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114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114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八

可見兩證者,雖源同而派異,然亦可互相出入,中異而終同。其一定不移處,在與咳畫界限,不在與癰分彼此,此麥虋冬湯,旣有此篇藥兩味,即但主上氣而不見咳字,以肺痿、肺癰之咳者,原有〈上氣咳嗽篇〉藥可尋用也。

肺痿、肺癰旣係互相連屬,肺痿之不咳者,已有是篇之藥為準,其咳者,又有〈上氣咳嗽篇〉之藥為規,肺癰獨可無治乎?肺癰之治,咳甚者,亦規〈上氣咳嗽篇〉,夫固言之矣,而有停飲為膿源者,儘可逐飲;有膿盛致氣阻者,自當蝕膿。苟如膿飲已蠲,元氣難復,病患向愈,生陽不振,則又有〈癰疽篇〉之藥為歸著。

若之何其無治則耶?

《素問》〈痿論〉歷數五藏皆有痿,自《金匱要略》已下,論證者,止及肺病,而不及餘痿;論治者,亦止及肺痿,而不及餘痿。豈衇痿、筋痿、肉痿、骨痿,咸無足論耶?抑諸痿者皆不可治也。夫〈痿論〉,固言之矣,曰「五藏因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」,是論痿之源,皆由於肺也;曰「治痿獨取陽明」,是論痿之治,皆可責諸胃也。蓋痿者,軟罷難振之候,其始不過吐涎沫,身形疲弱耳。

旣而脛縱不任地焉,筋急而攣焉,肌肉不仁焉,腰脊不舉焉,都在痿之分內。不如此,不足以繪痿之傳;不如此,不足以窮痿之變;不如此,不足為痿之敗,故在肺之痿時,原可治,至衇痿、筋痿、肉痿,乃漸不可治,至骨痿,遂係必敗之候,縱有治法,亦當推尋其源,仍從肺痿立則,故治痿者,得獨陽明。論其所以然,則如〈痿論〉所言,其關係在經衇間;論其所當然,則胃固為肺之母矣。

然則諸痿之治,概可質諸是篇歟?夫欲塞其流者,必推其源;欲溯其本者,須循其末。治宗肺痿,固其大本大源所在,第脛縱不任地,筋急而攣,肌肉不仁,腰脊不舉,豈遂可任之乎?是又當於《本經》逐味究之。

麻黃:溫,臣。

杏仁:溫,臣○主雷鳴,喉痹,下氣。

厚朴:溫,臣○消痰,下氣。

橘皮:溫,臣○下氣,止嘔欬。

半夏:生微寒熟溫,使○傷寒寒熱,心下堅,下氣。

白前:微溫,臣○主一切氣《藥性論》。

生薑:微溫,臣○主痰水,氣滿,下氣。

前胡:微寒,臣○去痰實,下氣。

李樹根白皮:大寒,使○下氣,主熱毒,煩躁。

蘇子:溫,臣○主下氣,除寒中。

石硫黃:大熱,臣○能下氣,治腳弱,腰腎久冷《藥性論》。

白茅根:寒,臣。

蒺藜子:微寒,臣○止煩,下氣。

上氣者,病之情形;下氣者,藥之功效,故治上氣病,必以下氣之藥,此〈下氣篇〉列藥十三,所以複於〈上氣篇〉者,七也。然在〈上氣篇〉,不有此複,則無以知上氣與咳嗽,猶有分科;在〈下氣篇〉若盡皆複,則無以知下氣之藥,不必盡治上氣,故夫因痰厚朴、前胡,因熱李根白皮、茅根、蒺藜,因寒石硫黃,當從下氣而愈者,均可以是而識,由是而推矣。

白話文:

由此可見,雖然兩種病症(肺痿、肺癰)的根源相同,但發展方向卻不同,但也可能互相影響、變化,過程有所差異,但最終結果卻是相似的。它們最明確的區別在於是否咳嗽,而不是是否屬於癰腫。像麥虋冬湯這樣的藥方,既然在這個篇章中使用了這兩種藥材,就只針對上氣(呼吸困難)的症狀,而沒有提到咳嗽,因為肺痿、肺癰引起的咳嗽,在《上氣咳嗽篇》中已經有藥方可以參考使用了。

肺痿、肺癰這兩種病症互相聯繫,對於不咳嗽的肺痿,已經有本篇的藥方作為治療準則;對於咳嗽的肺痿,又有《上氣咳嗽篇》的藥方作為規範。那麼,難道肺癰就沒有治療方法了嗎?對於咳嗽嚴重的肺癰,也同樣可以參考《上氣咳嗽篇》的藥方。這點已經說得很清楚了。至於因為停積的痰飲而形成膿液的,可以想辦法將痰飲排出;如果膿液過多導致氣機阻滯的,自然應該設法消除膿液。如果膿飲已經清除,但元氣難以恢復,病情正在好轉,但陽氣卻沒有振作起來,那麼就可以使用《癰疽篇》中的藥方來進行調養。

怎麼能說沒有治療方法呢?

