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48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疏證 (48)

1. 本經疏證第三卷

即此,又可以知上行之說為非無據矣。

細辛:味辛,溫,**無毒。**主欬逆,頭痛,腦動,百節拘攣,風溼痹痛,**死肌。溫中,下氣,破痰,利水道,開胷中,除喉痹、𪖵鼻、風癎、癲疾,下乳結,汗不出,血不行,安五臟,益肝膽,通精氣。**久服,明目,利九竅,輕身,長年。一名小辛。生華陰山谷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曾青、棗根為之使。得當歸、芍藥、白芷、芎藭、牡丹、藁本、甘草,共療婦人。得決明、鯉魚膽、青羊肝,共療目痛。惡狼毒、山茱萸、黃芪。畏消石、滑石及藜蘆

細辛,葉似小葵,柔莖細根,直而色紫,味極辛。《綱目》

細辛色紫,紫者,赤黑相兼也。赤為心色,黑為腎色。心與腎,皆屬少陰。兩少陰經,皆短而直。細辛,一枝直上,體細柔勁,似之少陰者,又皆水火相依。細辛,體雖細,味極烈似之。故凡風氣、寒氣依於精血、津液、便溺、涕唾以為患者,竝能曳而出之,使相離而不相附。

則精血、津液、便溺、涕唾,各復其常。風氣、寒氣,自無所容。如《本經》所載主治,「欬逆」者,風寒依於胷中之飲。「頭痛腦動」者,風寒依於腦中之髓。「百節拘攣」者,風寒依於骨節屈伸洩澤之液。「風溼痹痛,死肌」者,風寒依於肌肉中之津。推而廣之,隨地皆有津液。

有津液處,風寒皆能依附焉。故在胷,為痰、為滯結;在喉,為痹;在乳,為結;在鼻,為𪖵;在心,為癲癇;在小腸,為水;在氣分,為汗不出;在血分,為血不行。此《別錄》之與《本經》一貫,不異者也。然須審定風寒果否零亂細碎倚著於津液者,宜之。若風寒徧被一身,及與營衛相搏者,自有他味為治,與細辛無預也。

細辛,能提出依附津液之風寒,不能使津液復其常。且不能使津液中氣,不隨提曳以出。故其治欬,每與五味子、乾薑為耦,如小青龍湯、真武湯、厚朴麻黃湯是也。若射干麻黃湯,則不用乾薑,用生薑。四逆散、小茈胡湯,則但用乾薑、五味子,不用細辛。蓋水氣與風寒相搏,有飲、有溼、有水,隨人異,亦隨證異。

則兼嘔者有之,兼滿者有之,兼喘者有之。不可但因其欬,混同施治也。特風寒將化,則細辛不可用。小茈胡湯證,半化半未化者且然,何況全化者耶?四逆散證,雖以四逆係之少陰,然終外寒內熱。故其治欬,乾薑、五味可用,細辛不可用矣。

「少陰病,始得之,反發熱,衇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」、「少陰病,得之,二、三日,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,以二、三日無裏證,故微發汗也」。夫以不用細辛為微發汗,則用細辛為大發汗矣。以無裏證不用細辛,則細辛為裏證用矣。裏證謂何?吐利、手足厥冷是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說明了細辛這種藥材的特性與應用:

細辛的特性與功效:

  • 味道與性質: 味辛,性溫,沒有毒性。
  • 主要功效:
  • 治療咳嗽、氣逆上衝、頭痛、腦部震動感、關節僵硬攣縮、風濕引起的肢體疼痛、肌肉麻木壞死。
  • 溫暖身體內部,降氣、化痰、疏通水道、開通胸悶、解除喉嚨腫痛、鼻塞、治療因風邪引起的癲癇、抽搐,促進乳汁分泌、治療乳房腫塊、改善汗不出、血脈不暢,安穩五臟,增強肝膽功能,疏通精氣。
  • **長期服用:**可以明目、使九竅通暢、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。
  • 別名與產地: 又名小辛,產於華陰山谷。
  • 採收時間: 二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
  • 藥性相輔相成: 曾青、棗根可以幫助細辛發揮藥效。
  • 配伍應用:
  • 與當歸、芍藥、白芷、川芎、牡丹、藁本、甘草合用,可以治療婦科疾病。
  • 與決明子、鯉魚膽、青羊肝合用,可以治療眼睛疼痛。
  • 藥性相剋: 狼毒、山茱萸、黃芪會降低細辛的藥效。
  • 藥性相畏: 畏懼消石、滑石、藜蘆。
  • 外形描述: 葉子像小葵,莖柔軟,根細長而直,顏色呈紫色,味道非常辛辣。

細辛藥理分析:

  • 紫色特性: 細辛的紫色,是由紅色和黑色混合而成。紅色對應心臟,黑色對應腎臟,心與腎皆屬於少陰經脈。少陰經脈的特點是短而直,細辛的莖直向上生長,細而柔韌,符合少陰經脈的特性,也體現了水火相依的特性。
  • 藥性作用: 細辛的藥味雖然細微,但藥性卻極為強烈。它能夠將依附在精血、津液、大小便、鼻涕唾液中的風寒之邪驅逐出去,使其不再附著。
  • 治療病症原理:
  • 咳嗽:是風寒依附在胸腔中的痰飲。
  • 頭痛、腦部震動:是風寒依附在腦髓中。
  • 關節攣縮:是風寒依附在關節的潤滑液中。
  • 風濕疼痛、肌肉壞死:是風寒依附在肌肉中的津液。
  • 推廣來說,凡是有津液的地方,風寒都可以依附。
  • 津液與病症關係: 當風寒依附在不同的津液處,就會形成不同的病症,例如:在胸腔形成痰或結塊,在喉嚨形成腫痛,在乳房形成結塊,在鼻子形成鼻塞,在心臟形成癲癇,在小腸形成水腫,在氣分阻礙汗液排出,在血分阻礙血液運行。
  • 辨證用藥: 細辛適用於治療風寒零星細碎地依附在津液上的情況。如果風寒遍佈全身,或者與營衛之氣相搏,則需要使用其他藥物,細辛不適用。

細辛配伍應用注意事項:

  • 不能使津液復常: 細辛雖然能驅除依附在津液中的風寒,但不能使津液恢復正常,也不能阻止津液跟著風寒一起被排出。
  • 多與溫補藥同用: 因此,治療咳嗽時,細辛經常與五味子、乾薑等藥物一起使用,例如小青龍湯、真武湯、厚朴麻黃湯等。
  • 生薑與乾薑的差異: 若使用射干麻黃湯,則不用乾薑,而改用生薑。
  • 不宜單用: 四逆散、小柴胡湯等方劑中,雖然使用乾薑和五味子,但不會使用細辛。這是因為水氣和風寒搏結,會形成飲、濕、水等不同情況,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藥物。
  • 咳嗽需辨證施治: 咳嗽可能同時伴有嘔吐、腹脹、喘息等症狀,不能一概而論,需要辨證施治。
  • 風寒將化熱時禁用: 細辛不宜在風寒邪氣開始化熱的時候使用,即使是小柴胡湯證中病邪半化熱的時候也不適合,更不用說已經完全化熱的情況。
  • 四逆散證禁用: 四逆散證雖然病機與少陰相關,但病機為外寒內熱,因此可以用乾薑、五味子,不宜使用細辛。

細辛發汗作用分析:

  • 發汗作用強: 「少陰病,剛開始發病,反而發熱,脈沉,應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」,而「少陰病,發病二、三天,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」,這裡用不用細辛是區分微發汗和強發汗的關鍵。
  • 適用於裡證: 由於不用細辛是微發汗,反推使用細辛,是強發汗,也代表細辛是用於裡證的。
  • 裡證定義: 裡證指的是吐利、手足冰冷等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