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57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疏證 (57)

1. 本經疏證第三卷

冷是冷,熱是熱,斯一身所有津液,每日所增水穀,悉不化為精純以上騰,而紛紛墜累而下。冷多者,為洩;熱多者,為澼。澼甚者,為膿血;冷輕者,為痰飲。故烏梅丸,治久利膿血;乾薑黃連黃芩人薓湯,治寒格吐下;白頭翁湯,治熱利下重;小陷胷湯,治飲滯停中,無不有藉於黃連。其病之輕重高下,係於冷熱,孰多孰少。

故或配以附子、乾薑、桂枝,或配以乾薑、人薓,或配以秦皮、黃檗,或配以栝蔞、半夏,不全藉黃連。是可知,黃連之治,未必在肝;烏梅丸證、乾薑黃連黃芩人薓湯證,未必不係心矣。雖然「五臟冷熱,久下洩澼膿血」一語,讀之當字字較量。觀「下利圊穀者,與四逆湯」、「下痢便膿血者,與桃花湯」,皆不用黃連。

又可知,洩澼膿血之未久者,及久而但關乎五臟之冷,不關乎五臟之冷熱相兼者,均與黃連不宜矣。

《千金方》之論消渴,曰「凡積久飲酒,未有不成消渴」。大寒凝海而酒不凍,明酒性酷熱,物無以加。脯炙鹽鹹,酒客耽嗜,不離其口。三觴之後,制不由己,飲噉無度。咀嚼酢醬,不擇酸鹹。積年長夜,酣飲不解。遂使三焦猛熱,五臟乾燥,木石猶且焦枯,在人何能不渴。

《外臺秘要》方述《古今錄驗方》,曰「消渴病有三。一、渴而飲水多,小便數,有脂似麩片甜者,消渴也。二、喫食多,不甚渴,小便少,似有油而數者,消中也。三、渴飲水,不能多,但腿腫,腳先瘦小,陰痿弱,數小便者,腎消也。消渴者,倍黃連。消中者,倍栝蔞。

腎消者,加芒硝」。由《千金》而言,酒是溼熱相兼之物。因酒致病,必係溼熱為源,所以宜用黃連也。由《外臺》而言,消渴略相似之病,有此三種。消中、腎消,與黃連不宜,所以別乎可用黃連之的證也。反覆乎此二書,則庶幾欲用黃連止消渴者,知有別擇矣。

劉潛江云「說者謂『黃連能除溼熱,即是厚腸胃』。然黃芩亦除溼熱,何以不然。蓋黃連性燥,故入心而燥,即寓味苦氣寒中。足陽明胃、手陽明大腸,皆屬燥金,同氣相求,是即厚之意也。惟黃連苦寒而燥,黃芩雖苦寒而不燥矣。是以不得以厚腸胃屬之」。愚謂「《別錄》謂『黃連調胃厚腸』,不得混而稱之,曰『厚腸胃』也。

」夫腸胃中,皆有脂膜一道包裹其內,所以「護導滓穢,使下行」者。若有溼熱,混於其間,則脂膜消鎔,隨滓穢而下。古人謂之「腸澼」,後人目為「刮腸痢」,亦曰「腸垢」。胃體廣大,容垢納污,雖有所畱,亦未必剝及脂膜。故但和其中之所有邊際,自不受傷,故曰「調」。

腸勢曲折盤旋,惟其曲折盤旋之處,更為溼氣畱聚。溼阻,熱益生;熱阻,脂膜益消。去其所阻,則消爍之源絕,而薄者厚矣,故曰「厚」。凡人所食之物,不論青黑白赤,至胃,悉變而黃,不得謂「不象黃連之色」。又人之臟腑,有獨治一處者,有兩相連屬者,從無似大腸之於小腸,小腸之於胃,胃之於咽嗌。三腑相通,徹上徹下,連屬無隔。

白話文:

身體的寒和熱是截然不同的,如果身體所有津液和每天攝取的水穀,都不能化為精純的物質向上輸送,反而紛紛往下沉積,那就是生病了。寒氣多的人,會導致腹瀉;熱氣多的人,會導致腸道排泄不順暢(澼)。腸道排泄不順暢嚴重時,會出現膿血便;寒氣輕微時,會形成痰飲。所以,烏梅丸能治療長期的腹瀉膿血,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能治療寒邪阻隔導致的嘔吐腹瀉,白頭翁湯能治療熱痢下重(裡急後重),小陷胸湯能治療飲邪停滯在中焦。這些方子都或多或少地借助了黃連的藥效。病情是輕是重、是高是下,取決於寒熱的程度以及哪一方偏多。

