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115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115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八

雖然病變萬殊,治遵一轍,即全編而言,凡大腹水腫、嘔吐、腹脹、肺痿,皆可因上氣而生咳嗽。痰飲皆本與上氣為伍,治之者,必不可置其上氣,但治他患,他患遂可除也,則下氣之藥,竟是至要之物。就是篇而言,則中熱下寒,痰凝氣滯,皆得以下氣而除。第祇可推實以就虛,使氣機得其平;決不可推虛俾就實,則非特實不濟虛,且虛已先自受戕而無從救矣,則下氣之藥,斷難獨任,而須裁成輔相之得宜。

統稽篇中,曰痰,曰嘔,曰心下堅,曰水,可以悟性溫者之下氣,斷須執定病氣之有形;曰熱毒,曰煩躁,又可悟性寒者之下氣,斷須選擇清利之品。如是,則下氣之物,不敢濫投,削人元氣矣,下氣云乎哉?

䕡茹:寒○排膿。

雄黃:平。

桔梗:微溫○養血,排膿《日華》。

龍骨:微溫。

麝香:溫○蝕一切癰創膿《藥性論》。

白芷:溫○能蝕膿《藥性論》。

大黃:大寒○蝕膿《藥性論》。

芍藥:微寒○能蝕膿《藥性論》。

當歸:溫。

藜蘆:寒。

巴豆:溫○排膿消腫《日華》。

地榆:微寒○蝕膿《藥性論》。

創癰之膿,猶傷寒之汗。汗者,正氣伸而邪氣解;膿者,新血生而惡血化。邪氣本無形,故隨解而即散;惡血固有用,故雖化而未去。是以有汗者,不必再汗,一汗,亦且忌其多;潰膿者,仍當蝕膿,屢膿,方得希其盡,此兩者之異同,實亦至理之所在也。

徐氏患陶氏於創癰止言上截而遺潰,復恐後人一例認為傷寒表解後,見病治病,內病雖差,膿水壅結,復有攻衝侵薄等事,卒至難期全效,久曠變生,因於膏摩薄帖外,詔示徹內徹外之法,剝蝕淨盡之計,庶幾腐退新生,血行肌滿,恢復之後,毫無闕漏,為最要。

篇中大半,皆在皮膚、肌肉、血衇上著想,其有頑礦不化,仍不廢惡劣劫爍大黃、藜蘆、巴豆,及去火去溼雄黃、地榆,固犁庭埽穴,所不容緩者,而於血中導氣當歸,氣中導血桔梗、白芷,成和治之功;腐中引新䕡茹,新中逐腐麝香,復流動之舊,由是意推廣之,蓋可信手拈來,頭頭是道,不推此數物者為可用也,況猶有《金匱要略》排膿散、排膿湯之調爕其內耶?

黃芪:微溫○主婦人子藏風邪氣,逐五藏間惡血。

芍藥:微寒○主婦人血閉不通《藥性論》。

紫薓:寒○主婦人血閉不通。

桃仁:平○主瘀血,血閉瘕,邪氣。

細辛:溫○主血不行。

紫石英:溫○主女子風寒在子宮。

乾薑:大熱○治血閉。

桂心:大熱○主破血。

茯苓:平○療心腹脹痛,婦熱淋《藥性論》。

血閉矣,月事能仍利乎?苟不利,則與月閉,複矣。月閉矣,腹能無痛乎?苟腹痛,則與血閉腹痛,複矣。夫亦因其甚相近,絕相似,故特補此,使後人不得於血閉腹痛,未經月候者,浪用治月閉法治之耳。

白話文:

雖然疾病的變化千奇百怪,但治療方法卻遵循一個原則,就整部書而言,凡是大肚子水腫、嘔吐、腹脹、肺部衰弱等疾病,都可能因為「氣逆上行」而引起咳嗽。痰飲等病症,也都是因為「氣逆上行」而產生的,治療這些疾病,絕對不能忽略「氣逆上行」這個根本原因,如果只治療其他病症,這些病症就可以被治癒。所以,能使「氣下降」的藥物,是至關重要的。就這篇文章而言,像是體內有熱但下半身卻寒冷、痰液凝結、氣機阻滯等情況,都可以通過使「氣下降」來解決。但是,只能用實證的藥物來處理虛證,讓氣機運行恢復平衡;絕對不能用虛證的藥物來處理實證,那樣不僅對實證沒有幫助,反而會使虛證更加嚴重而無法挽救。所以,「使氣下降」的藥物,不能單獨使用,必須搭配其他藥物才能發揮作用。

