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93)
本經序疏要 (93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六
權變惟何?《傷寒論》之烏梅丸、《金匱要略》之甘草粉蜜湯、甘草瀉心湯、苦薓洗、雄黃薰是也。說者謂「蟲生於風,故風字從虫」,此言良是。第此風,若係外中內生,其咎應不止此,是必別有故。試思溼盛,則為痹為攣;水停,則為痰為飲,又安得生蟲。惟其中有熱,則陽氣不得入而與之交化,於是陽氣與溼熱,錯而相摩蕩焉。
《正蒙》所謂「陰氣凝聚,陽在外不得入,則周旋不合而為風」者是也。是知生蟲之溼與水,非盛滿停瀦,乃飲食精微之餘,不隨陽化者,仍係生氣之萌,故成有生之物,確似風而實非風也。或者又謂「䘌與寸白,人不常有。
蚘,則夫人有之,故多,別無大病,稍稍怫逆,即見於吐者,是已」,蓋天之與地,無所不包,陰陽交化而孕育者,無物不有,則人腹之有蟲,又何疑焉?古人亦以泛辭置之曰「人不必盡有,有亦不必盡多,或偏有,或偏無,皆依腸胃之間。若府藏實,則不為害;虛,則侵蝕焉。
隨其蟲之動,而能變成諸患也」,《病源》云。
白話文:
所謂的權變是什麼呢?就像《傷寒論》中的烏梅丸、《金匱要略》中的甘草粉蜜湯、甘草瀉心湯、苦參洗劑、雄黃薰蒸等方法。有人說「蟲是從風產生的,所以風字裡有虫」,這個說法很有道理。但是,如果這個風是從外部侵入、或是內部產生,那問題就不止於此,一定還有其他原因。試想,濕氣太盛,就會造成麻痹或抽筋;水液停滯,就會變成痰或飲,又怎麼會生蟲呢?只有當體內有熱,陽氣無法進入與之調和,才會使得陽氣和濕熱互相摩擦衝盪。
《正蒙》裡說的「陰氣凝聚,陽氣在外面進不來,就會循環不順而產生風」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由此可知,產生蟲的濕和水,並不是積聚停滯的狀態,而是飲食精微消化後,沒有隨著陽氣轉化的剩餘物質。這些物質仍然是生機萌發的狀態,所以會形成有生命的物體,外觀看起來像風,但實際上並不是風。
或者有人又說:「蟯蟲和寸白蟲,不是每個人都有。蛔蟲則是幾乎人人都有,所以很多,也沒有什麼大病,只是稍微感到不舒服,就會從嘔吐物中看到,就是這樣。」天地之間,無所不包,陰陽交合所孕育的,沒有什麼不存在。所以,人的肚子裡有蟲,又有什么好懷疑的呢?古人也用比較概括的說法來解釋:「人不必一定都有蟲,有也不必一定很多,有的人會有,有的人沒有,這都跟腸胃的情況有關。如果臟腑充實,蟲就不會造成危害;如果臟腑虛弱,蟲就會侵蝕臟腑。蟲的活動會導致各種疾病。」《病源》這本書裡是這樣說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