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53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疏證 (53)

1. 本經疏證第三卷

蓋「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」,其常也。「咽燥,唾血,口傷爛赤」,其變也。觀此,則厥陰傷寒是陽逆血分,非陽陷血分。在上之陽,未嘗不足,故僅用當歸之橫散,不取芎藭之升發。然則少陰,有下利膿血證,何以不用芎藭?夫病邪能入陰分,以下焦根柢不足也。

是以止宜溫托,不宜升發。如「心中煩,不得寐,面赤,戴陽」,皆少陰所有,是其陽本浮散,更用芎藭,不謂之「盛盛」不可。即如太陰之腹滿時痛,亦未始非邪入血分,亦止用芍藥之開。可知三陰,皆忌升矣。芍藥、當歸、芎藭,皆去血中之病。觀乎此,又何不可知三物各有所主,斷難混同施用耶?

芎藭,仲景用之最少,如侯氏黑散、薯蕷丸、賁豚湯、芎歸膠艾湯、當歸芍藥散、當歸散、溫經湯等方,與諸血藥同用,不足見製方之長。惟白朮散,有「心下毒痛,倍芎藭」一語,可略窺一斑。若夫酸棗仁湯之用芎藭,則可得而論矣。夫曰「虛勞,虛煩,不得眠」,心病也。

心屬火而藏神,火者畏水,神則宜安,用茯苓可矣。更用知母之益水,芎藭之煽火,是何為者?殊不知,心於卦,象「離」,中含一陰,外包二陽。陽本有餘,陰本不足。況勞者,火炎陰竭之候。故值此者,宜益陰以配陽,不宜洩陽以就陰。然陰被陽隔於中,為益陰藥所不能及。

芎藭者,所以達隔陰之陽。陽舒,而知母遂與離中一陰浹。而安神利水,繼之以奏績。是二味者,雖列佐使,實為此方樞機矣。說者謂「知母,益水以濟火。芎藭,平木以生火」,而不知是方直截簡當,無取乎隔二隔三。此仲景所以為可貴也。

《古驗胎方》「經三月不行者,用芎藭細末濃煎。艾葉湯,空心調服二錢。覺腹內微動,為有胎,不然是經滯」,後人緣是,以芎藭動胎,孕婦遂不敢服。豈知仲景用於胎前之微義哉!夫水澄之則清,淆之則濁者,無源渟蓄之水也。大江、黃河,一瀉千里,無所為澄,亦無所為淆。

卒之清濁并流,淤澱俱去者,氣為之帥也,人身之血何獨不然。婦人經以月一行為常,旣有身而不月。胎元之吸之者,始寡後多,不能一定,淤澱之患,由是生矣。〈妊娠篇〉十方,用芎藭者,四。四方之中,與當歸同者,三。惟白朮散獨用芎,且系之曰「心下毒痛,倍加芎藭,良」。

以心脾皆於血有關,血有病,則藏之者,固先受殃。肝受其殃,次遂及心及脾。故當歸散、當歸芍藥散、白朮散,咸有取於白朮、芎藭,豈非以穀旺氣行,血遂不壅耶?血壅則胎病,血行則胎安,而行者,尤當上通下達。故白朮散不用當歸,竝倍芎藭。則歸之橫行,芎之上行,其功可識。

橫行者,無論矣。上行者,因行血而除心痛,則向於酸棗仁湯所謂「治心,非治肝」者,不為臆說也。

白話文:

厥陰病的常見情況是「口渴、氣往上衝到心口、心中疼痛發熱」,這是一般狀況。如果出現「咽喉乾燥、吐血、口瘡紅腫潰爛」,這就是病情變化了。從這裡可以看出,厥陰傷寒是陽氣逆行於血分,而不是陽氣虛陷於血分。陽氣在上面並沒有不足,所以只用當歸這種橫向散開的藥,而不用像川芎這種往上走的藥。