總結書中所提到的,像是痰、嘔吐、心下痞硬、水腫等病症,可以理解為使用藥性溫和,使氣下降的藥物,必須針對病氣實質存在的病症;而像是熱毒、煩躁等病症,則可以理解為使用藥性寒涼,使氣下降的藥物,必須選擇清熱利濕的藥物。這樣一來,使用「使氣下降」的藥物,就不敢隨便亂用,以免耗損人體的元氣,這樣才算是真正的「使氣下降」。

䕡茹:性寒,可以排出膿液。

雄黃:性平。

桔梗:性微溫,可以養血,排出膿液。

龍骨:性微溫。

麝香:性溫,可以腐蝕各種癰瘡膿液。

白芷:性溫,可以腐蝕膿液。

大黃:性大寒,可以腐蝕膿液。

芍藥:性微寒,可以腐蝕膿液。

當歸:性溫。

藜蘆:性寒。

巴豆:性溫,可以排出膿液,消除腫脹。

地榆:性微寒,可以腐蝕膿液。

癰瘡的膿液,就像傷寒病發汗一樣。發汗,是正氣伸張而邪氣消散;膿液,是新生的血液產生而腐敗的血液化解。邪氣本來就沒有形體,所以會隨著發汗而消散;腐敗的血液雖然已經化解,但還存在於體內。因此,發過汗的人,就不需要再發汗,如果再發汗,反而會造成傷害;而潰膿的人,仍然需要腐蝕膿液,多次清除膿液,才能徹底清除乾淨,這兩者的不同之處,其實是重要的道理所在。

徐氏擔心陶氏在治療癰瘡時,只注重上半部分的治療而忽略了潰膿,又擔心後人會把癰瘡潰膿,當作傷寒病發汗後處理,只治療看得到的病症,雖然內部的病症好轉,但膿液仍然壅塞,導致出現衝擊、侵蝕等情況,最終難以完全治癒,時間久了會產生其他病變。因此,除了使用藥膏、薄貼外敷之外,徐氏還強調從內到外的治療方法,徹底清除膿液的方法,這樣才能使腐肉脫落、新肉長出,血流通暢、肌肉飽滿,恢復後毫無缺憾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
這篇文章大部分都在皮膚、肌肉、血管上著墨,對於那些頑固難化的病症,仍然不能廢除使用藥性猛烈的藥物,像是大黃、藜蘆、巴豆等,以及去除火氣、濕氣的雄黃、地榆等,堅決徹底地清除病灶。同時,也要用當歸這種可以引導血液流動的藥物,以及桔梗、白芷等可以引導氣血流動的藥物,來達到調和治療的作用;用䕡茹引導腐肉生出新肉,用麝香來排膿,使氣血重新流動。從這些藥物的治療原理,可以推廣到其他方面,隨手拈來都可以運用自如。並不是說只有這些藥物可以使用,更何況還有《金匱要略》中的排膿散、排膿湯等方劑,可以從內部來調養身體。

黃芪:性微溫,主要治療婦女子宮內的風邪之氣,驅逐五臟內的惡血。

芍藥:性微寒,主要治療婦女血脈閉塞不通。

紫薓:性寒,主要治療婦女血脈閉塞不通。

桃仁:性平,主要治療瘀血、血脈閉塞導致的癥瘕積聚、邪氣。

細辛:性溫,主要治療血液運行不暢。

紫石英:性溫,主要治療婦女子宮內的風寒。

乾薑:性大熱,治療血脈閉塞。

桂心:性大熱,主要作用是破除瘀血。

茯苓:性平,治療心腹脹痛、婦女熱淋。

血脈閉塞了,月經還能順暢嗎?如果月經不順暢,就等於月經閉止了。月經閉止了,腹部還能不痛嗎?如果腹痛,就等於血脈閉塞引起的腹痛了。這三種情況非常相似,所以特意在這裡補充說明,以免後人對於血脈閉塞引起的腹痛,沒有月經來潮的情況,也錯誤地用治療月經閉止的方法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