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55)
本經疏證 (55)
1. 本經疏證第三卷
若曰補,則嫌於無邪矣。顧可乎?《本經》所謂「腸澼,腹痛,下利」者,與此心同。蓋「腸澼、腹痛、下利」,多發於夏秋溼熱之交。盛暑之時,心氣發舒,其驗在汗,所謂「汗為心液」也。當此之時,或由口食寒膩,阻遏其發舒之氣;或由乘風取涼,使汗不得暢。於是,火鬱於中,陰凝於外,因遂生溼,溼復生熱。
寒熱與溼,輾轉膠固。故後世所製香連、薑連等法,均仿此意為之。
「傷寒,胷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中痛,欲嘔吐者,黃連湯主之」、「少陰病,二、三日以上,心中煩,不得臥,黃連阿膠湯主之」,二方皆以黃連為君,二證皆發於心,可見黃連為瀉心火之劑矣。成無己曰「陰不得升,獨治於下,為腹中痛;陽不得降,獨治於上,為胷中熱,欲嘔吐」,夫陰之升,其體由腎,其用由肝;陽之降,其源由肺,其責由心。然脾胃為升降之樞,脾提腎肝之氣以升,胃曳心肺之氣而降。
故治陰之不升,必兼治脾;治陽之不降,必兼治胃。是於黃連湯,又可參黃連為心胃之劑。嘔吐為胃病,故後世治嘔用黃連,其效最捷。蓋上升,皆火之變見。人身之火,惟欲其降,升則為病,即所謂「諸嘔吐酸,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者也」。尤在涇曰「陽經之寒變為熱,則歸於氣;陰經之寒變為熱,則歸於血」。
陽經之熱,或有歸於血者。惟陰經之熱,則必不歸於氣。故三陰有熱結證,不用調胃承氣、小承氣而獨用大承氣。諸下利證不已,必便膿血,是其驗也。「心中煩,不得臥」,熱證也。至二三日以上,乃心中煩,不得臥,則非始即屬熱矣。始即屬熱,心中煩,不得臥者,為陰虛。
陰虛,則不得瀉火。今至二三日以上始見,則為陽盛,陽盛則宜瀉火。然致此陽盛,亦必其陰本虛。故阿膠、芍藥、雞子黃,無非救陰之品。瀉火,則惟恃芩、連,而芩止一兩,連乃四兩,此黃連之任,獨冠一方,無可議矣。通二方而觀,又可悟黃連一味,在黃連湯,為溫劑中寒藥;在黃連阿膠湯,為補劑中瀉藥矣。
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精之窠為眼,骨之精為瞳子,筋之精為黑眼,血之精為絡,其窠氣之精為白眼。肌肉之精為約束,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與衇竝為系,上屬於腦,後出於項中。是故,瞳子、黑眼,法於陰;白眼、赤衇,法於陽。陰陽合揣,而為精明。以是知,目疾非一經之病。
黃連所主之目痛,必兼眥傷泣出。又須識其目痛眥傷泣出,必因於熱氣所為,乃為的對之劑。此何以故?如上文所云「痛有因於瞳子者、黑睛者、白眼者,則非矣。眥傷有因約束裹擷者,泣出有因風者、寒者、虛者,皆不得用矣」。蓋惟傷在胞之內,白睛之外,始為赤絡之病。
白話文:
如果說黃連是補藥,那就好像說它沒有驅邪的作用了。這樣說可以嗎?《本經》裡所說的「腸澼、腹痛、下痢」,和這裡說的心火問題是相同的。因為「腸澼、腹痛、下痢」,大多發生在夏秋交替、濕熱交織的時候。盛夏時節,心氣向外舒展,表現在汗液上,所以說「汗是心液」。這個時候,如果吃了寒涼油膩的食物,阻礙了心氣的發散;或者吹風受涼,使得汗液無法順暢排出,就會導致火氣鬱積在體內,陰寒凝結在體表,進而產生濕氣,濕氣又會化為熱。
