歧互,獨上獨下。其根,中央黃,次層白,外層褐,顯然三層,界畫分明。又其味甘,其氣微溫,直入中土,而行三焦,故能內補中氣。則《本經》所謂「補虛」,《別錄》所謂「補丈夫虛損,五癆,羸瘦,益氣」也。能中行營氣,則《本經》所謂「主癰疽,久敗瘡,排膿止痛,大風,癩疾」,《別錄》所謂「逐五臟間惡血」也。
能下行衛氣,則《本經》所謂「五痔,鼠瘻」,《別錄》所謂「婦人子臟風,邪氣,腹痛,洩利」也。〈癰疽篇〉「寒邪客於經絡之中,則血泣不通。衛氣歸之,不得復反,故癰腫。寒氣化為熱。熱勝,則肉腐為膿」,《素問》〈風論〉「風氣與太陽俱入,行諸衇俞,散於分肉,與衛氣相干,其道不利,故使肌肉憤䐜有瘍。衛氣有所凝,故肉有不仁。
營氣熱胕不清,故使鼻柱壞而色敗。名曰癘風」,〈生氣通天論〉「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」,歷歷明徵,莫非營衛之病。而營衛所以屬三焦,三焦所以屬中土者。《靈樞》〈營衛生會篇〉「上焦出於胃上口,貫膈,竝咽,布胷中,以發呼吸而行營衛,是為中氣。中焦亦竝胃中,出上焦之後,此所受氣,泌糟粕蒸津液,上注於肺,乃化為血,是為營氣。
下焦別迴腸,濟泌別汁,注於膀胱,是為衛氣」。三者,皆本於水穀。是三焦為營衛之本,脾胃之蒸腐變化,又為三焦之本。黃芪,一源三派,濬三焦之根,利營衛之氣。故凡營衛間阻滯,無不盡通,所謂「源清流自潔」者也。
黃芪,《別錄》云「利陰氣」者,何謂也?不識即前之「行營氣」歟?抑即「逐五臟間惡血」歟?「行營氣,逐惡血」,固亦是利陰氣。而利陰氣,決非僅行營氣、逐惡血也。《素問》〈生氣通天論〉「陰者,藏精而起亟也。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陰不勝陽,則衇流薄疾竝乃狂。
白話文:
黃連:
黃連這種藥材,不能說它「不像黃連的樣子」。黃連的調和腸胃、增厚腸壁的功能,其實是很廣泛且有意義的,不必狹隘地用「同氣相求」這句話來解釋。只有「苦寒而燥」這句話,才能真正貫穿黃連的功效。比如膽,它是身體中一個清淨的內臟,如果被濕熱干擾,就會不清澈,所以說黃連能「有益於膽」。水濕流到關節引起發熱,會導致關節活動不利,所以說黃連能「去除水濕、有利於骨骼」。這些都需要使用者用心領會,就可以了。
黃芪:
黃芪,味道甘甜,性微溫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癰疽、久治不癒的潰爛瘡瘍,能排膿止痛,也能治療大麻風、癩病、痔瘡、鼠瘻。此外,它還能補虛弱,治療小兒的各種疾病,以及婦女子宮受風邪侵擾等。它能驅除五臟之間的惡血,補充男子因虛勞、過度勞累而引起的消瘦,能止渴、止腹痛腹瀉,增補氣力,促進陰氣運行。生長在白水地區的黃芪,藥性寒涼,具有補益的作用。黃芪的莖葉,能治療口渴、筋脈痙攣、癰腫和瘡瘍。黃芪又名戴糝、戴椹、獨椹、芰草、蜀脂、百本。它生長在四川郡的山谷中,以及白水、漢中等地。在二月和十月採摘,陰乾備用。黃芪不宜與龜甲同用。
黃芪在十月播種,像種菜一樣種植,單莖生長。莖幹離地面二三尺開始分枝,葉子像槐樹葉一樣稀疏,但稍微尖一些,又有些像蒺藜葉,但稍微寬大一些,顏色青白色。開黃紫色的花,花朵像桃花一樣大。結出小而尖的莢果,約有一寸長。根長二三尺,柔軟如棉,外皮褐色,內層白色,中心黃色,質地緊實像箭桿一樣的,是好的黃芪。可以參考《圖經》、《綱目》的記載。
黃芪的根莖,都是單獨向上向下生長的,沒有分叉。它的根,中央是黃色的,第二層是白色的,最外層是褐色的,明顯分成三層,界限分明。它的味道甘甜,氣味微溫,直接進入人體中焦,運行於三焦,所以能夠補益中氣。這就是《本經》所說的「補虛」,《別錄》所說的「補男子因虛勞、過度勞累而引起的消瘦,增補氣力」的意思。它能在中焦運行營氣,所以能治療癰疽、久治不癒的潰爛瘡瘍,能排膿止痛,也能治療大麻風、癩病,這就是《本經》的記載;《別錄》所說的「驅除五臟之間的惡血」,也是這個意思。
它能向下運行衛氣,所以能治療痔瘡、鼠瘻,這就是《本經》的記載;《別錄》所說的「婦女子宮受風邪侵擾,腹痛腹瀉」也是這個意思。《癰疽篇》說:「寒邪侵入經絡,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。衛氣被阻礙,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會產生癰腫。寒氣會轉化為熱,熱盛則導致肌肉腐爛形成膿液。」《素問·風論》說:「風邪和太陽之氣一同侵入人體,在脈絡中運行,散佈於肌肉之間,與衛氣相互干擾,導致經絡運行不暢,所以使肌肉腫脹而產生瘡瘍。衛氣停滯,所以肌肉會有麻木不仁的感覺。營氣受熱而變得不清淨,所以會導致鼻樑損壞、顏色黯淡,這就稱為癘風。」《生氣通天論》說:「營氣不順暢,逆行於肌肉紋理之間,就會產生癰腫。」這些都清楚地說明了,這些疾病都是由於營衛之氣失調引起的。而營衛之氣之所以歸屬於三焦,三焦之所以歸屬於中焦,是因為《靈樞·營衛生會篇》說:「上焦的出口在胃的上口,向上貫穿橫膈膜,與咽喉相連,分佈在胸腔中,負責呼吸,運行營衛之氣,這就是中氣。中焦也和胃相連,在上焦之後,負責接收飲食精微,並將糟粕分離出來,蒸騰津液,向上輸送至肺,轉化為血液,這就是營氣。下焦區分迴腸,將水液排泄到膀胱,這就是衛氣。」這三者都源於飲食中的水穀精微。因此,三焦是營衛之氣的根本,而脾胃對水穀的消化轉化,又是三焦的根本。黃芪的作用,是從根源上疏通三焦,使營衛之氣順暢運行。所以,凡是營衛之氣運行不暢的,都能夠得到疏通,這就是所謂的「源頭清澈,水流自然潔淨」。
《別錄》說黃芪能「促進陰氣運行」,是什麼意思呢?不知道是指前面的「運行營氣」嗎?還是指「驅除五臟之間的惡血」呢?「運行營氣,驅除惡血」固然也是促進陰氣運行,但促進陰氣運行,絕對不僅僅是運行營氣、驅除惡血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說:「陰是儲藏精氣的,能使身體活動有勁。陽是防禦體表的,使身體堅固。陰氣不能勝過陽氣,就會導致脈絡運行過快,甚至出現狂躁的症狀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