那麼,少陰病有下痢膿血的症狀,為什麼不用川芎呢?這是因為病邪能深入陰分,是因為下焦的根基不足。所以只能用溫補的方法托住陽氣,不適合用升發的方法。像是「心中煩躁、睡不著、臉色發紅、陽氣上浮」這些都是少陰病常見的症狀,是陽氣本來就浮散,如果再用川芎,那不是「火上加油」嗎?就像太陰病的腹部脹滿時痛,也未必不是病邪進入血分,所以也只是用芍藥來疏通。由此可知,三陰病都忌諱升發。芍藥、當歸、川芎,都是用來治療血中疾病的藥物。由此看來,應該知道這三種藥各有其作用,絕對不能混用啊!

川芎,張仲景用的最少,像是侯氏黑散、薯蕷丸、奔豚湯、芎歸膠艾湯、當歸芍藥散、當歸散、溫經湯等方子,都是跟其他血藥一起用,並不能看出他用藥的精妙之處。只有白朮散,說有「心下毒痛,加倍川芎」這句話,可以稍微看出一些端倪。至於酸棗仁湯用川芎,就值得拿出來討論了。所謂「虛勞、虛煩、睡不著」,是心臟的問題。心屬火,是神明安居之所,火怕水,神則需要安穩,所以用茯苓就可以了。再用知母來滋潤水液,用川芎來煽動火氣,這是為什麼呢?要知道,心在卦象中是「離」,中間含一個陰爻,外面包裹著兩個陽爻。陽氣本來就有餘,陰氣本來就不足。況且勞累的人,更是火氣旺盛陰液枯竭的情況。所以遇到這種情況,應該滋養陰液來調和陽氣,不應該用洩陽的方式來遷就陰液。然而,陰液被陽氣阻隔在中間,是滋養陰液的藥力達不到的地方。

川芎,就是用來疏通被隔絕的陰陽。陽氣舒暢了,知母就能和離卦中的陰爻相融合。這樣就能安神、利水,接著就能發揮功效。這兩味藥,雖然是輔助藥,實際上是這個方子的關鍵。有人說「知母滋潤水液來平息火氣,川芎平肝木來生助火氣」,但不知道這個方子其實直接而簡單,不需要拐彎抹角。這就是張仲景之所以可貴的地方。

《古驗胎方》說:「經期三個月沒來的人,用川芎細末濃煎,用艾葉湯,空腹調服二錢。感覺腹內微微動,就是有胎,不然就是經血停滯」,後人根據這個,認為川芎會動胎氣,孕婦就不敢吃。難道知道張仲景在懷孕前用藥的微小意義嗎?水如果靜止不動就清澈,如果攪動就會混濁,這是沒有源頭的死水。大江黃河,一瀉千里,不需要澄清也不會混濁。最終清濁一起流動,淤積沉澱都被沖走,這是氣在主導。人身的血液也是一樣。婦女經期每個月來一次是正常的,有了身孕就不會來月經了。胎兒吸收母體的血液,開始時很少,後來慢慢增多,不能固定,淤積的問題就因此產生了。《妊娠篇》的十個方子,用川芎的有四個。四個方子中,和當歸一起用的有三個。只有白朮散單獨用川芎,而且說「心下毒痛,加倍川芎,效果好」。因為心和脾都和血有關,血有病,那麼儲藏血的臟腑,肯定先受殃。肝臟受殃,接下來就會影響到心和脾。所以當歸散、當歸芍藥散、白朮散都用到白朮、川芎,難道不是因為用穀物來旺盛氣血運行,讓血液不再淤塞嗎?血淤塞就會導致胎病,血運行暢通胎兒就安穩,而運行的方法,尤其要上通下達。所以白朮散不用當歸,卻加倍川芎。那麼當歸的橫向擴散和川芎的向上運行,它們的功效就顯而易見了。

橫向擴散的當歸就不多說了,向上運行的川芎,因為能通過活血來解除心痛,那麼就和酸棗仁湯所說的「治療心臟,而不是肝臟」的觀點一致了,並不是隨便說說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