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51)
本經疏證 (51)
1. 本經疏證第三卷
又主風溼痹痛,防己黃芪湯,治風溼痹痛之劑也。而曰「下有陳寒者,加之」,則風溼痹痛下無陳寒者,細辛無能為力矣。推而廣之,仲景雖無治頭痛腦動之方,然曰「頭痛腦動」,則頭痛腦不動者,細辛其可用耶?總之,細辛惟治寒,乃為恰合。惡寒者,寒之方猖;口渴者,寒之已化;腦動者,寒與在上之陽戰,而陽欲負。
下有陳寒,則必惡寒可見矣。曰「脅下偏痛,發熱,其衇弦緊,此寒也,當以溫藥下之,宜大黃附子湯」、曰「寒氣,厥逆,赤丸主之」。二者,一溫以附子,下以大黃;一溫以烏頭,利以茯苓、半夏。一使其從大便解,一使從小便解。皆以細辛聯絡其間。不然,則溫自溫,下自下,利自利,終不能使寒氣徹底澄清耳。
於《金匱》,求大便通利者,有大黃附子湯。於《傷寒論》,求利止者,有烏梅丸。可知細辛,能已後陰諸疾矣。至《千金》治鼻塞、耳聾、齒痛諸方,用細辛者,甚多。至口鼻目病,則幾乎無方不用。豈《本經》所謂「明目、利九竅」者,誠不必別擇,盡可用之耶?然即此,亦可窺其嚴於去取之意矣。觀於目病,有勞者、息肉生者,有障翳者,有赤白膜膚者、生珠管者,皆不用。
眼暗者,淚出者,眥赤者,多用之。則目病用細辛,有去取矣。鼻病,生息肉者、衄血者,皆不用。鼻塞者,鼻𪖵者,多用之。則鼻病用細辛,有去取矣。口病,惟口臭齒痛多用之。耳病,惟外治多用之。惟前陰病,則絕無用者。曾謂九竅不利,於細辛毫無別擇哉!《素問》曰「六經為川,腸胃為海,九竅為水注之氣」,細辛雖善治著水之寒。然著於小者,能治之。
著於川,著於海,則非所長矣。前陰者,汪洋大水之出路,故非細辛所能與也。
芎藭:味辛,溫,**無毒。**主中風入腦,頭痛,寒痹,筋攣緩急,金瘡,婦人血閉、無子。除腦中冷動,面上游風去來,目淚出,多涕唾,忽忽如醉,諸寒冷氣,心腹堅痛,中惡,卒急腫痛,脅風痛,溫中內寒。一名胡窮,一名香果。其葉,名蘼蕪。生武功川谷、斜谷、西嶺。三月、四月採根,暴乾。得細辛,療金瘡止痛。得牡蠣,療頭風吐逆。白芷為使
芎藭,清明後,宿根生苗。分其枝,橫埋之,則節節生根。葉似水芹,作叢而莖細。七、八月,開碎白花,如蛇牀子花。根,堅瘦黃黑,其形塊重實,作雀腦狀者,佳。參《圖經》、《綱目》
凡物之性燥味辛,能升發陽氣者,必能消耗陰氣。惟芎藭,透苗出土,必至清明已後。則其不為溫和未盛之氣所能鼓動,可知。旣而取枝橫埋土中,能節節作根生苗。則其於盛陽之氣,無壅不宣,無間不達,亦可知。至八月,每節根下皆結芎藭。九、十月釆之,過其時即虛劣。
白話文:
本經疏證第三卷
細辛也能治療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,像防己黃芪湯就是治療這類疾病的方劑。如果說「體內有舊寒的,要加用細辛」,那就表示如果風濕關節痛患者體內沒有舊寒,細辛就沒有什麼作用了。以此類推,仲景雖然沒有治療頭痛頭暈的方子,但他說過「頭痛腦動」,那是不是表示頭痛但沒有頭暈的人,細辛就不適用了呢?總而言之,細辛只適合治療寒症,才能發揮它的功效。怕冷的人,是寒邪正盛;口渴的人,是寒邪已經轉化成熱;頭暈的人,是體內的寒邪與陽氣在搏鬥,而且陽氣要弱下來了。
