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52)
本經疏證 (52)
1. 本經疏證第三卷
則其遇盛陽,固無不升發;感陰收,復能退藏於密,又可知。且其遇陰而藏者,即以供遇陽而發。特收釆當值退藏方固之時,乃得發中有收之益,此劉潛江「芎藭能達陽於陰中,即能貫陰於陽中」二語,所以不可易也。雖然,人身不止血分為陰,凡物能於陰中達陽者,應不止能達血分之陽。
乃芎藭祇入血者,何義?蓋凡臟氣之本降者,不受下陷之累。惟其氣本升,今不能升,斯為累耳。臟氣本升者,非肝而何?肝不他藏,獨藏夫血。斯與升麻等物,升脾中之氣者,異矣。此芎藭所以入肝臟,升血分中陽氣也。抑芎藭非專入血也,觀《本經》主「寒痹及筋攣緩急」,《別錄》主「諸寒冷氣,心腹堅痛,中惡,卒急腫痛」,皆非血分之病。然陽氣不能禦寒,則為痹。
陽氣不能運行,則為心腹堅痛,以及卒急筋攣,無非涉肝之病。以此類推,則芎藭之所主,仍不約矣。
玩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,芎藭之治,可悟氣血必相輔而行也。夫氣,本乎天者也。血,本乎地者也。本乎天者,親上;本乎地者,親下。則血應不至頭,氣應不至足矣。乃若雲蓬蓬然,膚寸而合,不終朝而雨,何不出於澤,而出於山也。抑若泉涓涓然,引而匯之,遂成江湖,何不出於隰,而亦出於山也。
在人,髮為血餘,乃居體之極上。目得血而成視,又居竅之最高。以是知,血不至之處,氣亦不至。氣不至,則客氣乘之,此「中風入腦,頭痛,腦中冷動,面上游風去來,目淚出,多涕唾,忽忽如醉」,皆陽氣不至也。陽氣不至,何又責其血不至,則以其用芎藭而知。蓋肝為陰中之陽,主升發陽氣。
故其衇,上入頏顙,連目系,上出額,與督衇會於巔。血,其體也。氣,其用也。體以範用,故血至,則氣無不至。氣至,則頭腦面目,何得為風寒侵耶?然則仲景於頭項強痛,何絕不用芎藭?則以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之風寒入腦,但頭痛而身不痛,不惡風寒。是知,仲景所治在營衛,不專在頭。
是可悟芎藭之治,不能統主一身之氣血不相維。獨能提發陽氣陷於血分,斯一隅之與周身,所宜著眼矣。
芎藭,《本經》治婦人血閉無子。然則陽陷,亦能血閉耶?此非陽陷,乃《金匱要略》所謂「婦人之病,因虛、積冷、結氣,為諸病,經水斷絕,至有歷年,積血胞門者也」。夫陽欲其暢,陰欲其和。不暢不和,雖實而成虛矣。「積冷、結氣」,皆陽不入也,蓋亦未嘗無陽,無陽則死矣。
譬之火為溼物所遏,則煖氣不出,而光耀不彰,撥使焰通,旋即溼物轉燥,為火所焫矣。火猶是火也。人身能行血中之陽者,肝。肝不行陽,則經水絕。用芎藭,使肝氣行,積冷自消,月事自下,是《別錄》所謂「溫中內寒」者也。然則厥陰傷寒,何以但用當歸,不用芎藭。
白話文:
陽氣遇到旺盛的時候,自然會向上升發;感受到陰氣收斂的時候,又能退藏於內。而且,陽氣遇到陰氣而潛藏,正是為了供給遇到陽氣時的升發。特別是當陽氣收斂潛藏時,才能夠在升發之中有收斂的益處。這就是劉潛江所說的「芎藭能使陽氣在陰中通達,也能使陰氣在陽中貫通」這句話的道理,不可輕易改動。雖然如此,人體不只有血屬於陰,凡是能夠在陰中通達陽氣的藥物,應該不只可以通達血分的陽氣。
