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111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111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八

不然《大祝》六,祈攻說居二,非其人自有所感召,胡為臨之以神,攻其人之慝,而說其人,使遷善改過耶《大祝》注「攻說,祭名,以辭責之是也」?惟篇中所列諸物,恐不足當嘉草之譽,此則所當析者。夫事貴適情,論須切用,故概而言之,則物無良劣,當病者嘉;分而言之,則兼傷正氣為毒,唯蝕邪氣為嘉。試思攻蠹之莽草,殺鼃之牡鞠,以無關於人,不傷夫元氣,故不品以嘉毒而特出其名。

若瘍醫輔劀,殺之五毒;庶氏輔攻,說之嘉草,皆指其類,而不出其名,良亦以旣當。創肉破骨,其邪乃出,又何能不傷及元氣?則雖欲避毒,而有所不能,若病在府藏府,藏旣為邪累,焉能更耐毒攻。則雖欲用毒而有所不可,此治道不得不通乎醫,而醫道之不可違乎治道,亦易見矣。

《掌氏補》

麻黃:溫,臣○主中風,傷寒,頭痛,溫瘧,發表出汗。

杏仁:溫,臣○發汗,主溫病,治心下急滿痛,除心腹煩悶,療邪氣《藥性論》。

棗葉:平,君○覆麻黃,能令出汗。

蔥白:平,臣○主傷寒寒熱,出汗,中風,面目腫。

石膏:大寒,臣○主時氣頭痛,身熱,三焦大熱,皮膚熱,腸胃中膈氣,解肌,發汗。

𦮷母:微寒,臣○止煩熱,渴,出汗。

山茱萸:平,臣○溫中,下氣,出汗。

葛根:平,臣○療傷寒,中風,頭痛,解肌,發表,出汗,開腠理。

桂心:溫、大熱○主頭痛,腰痛,出汗,止煩。

乾薑:溫、大熱○出汗,逐風溼痹。

附子:溫、大熱○主風寒,欬逆,邪氣。

生薑:微溫○主傷寒,頭痛,鼻塞,欬逆,上氣。

薄荷:溫○飲汁出汗,大解勞乏。

蜀椒:溫、大熱○主傷寒,溫瘧,大風,汗不出,心腹畱飲,宿食。

豉:寒○主時疾,熱病,發汗。

世類以驅除風寒之物,為出汗之劑,而服之,顧汗不出,則以未深求夫寒所由招,風所由入故耳。今讀是篇,人於麻黃、葛根、蔥白、生薑、薄荷、豆豉六物外,類不知其能出汗之故,不敢施用,而孰知寒因虛集,風為熱畱,氣機不遂,雖欲出而莫由,儘去風寒,汗終不出。

蓋汗雖出於肌膚,化實鍾於心液,心氣擾而不定,心陰餒而不繼,心陽痿而不振,心血虛而不給,則不足鼓化汗之源。氣機逆而不順經,衇濇而不利,肌肉痹而不宣,膚腠闔而不開,則不足通出汗之路。是豈驅風驅寒所能為力,顧可獨恃以出汗耶?徐氏集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所曾言,體會曲鬯旁通所當道,摘其精粹,示以端倪,而詔人遵循,以補陶氏之未及,其亦深具苦衷已。

予每見區區外感,醫甚忽之而不顧其內,徒會驅除風寒者,攻之外感不解,汗亦不出,然後更推裏證之所見,為疏析之,汗忽自出甚。有服驅除風寒劑多者,當時毫無災咎,及撥動其機,反至汗多亡陽。徐氏之續是篇也,倘亦有見於此夫?

白話文:

如果不是因為《大祝》這本書中記錄了六種祈求驅除疾病的方法,其中兩種是關於祭祀時的攻伐和勸說,而如果不是有感應的人,怎麼會需要用神力來對付他呢?攻伐他的惡行,勸說他,讓他改過遷善?《大祝》的注釋說「攻說」是一種祭祀儀式,用言辭來責備對方。然而,書中所列出的那些東西,恐怕不足以被稱為「嘉草」的美譽,這是我們應該分析的地方。

