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92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92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六

雚菌:、微溫○去蚘蟲、寸白。

乾漆:****溫○利小腸,去蚘蟲。

楝根:微寒○療蚘蟲,利大腸。

茱萸根:、大熱○根白皮,殺蟯蟲。

艾葉:微溫○汁殺蚘蟲隱居。

《藥對》

石榴根:平,使○療蚘蟲。

檳榔:溫,君○殺三蟲。

《證類》

鶴蝨:平○主蚘蟯蟲,用為散,肥肉臛汁方寸匕。

龍膽:寒、大寒○去腸中小蟲。

檳榔:溫○療寸白。

蕪荑:****平○逐寸白,散腸中嗢嗢喘息。

貫眾:****微寒○去寸白。

狼牙:****寒○去白蟲。

雷丸:、微寒○白蟲,寸白,自出不止。

青葙子:****微寒○殺三蟲。

橘皮:****溫○止洩,去寸白。

茱萸根:、大熱○治寸白蟲《藥性論》。

石榴根:平○療寸白。

榧子:平○去三蟲。

《藥對》

桑根白皮:寒,臣○利水道,去寸白。

曹青巖曰「溼熱之氣,變化生瘡,蝕爛孔竅,即《金匱》之狐惑,《病源》之疳䘌也。傷寒熱病,邪不盡達,薰蒸腹中,浸淫孔竅,令人下部或咽喉生瘡,喜睡惡食,微熱利血,甚則胃虛,氣逆嘔噦,每有致死者。嗜甘之人,脾胃氣緩,蟲動侵食,亦能為之,但宜化導鬱勃之氣,蓋欲復窪聚之流,先瀹湮遏之源是也」,又曰「九蟲之害,蚘與寸白為多,皆溺熱化生者也。蚘處胃中,每有上逆吐出者。

寸白處腸中,但從大便出者。蚘依於血,寒則內動,而致腹痛。寸白附於液,熱則滋生,而致疳蝕。其生也,藉藏府之溼熱。其出也,憑糟粕之黏裹。蚘則必待血滯通而後行,寸白必待凝液化而始出。蚘性畏苦,寸白性畏辛,得其性而制之,流毒可冀免矣」。

按䘌、蚘、寸白,所由不同,趨嚮殊異,而均為蟲者,以脾胃失職,溼熱蘊隆則同也。狐惑屬心,心者火,火逢空斯發,故主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;著物即燃,故主蝕。蚘屬肝,肝者木,木上聳下朻朻,木下曲《說文》,故主上下皆出。喜潤惡燥,故主煩。寸白屬脾,脾者土,土藏垢納汙,故主津液凝濁,生物繁庶,故主羣。

又狐惑連表而裏不靖,故狀如傷寒,默默欲眠,目不得閉,臥起不安,不欲飲食,惡聞食臭。蚘,病在陰而陽不振,故主衇微而厥,膚冷,靜復時病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,又煩。寸白,諸書皆少言其外候,惟《千金》謂「脾勞熱,則有白蟲在脾中為病,令人好嘔」。本篇謂「腸中嗢嗢喘息,蟲自出不止」,則陽不運陰,而反激陰之候也。

又肝藏血,故蚘每倚血為起伏,篇中薏苡根、乾漆、楝實、艾葉,皆屬血藥而能殺蟲者。脾生津,故寸白必凝津為窠臼,篇中貫眾、橘皮、榧子、桑皮,皆於津液中殺蟲者。蚘服苦,篇中誠有沉苦之列;寸白服辛,篇中不乏辛烈之厠。質之於䘌,則辛苦竝陳,津血竝利,而與寸白同用青葙,已可見其清溼熱可瘳,與蚘同用艾葉,又可見其行血液乃伏。然執此而不知權變,猶執一也。

白話文:

**雚菌:**性平,稍微溫和。可以去除蛔蟲和寸白蟲。

**乾漆:**性溫。可以疏通小腸,去除蛔蟲。

楝根:性微寒。可以治療蛔蟲,疏通大腸。

**茱萸根:**性溫,藥性很熱。根的白色皮可以殺滅蟯蟲。

艾葉:性微溫。汁液可以殺死躲藏的蛔蟲。

《藥對》記載:

石榴根:性平,作為輔助藥。可以治療蛔蟲。

檳榔:性溫,作為主要藥。可以殺滅三種蟲(蛔蟲、寸白蟲、蟯蟲)。

《證類本草》記載:

鶴虱:性平。主要治療蛔蟲和蟯蟲,可以磨成粉,用肥肉和湯汁送服,每次服用一小勺。

龍膽:性寒,藥性大寒。可以去除腸道中的小蟲。

檳榔:性溫。可以治療寸白蟲。

**蕪荑:**性平。可以驅除寸白蟲,消除腸道中蠕動時發出的聲響。

**貫眾:**性微寒。可以去除寸白蟲。

**狼牙:**性寒。可以去除白蟲。

**雷丸:**性寒,藥性微寒。可以驅除白蟲和寸白蟲,讓蟲自行排出。

**青葙子:**性微寒。可以殺滅三種蟲(蛔蟲、寸白蟲、蟯蟲)。

**橘皮:**性溫。可以止瀉,去除寸白蟲。

**茱萸根:**性溫,藥性很熱。可以治療寸白蟲(《藥性論》記載)。

石榴根:性平。可以治療寸白蟲。

榧子:性平。可以去除三種蟲(蛔蟲、寸白蟲、蟯蟲)。

《藥對》記載:

桑根白皮:性寒,作為輔助藥。可以疏通水道,去除寸白蟲。

曹青巖說:「濕熱之氣變化產生瘡,侵蝕潰爛孔竅,這就是《金匱要略》中描述的狐惑病,《病源》中說的疳䘌病。傷寒或熱病,邪氣沒有完全發散,在腹中薰蒸,侵蝕孔竅,導致人下部或者咽喉生瘡,喜歡睡覺,討厭吃飯,身體微微發熱,大便帶血,嚴重的話會導致胃氣虛弱,氣逆嘔吐,常常有導致死亡的。喜歡吃甜食的人,脾胃之氣虛緩,蟲子活動侵蝕,也會導致這種病。這種病應該疏導鬱結的氣機,想要疏通積聚的液體,首先要疏通阻塞的源頭。」他又說:「九種蟲害中,蛔蟲和寸白蟲最常見,都是因為濕熱而產生的。蛔蟲寄生在胃中,常常會向上逆行吐出;寸白蟲寄生在腸中,只能從大便中排出。蛔蟲依附於血液,受寒就會在體內活動,導致腹痛;寸白蟲依附於液體,受熱就會滋生,導致疳蝕。它們的產生都藉助於臟腑的濕熱,它們的排出都憑藉於糟粕的黏稠包裹。蛔蟲需要血液流通才能排出,寸白蟲需要凝結的液體化開才能排出。蛔蟲怕苦味,寸白蟲怕辛辣味,了解它們的特性然後制服它們,就可以避免它們的毒害。」

總結來說,䘌蟲、蛔蟲、寸白蟲的產生原因不同,侵犯的方向也不同,但它們都屬於蟲類,因為脾胃功能失調,濕熱積聚而產生。狐惑病屬於心,心屬火,火遇到空隙就會發作,所以主要表現為面部時紅、時黑、時白;遇到東西就燃燒,所以會腐蝕組織。蛔蟲屬於肝,肝屬木,木向上伸展,向下彎曲(《說文解字》),所以會從上下兩個方向排出。喜歡濕潤,討厭乾燥,所以會導致煩躁。寸白蟲屬於脾,脾屬土,土可以藏污納垢,所以會導致津液凝結污濁,滋生大量蟲子,所以會成群出現。

狐惑病是表面與內部都不安寧,所以症狀類似傷寒,默默想睡,眼睛卻不能閉合,躺下和起來都不舒服,不想吃飯,討厭聞到食物的氣味。蛔蟲的病在陰,陽氣不能振奮,所以會脈象微弱,四肢冰冷,時而發作,很快又停止,吃了東西就想吐,還會煩躁。關於寸白蟲,很多醫書都很少提及它的外部症狀,只有《千金要方》說:「脾勞熱,則有白蟲在脾中為病,令人好嘔。」這篇文章說:「腸中蠕動時發出聲響,蟲子會自己不斷地排出」,這是因為陽氣不能運化陰液,反而激發陰氣的症狀。

肝臟儲藏血液,所以蛔蟲常常依附在血液中活動,文章中提到的薏苡根、乾漆、楝實、艾葉,都屬於活血的藥物,而且可以殺蟲。脾臟產生津液,所以寸白蟲必須在凝結的津液中才能生存,文章中提到的貫眾、橘皮、榧子、桑皮,都是在津液中殺蟲的藥物。蛔蟲怕苦味,文章中確實列出了一些苦味的藥物;寸白蟲怕辛辣味,文章中也列出了一些辛辣的藥物。將這些藥物用於治療䘌蟲,就需要辛苦兩種味道的藥物並用,同時疏利津液和血液,而與治療寸白蟲一樣使用青葙子,可以看出它能清除濕熱,並治療䘌蟲,與治療蛔蟲一樣使用艾葉,又可以看出它能活血化瘀。如果拘泥於這些,不懂得變通,就好像只抓住了一種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