然而芎藭主要作用於血分,是什麼原因呢?一般來說,臟腑之氣本來是下降的,不會受到下陷的影響。只有臟腑之氣本來是上升的,現在卻不能上升,才會造成阻礙。臟腑之氣本來是上升的,除了肝臟還能是哪個?肝臟不儲藏其他東西,只儲藏血。這和升麻等藥物,是升提脾胃之氣的不同。這就是芎藭能夠進入肝臟,升提血分中陽氣的原因。再說芎藭並非只作用於血分,《本經》記載它主治「寒痹以及筋脈攣縮」,《別錄》記載它主治「各種寒冷之氣,心腹堅硬疼痛,中邪,突然發生的腫痛」,這些都不是血分的疾病。但是,陽氣不能抵禦寒邪,就會產生痹症。
陽氣不能運行,就會導致心腹堅硬疼痛,以及突然發生的筋脈攣縮,這些都和肝臟的疾病有關。由此推論,芎藭所主治的範圍,仍然不僅限於血分。
仔細研究《本經》和《別錄》,可以領悟到芎藭的治療作用,是氣和血必須互相輔助運行的。氣,本源於天;血,本源於地。本源於天的,趨向上行;本源於地的,趨向下行。那麼血本來不應該到達頭部,氣也不應該到達腳部。但是,如同雲霧蒸騰,在很小的範圍內就聚合,不用一早晨就下雨,為什麼不是從沼澤而是從山中出來呢?又如同泉水涓涓流淌,引導匯集,最終形成江河湖泊,為什麼不是從低濕的地方而是從山中流出來呢?
在人體,頭髮是血的餘氣所化,位於身體的最上方。眼睛靠血的滋養才能看見東西,又位於竅的最高處。由此可知,血不能到達的地方,氣也不能到達。氣不能到達,邪氣就會侵入,這就是「中風侵入腦部,頭痛,腦中冷而顫動,臉上游走的風邪來來去去,眼睛流淚,多鼻涕唾液,頭暈如醉」這些症狀,都是陽氣不能到達所致。陽氣不能到達,為什麼又要責怪血不能到達呢?這是因為使用了芎藭才知道的。肝臟是陰中之陽,主導陽氣的升發。
所以肝的脈絡向上通達咽喉,連接眼睛的脈絡,向上到達額頭,與督脈會合於頭頂。血是它的形體,氣是它的作用。形體來規範作用,所以血能到達的地方,氣沒有不到的。氣能到達,那麼頭腦、面部、眼睛怎麼會受到風寒的侵襲呢?既然這樣,為什麼張仲景在治療頭項僵硬疼痛時,卻很少使用芎藭呢?那是因為《本經》和《別錄》所說的風寒侵入腦部,只是頭痛而身體不痛,不害怕風寒。可見張仲景治療的病症是營衛失調,而不僅僅是頭部的病。
由此可以領悟到,芎藭的治療作用,不能統攝全身氣血的相互維繫。它只能提升陷於血分的陽氣,這是一隅之效,與周身的作用相比,應該特別注意。
芎藭,《本經》記載它治療婦女血閉經導致不孕。那麼陽氣下陷,也會導致血閉經嗎?這不是陽氣下陷,而是《金匱要略》所說的「婦女的疾病,因為虛弱、積冷、氣結,導致各種疾病,經水斷絕,甚至持續多年,積血在胞門」。陽氣需要舒暢,陰液需要平和。不舒暢不平和,即使是實證也會變成虛證。「積冷、氣結」,都是陽氣不能進入的表現。然而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陽氣,沒有陽氣就會死亡。
這就像火被潮濕的東西遏制,暖氣就無法散發,光芒也無法顯現。只要撥開讓火焰暢通,潮濕的東西很快就會變得乾燥,被火燃燒。火還是原本的火。人體中能夠運行血中陽氣的是肝臟。肝臟不能運行陽氣,就會導致月經閉止。使用芎藭,可以使肝氣運行,積冷的邪氣自然消散,月經也自然來潮,這就是《別錄》所說的「溫中內寒」的意思。既然如此,那麼厥陰傷寒,為什麼只用當歸,而不用芎藭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