事情貴在合乎情理,議論要切實有用。所以,從總體上來說,藥物沒有好壞之分,對於有病的來說,就是好的。但從細節上來說,如果既傷害了正氣,那就是毒藥,只有蝕去邪氣的才是好的。想想看,像能殺死蛀蟲的莽草,能殺死青蛙的牡鞠,它們對人沒有影響,也不會傷害人的元氣,所以不將它們歸類為「嘉」或「毒」,而只是單獨列出它們的名字。

如果外科醫生用刀割開膿瘡,來殺死五種毒素;掌管醫藥的官員用攻伐的藥物,用嘉草來勸說,這都是指藥物的種類,而不是具體的藥名,這樣做也確實恰當。當肌肉被割開,骨頭被破壞時,邪氣就會出來,又怎麼可能不傷到元氣呢?即使想要避免毒害,也是無法做到的。如果疾病在臟腑,臟腑已經被邪氣侵擾,又怎麼能承受毒藥的攻擊呢?即使想要用毒藥也是不可行的。這說明了治病的方法不能不參考醫學,而醫學的道理也不能違背治病的法則,這一點很容易理解。

《掌氏補》補充:

麻黃:性溫,屬於臣藥。主要治療中風、傷寒、頭痛、溫瘧,可以發散出汗。

杏仁:性溫,屬於臣藥。可以發汗,主要治療溫病,能治心下急滿疼痛,消除心腹煩悶,治療邪氣。

棗葉:性平,屬於君藥。覆蓋在麻黃之上,能幫助發汗。

蔥白:性平,屬於臣藥。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,可以發汗,也能治療中風、面部腫脹。

石膏:性大寒,屬於臣藥。主要治療時氣病引起的頭痛、身體發熱、三焦大熱、皮膚發熱、腸胃脹氣,能解肌、發汗。

知母:性微寒,屬於臣藥。能止煩熱、口渴,也能發汗。

山茱萸:性平,屬於臣藥。可以溫補中焦、降氣、發汗。

葛根:性平,屬於臣藥。治療傷寒、中風、頭痛,能解肌、發散、發汗、打開毛孔。

桂心:性溫、大熱。主要治療頭痛、腰痛,可以發汗、止煩。

乾薑:性溫、大熱。可以發汗、驅逐風濕痹痛。

附子:性溫、大熱。主要治療風寒、咳嗽、邪氣。

生薑:性微溫。主要治療傷寒、頭痛、鼻塞、咳嗽、氣逆上衝。

薄荷:性溫。飲用汁液可以發汗,能大大緩解勞累。

蜀椒:性溫、大熱。主要治療傷寒、溫瘧、大風,汗不出、心腹有積液、宿食不化。

豆豉:性寒。主要治療時疫、熱病,可以發汗。

世人常常把那些能驅散風寒的藥物,當作發汗的藥物來服用。可是汗卻出不來,這是因為沒有深入探究寒邪從何而來,風邪如何入侵。現在讀這篇文章,人們除了麻黃、葛根、蔥白、生薑、薄荷、豆豉這六種藥物外,幾乎不知道其他能發汗的原因,不敢隨便使用。卻不知道寒邪是因為身體虛弱才聚集,風邪是因為體內有熱才停留。身體的氣機不順暢,即使想發汗也無法實現。如果只是去除風寒,汗液終究還是不會出來。

因為汗雖然從肌膚排出,但它的本質是心液。如果心氣擾亂不定,心陰不足無法補充,心陽衰弱不能振作,心血虛虧不能供給,就無法推動汗液的產生。如果氣機逆行不順,經脈澀滯不利,肌肉麻木不舒展,皮膚腠理閉合不開,就無法疏通汗液的通道。這難道是單純驅風散寒就能做到的嗎?又怎麼可以只依賴這些來發汗呢?徐氏收集了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中曾經提到的內容,深刻體會貫通,指明了其中應當遵循的道理,摘取了精華,向人們展示了門徑,引導大家遵循這些,以此來彌補陶弘景沒有做到的地方,他的確是懷有很深的苦心的。

我常常看到一些輕微的外感疾病,醫生們卻很輕視它,不顧及內在的問題,只是會使用驅除風寒的藥物,這樣治療,外感無法解除,汗也發不出來。然後,他們才會進一步分析內在的情況,這樣一疏通,汗液反而會自己出來。有些人服用了很多驅除風寒的藥物,當時沒有什麼問題,但一旦身體的機能被擾動,反而會導致大量出汗而亡陽。徐氏續寫這篇文章,或許也是因為看到了這個問題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