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54)
本經疏證 (54)
1. 本經疏證第三卷
黃連:味苦,寒、**微寒,無毒。主熱氣,目痛,眥傷,泣出,明目《御覽》引云「主莖傷」。大觀本無,**腸澼,腹痛,下痢,婦人陰中腫痛,**五臟冷熱,久下洩澼膿血,止消渴、大驚,除水,利骨,調胃,厚腸,益膽,療口瘡。**久服,令人不忘,一名王連。生巫陽川谷及蜀郡太山。二月、八月採。黃芩、龍骨、理石為之使。惡菊花、芫花、玄薓、白鮮,畏薿冬。勝烏頭,解巴豆毒
黃連,苗高一尺,葉似甘菊,一莖三葉,凌冬不彫。四月,開花黃色。六月,結實似芹子,色亦黃。根有二種,一種粗而無毛,有珠如鷹爪,堅實,色深黃。一種無珠有毛,而中虛,黃色亦淡。參《蜀本》、《圖經》、《綱目》
徐洄溪曰「苦屬火性,皆熱者,常理也。黃連至苦而反至寒,則得火之味與水之性,故能除水火相亂之病」。水火相亂者,溼熱是也。是故,「熱氣,目痛,眥傷,淚出,目不明」,乃溼熱在上。「腸澼,腹痛,下利」,乃溼熱在中。「婦人陰中腫痛」,乃溼熱在下者。悉能除之矣。
凡藥能去溼者,必增熱;能除熱者,必不能去溼。惟黃連,能以苦燥溼,以寒除熱,一舉而兩得焉。
黃連,根株叢延,蔓引相屬,有數百株共一莖者,故名連。其治,亦多蔓延淹久之證,如「浸淫瘡,黃連粉主之」是矣。夫名浸淫,則非初起暴得之疾,亦非一治可瘳之候。故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兩書,從未有新得之病用黃連者。
黃連,根黃,花黃,實黃,皆具土色。四月開花,六月結實,七月根緊,適逢太陰溼土、陽明燥金主令時,宜乎為入脾胃之藥矣。乃仲景諸瀉心湯以之為關鍵,何歟?夫仲景溯諸瀉心證之源,曰「病發於陽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胷;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因作痞」。結胷稱熱入,痞不稱熱入,可見所入之邪,非陽邪矣。
陰邪結於陽位,心下痞鞕,非心病而何?心自病,不能熯土。土遂不運,而乾噫食臭,乾嘔,心煩,下利矣。腹中雷鳴者,心氣被遏,不能上行,下走腸間也觀《本經》桔梗、丹薓之治可見。夫心之為體,於卦象「離」,今被邪逼,則外陽內伐,內陰騰沸。故半夏、甘草、生薑三瀉心湯,治陰邪之未化者也。
大黃黃連、附子二瀉心湯,治陰邪之已化者也。陰邪已化,不逼心陽,則在內之沸亂略定。惟在外之邪氣尚阻,則取二黃之洩熱,蕩去其邪。邪去,正自安矣。惡寒、汗出者,在上之陰邪纔化,在下之陰氣復逆。故輕取二黃之氣,以蕩熱除穢。重任附子之威,以追逐逆陰,使之異趨同歸,相成而不相背也。
其未化者,陽餒朒於陽位而恣肆於陰分,邪盤踞於清道,而潰洩於下焦。非乾薑、半夏、生薑之振散陰霾,不足以廓清心之外郭;非人薓、黃連之養陰洩熱,不足以安擾心之內訌。然則,直謂之「補心」可也,而曰「瀉心」,何哉?夫稱謂當循其實,補者,益其虛;瀉者,洩其實。今者,明因邪氣入伐,致心臟內訌。
白話文:
黃連:
味道苦,藥性寒涼,或略微寒涼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身體發熱、眼睛疼痛、眼角損傷、流淚不止、使視力清晰。《御覽》引述說能治療莖部損傷(這個說法大觀本沒有)。還能治療痢疾、腹痛、腹瀉、婦女陰部腫痛;可以調和五臟的寒熱,治療久瀉不止、痢疾膿血;能止渴、安撫驚悸、消除水腫、強健骨骼、調理腸胃、使腸道強健、增強膽功能、治療口腔潰瘍。長期服用,可以增強記憶力,又名王連。