寒熱和濕邪,彼此糾纏,難以分離。因此,後世所製作的香連丸、薑連丸等方劑,都是仿照這個思路。
《傷寒論》中有說:「傷寒,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痛,想嘔吐的,用黃連湯治療」、「少陰病,病程兩三天以上,心中煩躁,無法入睡,用黃連阿膠湯治療」。這兩個方子都以黃連為主要藥物,而且兩種病症都發於心,可見黃連是瀉心火的藥物。成無己說:「陰氣無法上升,只停留在下方,導致腹痛;陽氣無法下降,只停留在上方,導致胸中發熱,想嘔吐」。陰氣的上升,其根本在於腎,其作用在於肝;陽氣的下降,其根源在於肺,其責任在於心。然而,脾胃是升降的樞紐,脾提升腎肝之氣向上,胃牽引心肺之氣向下。
所以,治療陰氣無法上升,必須同時調理脾;治療陽氣無法下降,必須同時調理胃。由此可見,黃連湯也可以看作是治療心胃的藥方。嘔吐是胃的病症,因此後世用黃連治療嘔吐,效果最好。因為上升的症狀,都是火氣的表現。人體的火氣,只需要它向下走,如果向上走就會生病,這就是所謂的「各種嘔吐、吐酸、氣逆衝上,都屬於火」。尤在涇說:「陽經的寒邪轉化為熱邪,會歸屬於氣;陰經的寒邪轉化為熱邪,會歸屬於血」。
陽經的熱邪,有時也會歸於血。但陰經的熱邪,一定不會歸於氣。所以三陰經有熱結的病症,不使用調胃承氣湯、小承氣湯,而單獨使用大承氣湯。各種下痢的病症如果沒有好轉,一定會出現膿血便,這就是驗證。 「心中煩躁,無法入睡」,是熱證的表現。但到了病程兩三天以上才出現「心中煩躁,無法入睡」,說明一開始並不是純粹的熱證。如果一開始就是熱證,出現「心中煩躁,無法入睡」,那是陰虛。
陰虛,就不應該用瀉火的方法治療。現在是到了兩三天以上才出現,說明是陽氣過盛,陽盛就應該瀉火。但是導致陽盛,也必然是因為陰氣本來就虛弱。所以阿膠、芍藥、雞子黃,都是滋養陰液的藥物。瀉火,則主要依靠黃芩、黃連,而黃芩只用一兩,黃連卻用四兩,可見黃連在此方中的作用非常重要,沒有什麼好議論的。綜合兩個方子來看,我們又可以明白,黃連在黃連湯中,是溫熱藥方中的寒藥;在黃連阿膠湯中,是補益藥方中的瀉藥。
五臟六腑的精氣,都會上注於眼睛,成為眼睛的精華。眼睛的精華之所在是眼球,骨骼的精華是瞳孔,筋的精華是黑眼珠,血的精華是眼部的脈絡,眼球的氣的精華是白眼球。肌肉的精華是約束眼球活動的組織,包裹著筋骨血氣的精華,和脈絡一起形成系統,向上連通於大腦,然後從後頸部出來。因此,瞳孔和黑眼珠,屬於陰;白眼球和眼部的紅色脈絡,屬於陽。陰陽相合,才能形成視覺的精明。由此可知,眼睛的疾病不是單一經絡的病變。
黃連所主治的眼睛疼痛,必定伴隨眼角紅腫、流淚。還必須知道這種眼睛疼痛、眼角紅腫、流淚,必定是因為熱氣引起的,這樣用藥才能有效。為什麼呢?就像上文所說,「眼睛疼痛有因為瞳孔的、黑眼珠的、白眼球的,這都不對。眼角紅腫有因為約束包裹的,流淚有因為風邪、寒邪、虛弱的,這些都不能用此方」。只有病邪在眼胞之內,白眼球之外,才是眼部紅色脈絡的病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