如果體內有舊寒,那一定會表現出怕冷的症狀。書中說「脅肋下偏痛,發燒,脈象弦緊,這是寒症,應該用溫熱的藥來驅寒,適合用大黃附子湯」,又說「寒邪導致的厥逆,可以用赤丸來治療」。這兩種情況,一個是用附子來溫熱身體,用大黃來瀉下;一個是用烏頭來溫熱身體,用茯苓、半夏來利水。一個讓寒邪從大便排出,一個讓寒邪從小便排出,都用了細辛來連結它們。如果沒有細辛,那溫熱的藥自顧自溫熱,瀉下的藥自顧自瀉下,利水的藥自顧自利水,就不能徹底清除體內的寒邪了。
從《金匱要略》中,想要通利大便的,可以用大黃附子湯;從《傷寒論》中,想要止利(止瀉)的,可以用烏梅丸。由此可知,細辛可以治療後陰(肛門)的各種疾病。至於《千金方》中,治療鼻塞、耳聾、牙痛等疾病,用細辛的非常多。甚至口、鼻、眼等疾病,幾乎沒有不用到細辛的。難道是《本經》所說的「能明目、疏通九竅」就真的不用區分情況,可以隨便用嗎?其實不然,這也體現了用藥時要謹慎取捨的態度。像是眼睛有勞損、長息肉、有障翳、有赤白膜膚、長珠管等疾病,都沒有用到細辛。
眼睛昏暗、流淚、眼角發紅等情況,比較常用細辛。所以,治療眼病用細辛,也是有選擇的。鼻病方面,長息肉、流鼻血等情況,都不用細辛。而鼻塞、鼻涕多的情況,比較常用細辛。治療口病,只有口臭、牙痛比較常用細辛。治療耳病,多用於外治。唯獨前陰(生殖器官)的疾病,卻從來不用細辛。難道說細辛可以治療所有九竅不通的情況嗎?《素問》說「六經就像河流,腸胃就像大海,九竅就像水流的出口」,細辛雖然擅長治療停留在體內的水寒,但對於停留在小的部位,它才能發揮作用。
如果寒邪停留在河流、大海這樣大的地方,就不是它所擅長的了。前陰是大量水液的出口,所以不是細辛能治療的。
芎藭:味辛,性溫,無毒。 主要治療中風侵入腦部、頭痛、寒濕痹痛、筋脈攣縮、金瘡(外傷)、婦女血閉(閉經)、不孕等症。還能消除腦部的寒冷、面部的游走性風邪、眼睛流淚、多痰多唾、暈眩如醉、各種寒冷之氣、心腹脹痛、中惡(突發性疾病)、卒急腫痛、脅肋痛,溫暖體內寒氣。它又叫胡窮、香果。它的葉子叫蘼蕪。生長在武功川谷、斜谷、西嶺。三、四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和細辛一起用,可以治療外傷止痛。和牡蠣一起用,可以治療頭風嘔吐。用白芷來輔助它的藥效。
芎藭在清明節後,宿根就會長出新苗。分出它的枝條,橫埋在土裡,就會節節生根。它的葉子像水芹菜,成叢生長,莖比較細。七、八月開白色小碎花,像蛇床子的花。根部堅硬瘦長,呈黃黑色,形狀塊重而實,像麻雀的腦袋,這種品質較好。可以參考《圖經》、《綱目》的相關記載。
凡是藥性燥熱、味道辛辣,能夠升發陽氣的藥物,一定也會消耗陰氣。只有芎藭,在清明節之後才破土而出。可見,它不是容易被溫和、不強烈的氣所鼓動的。它被橫埋在土中,能節節生根發芽,說明它對於旺盛的陽氣,沒有阻塞不疏通的,沒有間隔不通達的。到了八月,每節根下都長出了芎藭。九、十月採收,過了這個時間,藥效就會變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