所以,有些時候會搭配附子、乾薑、桂枝,有時會搭配乾薑、人參,有時會搭配秦皮、黃柏,有時會搭配瓜蔞、半夏,不一定完全只用黃連。由此可知,黃連的治療作用不一定只在肝臟;烏梅丸證、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證,也未必與心臟無關。雖然如此,「五臟冷熱,久下洩澼膿血」這句話,讀的時候要仔細斟酌每個字。你看「腹瀉,大便像沒有消化的食物,用四逆湯」、「腹瀉,大便有膿血,用桃花湯」,都沒有用到黃連。

這也說明,腹瀉、腸道排泄不順暢、膿血便剛發生不久,以及病情雖久但只是五臟虛寒,而非五臟寒熱夾雜的情況,都不適合用黃連。

《千金方》中論述消渴病(糖尿病)時說:「凡是長期飲酒的人,沒有不患上消渴病的。」大寒天氣連大海都會結冰,但酒卻不會凍住,可見酒的性質極熱,沒有什麼東西比得上。加上喝酒的人喜歡吃烤肉、鹹肉等重口味食物,這些食物不離口。喝了幾杯酒後,就控制不住自己,吃喝沒有節制。還會吃酸醬等刺激性食物,不挑酸鹹。長期如此,整夜飲酒不停,就會導致三焦(上焦、中焦、下焦)熱盛,五臟乾燥,就像木頭石頭都會被烤焦一樣,人怎麼可能不口渴呢?

《外臺秘要》引述《古今錄驗方》說:「消渴病有三種。第一種是口渴喝水多,小便頻繁,小便裡有像麩皮一樣的脂肪並帶有甜味,這是消渴;第二種是吃得多,但不太口渴,小便少,小便像油一樣且次數多,這是消中;第三種是口渴但喝不了多少水,只是腿腫,腳先變瘦小,陽痿,小便次數多,這是腎消。消渴病要多用黃連;消中病要多用瓜蔞;腎消病要加芒硝。」 從《千金方》來看,酒是濕熱之物。因喝酒導致的疾病,一定是濕熱引起的,所以適合用黃連。從《外臺秘要》來看,消渴病有三種相似的病症。消中、腎消這兩種病不適合用黃連,所以要區分清楚哪種情況可以用黃連。反覆研究這兩本書,那麼想用黃連治療消渴病的人,就應該知道要仔細選擇了。

劉潛江說:「有人說『黃連能去除濕熱,就能強健腸胃』。但是黃芩也能去除濕熱,為什麼就不能強健腸胃呢?這是因為黃連性質燥,所以入心後會使心火收斂,而這種燥性寓含在苦寒的藥性之中。足陽明胃經、手陽明大腸經都屬於燥金,同氣相求,這就是它能強健腸胃的意思。只有黃連是苦寒而又燥的,黃芩雖然苦寒,但不燥。所以不能說黃芩也能強健腸胃。」 我認為:「《本草別錄》說『黃連能調理胃氣,強健腸道』,不能混在一起說成『強健腸胃』。」

腸胃中都有一層脂肪膜包裹著,它的作用是「保護腸道,使糟粕順利下行」。如果濕熱摻雜在其中,脂肪膜就會被消融,隨著糟粕一起排出。古人把這叫做「腸澼」,後人稱之為「刮腸痢」,也叫「腸垢」。胃的體積很大,能容納很多污垢,即使有所停留,也未必會傷及脂肪膜。所以,只要調理好胃內部的邊緣,讓它不受損傷就行了,所以說是「調」。

腸道彎彎曲曲,在彎曲的地方更容易積聚濕氣。濕氣阻滯,熱氣就會加重;熱氣阻滯,脂肪膜就更容易被消融。去除阻礙濕熱的因素,消融脂肪的源頭就會斷絕,腸道變薄的地方就能變厚了,所以說是「厚」。凡是人吃進去的食物,無論是青黑白赤什麼顏色,到了胃裡都會變成黃色,不能說它「不像黃連的顏色」。而且,人體的臟腑,有的只管一處,有的相互連接。沒有像大腸連接小腸、小腸連接胃、胃連接咽喉這樣,三個腑相互連通,上通下達,沒有隔閡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