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90)
本經序疏要 (90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六
蓋人藏府充實,毒本難干,設藏府不虛,第經衇懈弛,則毒不內犯而外流,故藥物亦得以毒化毒耳。假使毒內蘊而發病,寧得尚攻伐耶?就是而循其所列之物,察其氣性之異,合夫剋化之理,推其生制之宜,而更佐以抵隙補罅之資,期歸於成平,帖服而後已,詎不可哉?且《靈樞》〈寒熱篇〉岐伯答帝治鼠瘻,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皆作「請從其末,引其本」,今本乃作「請從其本,引其末」,唐人所引,詎無所本,況非止一處也,不與本篇之旨脗合耶?
白桐葉:****寒○皮,主五痔。
萹蓄:****平○療疽、痔。
蝟皮:****平○主五痔,陰蝕,下血赤白。
豬懸蹄:****平○主五痔,伏熱在腸。
黃芪:****微溫○主五痔,鼠瘻。
《蜀本》
五靈脂:溫。
五倍子:平○療五痔,下血不止。
《藥對》
龜甲:平。主五痔,臣。
赤石脂:大溫,君○療癰疽、瘡、痔。
檗木:寒。主腸痔。
榧子:平,臣○主五痔,去三蟲。
槐子:寒,君○補絕傷,五痔,火瘡。
蛇脫:平○寒熱,腸痔。
臘月鴝鵒:平。作屑主五痔○主五痔,止血。
鼈甲:平。主五痔,臣○主蝕痔,惡肉。
腐木糯:寒,臣。
竹茹:微寒,臣○治五痔《藥性論》。
葈耳:微寒,臣○為末,水服,治五痔《千金翼》。
槲衇:平。燒作散,主痔○槲若,主痔止血。
《證類》
槐鵝:微溫○治五痔。槐花鵝見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柏葉:平。
艾葉:微溫○治五藏痔,瀉血《藥性論》。
曹青巖曰「痔侯凡五,皆下血,有瘡」,〈生氣通天論〉曰「因而飽食,經衇橫解,腸澼為痔」,《病源》曰「醉飽合陰陽,致血氣勞擾,經衇流溢,滲漏腸間,衝發為痔」。據此,則痔因氣勞擾而下注,血即隨注而滲洩。洩而不暢,則瘀滯變熱而結腫;滲而不已,則經衇滑溜而為澼。
腫久為膿,則成痿;澼久乏氣,則脫肛。腫而熱者,化其熱;虛而滑者,固其衇。必補益其氣,使樞軸旋不阻,斯治法之善也。
按崔氏曰「五痔肛邊,生肉如鼠乳,出孔外,時時濃血出者,牡痔。肛邊腫痛生創者,酒痔。肛邊有核,痛,寒熱者,腸癖。大便輒清血者,血痔。大便難,肛良久乃肯入者,氣痔」,《集驗》曰「氣痔,溫寒溼勞即發,蛇脫皮主之。牡痔生肉如鼠乳,在孔中,頗見外,妨於更衣,鼈甲主之。
牡痔從孔中起,外腫,五六日自潰出膿血,蝟皮主之。腸痔,更衣挺出,久乃縮,豬左懸蹄甲主之。衇痔,更衣,出清血,蜂房主之」,兩說者,參差不齊,大同小異,更覈之《病源》、《千金》,又或小有不同。蓋突於外者為牡,苞於內者為牝,著於腸者為腸。血者,血之不攝;氣者,氣之不舉。
白話文:
一般來說,如果人體臟腑功能強盛,毒素很難侵入。假設臟腑沒有虛弱,只是經脈鬆弛,那麼毒素不會內侵,反而會向外流散,所以藥物也可以用毒性來化解毒性。如果毒素積聚在體內而引發疾病,難道還能用強烈的攻伐方式來治療嗎?因此,應該根據藥物所列的特性,仔細觀察它們的氣味和藥性差異,結合相生相剋的原理,推斷其生發和制約的作用,再輔以填補空隙的藥物,使身體達到平衡,疾病平息後才停止用藥,這樣難道不好嗎?《靈樞》的〈寒熱篇〉中,岐伯回答黃帝如何治療鼠瘻時,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都說是「請從末端入手,引導到根本」,但現在的版本卻寫成「請從根本入手,引導到末端」。唐代人所引用的版本,難道沒有依據嗎?況且不止一個地方出現這種情況,這難道不是和原文的主旨不符合嗎?