黃連生長在巫陽的川谷和四川太山一帶。在二月和八月採摘。黃芩、龍骨、理石可以作為它的輔助藥物。忌與菊花、芫花、玄參、白鮮同用,畏懼蘡薁。可以制服烏頭的毒性,解除巴豆的毒性。
黃連的植株高約一尺,葉子像甘菊,一莖長三葉,冬天也不凋零。四月開黃色花朵。六月結出像芹菜籽的果實,顏色也是黃色。根有兩種,一種粗而沒有毛,有像鷹爪一樣的珠狀突起,質地堅實,顏色深黃。另一種沒有珠狀突起,有毛,中間空虛,顏色也比較淡。這些記載都可以在《蜀本》、《圖經》、《綱目》中找到。
徐洄溪說:「苦味屬火性,一般來說,凡屬火性的藥物都是溫熱的。黃連苦到極點,反而藥性寒涼,是因為它兼具火的滋味和水的特性,所以能去除水火不相調和的病症。」所謂水火不相調和,指的就是濕熱。所以,黃連能治療「身體發熱、眼睛疼痛、眼角損傷、流淚不止、視力模糊」,這些都是濕熱在上引起的;能治療「痢疾、腹痛、腹瀉」,這些是濕熱在中的表現;能治療「婦女陰部腫痛」,這是濕熱在下的表現。黃連都能去除這些病症。
一般來說,能去濕的藥物,一定會增加熱;能除熱的藥物,一定不能去濕。只有黃連,能通過苦味來燥濕,通過寒涼來除熱,一舉兩得。
黃連的根莖蔓延生長,互相連接,有的數百株共用一根莖,所以被稱為「連」。它所治療的疾病,也多是蔓延不愈的慢性病,比如「浸淫瘡,用黃連粉就能治好」就是如此。所謂浸淫,就不是初起暴發的疾病,也不是一次治療就能痊癒的。所以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這兩本書中,從未有使用黃連治療新發疾病的記載。
黃連的根、花、果實都是黃色的,都具有土的顏色。在四月開花,六月結果,七月根部緊實,恰好對應太陰濕土和陽明燥金當令的時節,所以應該是入脾胃的藥物。但為什麼張仲景的瀉心湯系列卻用它作為關鍵藥物呢?因為張仲景追溯瀉心湯證的病因,認為「病發於陽卻反而用瀉法,就會導致熱邪內陷,形成結胸;病發於陰卻反而用瀉法,就會導致痞滿」。結胸被稱為熱邪內陷,而痞滿卻不稱為熱邪內陷,可見所入侵的邪氣並非陽邪。
陰邪結在陽位,導致心下痞硬,這不是心臟的疾病又是什麼呢?心臟本身有病,就不能溫煦脾土。脾土不能正常運化,就會出現打嗝、吃東西反酸、噁心、心煩、腹瀉等症狀。腹中雷鳴,是因為心氣被阻遏,不能向上運行,只能向下走到腸道裡。從《本經》中桔梗和丹參的功效可見一斑。心臟在八卦中屬於「離」,現在被邪氣侵擾,就會導致外陽被壓制,內陰沸騰。所以半夏瀉心湯、甘草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,是治療陰邪未化解的。
大黃黃連瀉心湯和附子瀉心湯,是治療陰邪已經化解的。陰邪化解後,不再壓迫心陽,那麼體內沸騰的紊亂就會稍稍平靜。只是體外的邪氣仍然阻礙,所以要用大黃和黃連來宣洩熱邪,清除這些邪氣。邪氣被清除,正氣自然就會安定。出現怕冷、出汗的症狀,是因為在上的陰邪剛剛化解,在下的陰氣又開始上逆。所以輕取大黃和黃連的藥氣,以宣洩熱邪,清除污穢。重用附子的藥力,來追逐上逆的陰氣,使它們趨向一致,互相配合而不互相衝突。
那些沒有化解的陰邪,使陽氣在陽位受壓制,卻在陰分恣意妄為,邪氣盤踞在清道,向下焦潰洩。如果不用乾薑、半夏、生薑來振奮陽氣,驅散陰霾,就不足以廓清心臟的外圍;如果不用人參、黃連來滋養陰液,宣洩熱邪,就不足以平息心臟的內亂。這樣來看,說它是「補心」也可以,但為什麼要說「瀉心」呢?因為名稱應當符合實際情況,所謂補,是補益虛弱;所謂瀉,是宣洩實邪。現在的情況是,由於邪氣侵入,導致心臟內部發生動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