《素問》中的〈痿論〉列舉了五臟都有可能發生痿症。而從《金匱要略》之後的醫學著作,所探討的痿症,都只涉及肺部疾病,而沒有提及其他臟腑的痿症;在治療方面,也只涉及肺痿,而沒有涉及其他臟腑的痿症。難道是說脈痿、筋痿、肉痿、骨痿這些都無足輕重嗎?還是說各種痿症都是無法治癒的呢?實際上,〈痿論〉已經明確指出:「五臟因為肺熱導致肺葉乾枯,而引發痿躄」,這說明痿症的根源都在於肺;「治療痿症,要獨取陽明經」,這說明痿症的治療都應該從脾胃入手。所謂的痿症,就是肢體軟弱無力、難以活動的症狀。一開始可能只是吐口水,身體疲乏無力。

接著就會出現小腿無力不能站立,筋脈拘攣,肌肉麻木,腰背無法伸直等症狀,這些都屬於痿症的範疇。如果沒有這些表現,就不足以說明痿症的發展過程;如果沒有這些表現,就不足以說明痿症的變化;如果沒有這些表現,就不足以說明痿症的嚴重程度。所以,在肺痿的早期,是可以治癒的,到了脈痿、筋痿、肉痿的階段,就逐漸難以治療,而到了骨痿,就屬於必然走向失敗的徵兆。即使有治療方法,也應該追溯病源,還是要從治療肺痿著手,所以治療痿症,要獨取陽明經。探究其中的原因,就像〈痿論〉所說,病變的關鍵在於經脈之間;論其理所當然,那麼胃本來就是肺的母親。

既然如此,那麼所有痿症的治療都可以參考本篇藥方嗎?想要疏通水流,必須追溯源頭;想要探求根本,必須從末端入手。以治療肺痿為根本原則,固然是至關重要的,但是小腿無力不能站立,筋脈拘攣,肌肉麻木,腰背無法伸直等症狀,難道就可以放任不管嗎?所以,又應該在《本經》中逐一探討藥物的藥性。

麻黃:性溫,屬於輔助藥。

杏仁:性溫,屬於輔助藥。主要治療喉嚨發出雷鳴聲、喉痹、使氣下行。

厚朴:性溫,屬於輔助藥。可以消除痰液,使氣下行。

橘皮:性溫,屬於輔助藥。可以使氣下行,止嘔止咳。

半夏:生的性微寒,熟的性溫,屬於使藥。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,心下痞硬,使氣下行。

白前:性微溫,屬於輔助藥。可以治療一切氣病(出自《藥性論》)。

生薑:性微溫,屬於輔助藥。可以治療痰飲、氣滿,使氣下行。

前胡:性微寒,屬於輔助藥。可以去除痰實,使氣下行。

李樹根白皮:性大寒,屬於使藥。可以使氣下行,治療熱毒、煩躁。

蘇子:性溫,屬於輔助藥。主要使氣下行,消除寒邪。

石硫黃:性大熱,屬於輔助藥。可以使氣下行,治療腳弱、腰腎久寒(出自《藥性論》)。

白茅根:性寒,屬於輔助藥。

蒺藜子:性微寒,屬於輔助藥。可以止煩,使氣下行。

上氣,指的是病症的表現;下氣,指的是藥物的功效。所以治療上氣病,一定要使用使氣下行的藥物。這《下氣篇》列舉了十三種藥物,其中有七種也出現在《上氣篇》中。然而,在《上氣篇》中如果沒有這些重複的藥物,就無法區分上氣和咳嗽之間的分別;在《下氣篇》中,如果把所有藥物都重複列出,就無法讓人明白,使氣下行的藥物,不一定全都用來治療上氣。所以,因為痰液使用厚朴、前胡,因為熱邪使用李根白皮、茅根、蒺藜子,因為寒邪使用石硫黃,這些從下氣方面得到改善的,都可以辨識出來,從而進行推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