**白桐葉:**藥性寒涼,主要治療痔瘡。
**萹蓄:**藥性平和,可以治療癰疽和痔瘡。
**蝟皮:**藥性平和,主要治療痔瘡、陰部潰爛、以及便血。
**豬懸蹄:**藥性平和,主要治療痔瘡,以及腸道內伏藏的熱毒。
**黃芪:**藥性微溫,主要治療痔瘡和鼠瘻。
《蜀本草》記載:
**五靈脂:**藥性溫熱。
**五倍子:**藥性平和,可以治療痔瘡,以及止住便血。
《藥對》記載:
**龜甲:**藥性平和,主要治療痔瘡,屬於輔助藥。
**赤石脂:**藥性大溫,主要治療癰疽、瘡瘍和痔瘡,屬於主藥。
**檗木:**藥性寒涼,主要治療腸痔。
**榧子:**藥性平和,主要治療痔瘡,並能驅除三蟲,屬於輔助藥。
**槐子:**藥性寒涼,能補益斷絕的損傷,治療痔瘡和火瘡,屬於主藥。
**蛇蛻:**藥性平和,可以治療寒熱病症和腸痔。
**臘月鴝鵒:**藥性平和,研磨成粉末後主要治療痔瘡,有止血的功效。
**鱉甲:**藥性平和,主要治療痔瘡,並能消除惡性肉芽組織,屬於輔助藥。
**腐木糯:**藥性寒涼,屬於輔助藥。
**竹茹:**藥性微寒,可以治療痔瘡,《藥性論》有記載,屬於輔助藥。
**葈耳:**藥性微寒,研磨成粉末後用水送服,可以治療痔瘡,《千金翼方》有記載,屬於輔助藥。
**槲衇:**藥性平和,燒成灰散後可以治療痔瘡。槲若也有治療痔瘡和止血的功效。
《證類本草》記載:
**槐鵝:**藥性微溫,可以治療痔瘡。槐花鵝的用法見於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**柏葉:**藥性平和。
**艾葉:**藥性微溫,可以治療五臟痔瘡,並能止住出血,《藥性論》有記載。
曹青巖說:「痔瘡的症狀有五種,都會導致便血,而且有瘡面。」《生氣通天論》說:「因為飽食,導致經脈橫向鬆解,腸道出血就形成痔瘡。」《病源論》說:「醉飽之後行房事,導致血氣勞損,經脈中的血氣流溢滲漏到腸道間,衝動而發就形成了痔瘡。」根據這些說法,痔瘡是因為氣血勞損而下注,血液也隨著下注而滲漏。如果滲漏不暢,就會瘀滯積熱而形成腫塊;如果滲漏不止,就會導致經脈滑脫而形成出血。
腫脹久了會化膿,形成痿症;出血久了,氣虛就會導致脫肛。對於腫脹且發熱的,要清除熱邪;對於虛弱且滑脫的,要固澀經脈。一定要補益正氣,使氣機運行順暢,這樣才是治療痔瘡的正確方法。
按崔氏的說法:「痔瘡長在肛門邊,生長像老鼠乳頭一樣的肉芽,從孔外突出,時常流出膿血,這叫牡痔。肛門邊腫痛且有瘡面的,叫酒痔。肛門邊有核狀物,疼痛且有寒熱症狀的,叫腸癖。大便時常常有鮮血流出的,叫血痔。大便困難,肛門很久才能容納糞便的,叫氣痔。」《集驗方》說:「氣痔,在溫寒濕氣或勞累時就會發作,可以用蛇蛻皮來治療。牡痔長出像老鼠乳頭一樣的肉芽,在肛門內,略微突出,妨礙排便,可以用鱉甲來治療。牡痔從肛門內部開始,外部腫脹,五六天後會自行潰破流膿血,可以用蝟皮來治療。腸痔,排便時會突出,過很久才會縮回,可以用豬的左懸蹄甲來治療。脈痔,排便時會流出清血,可以用蜂房來治療。」這兩種說法,有些地方不一樣,大方向是一致的,再核對《病源論》、《千金方》,又有一些小差別。總的來說,突出於外的叫做牡痔,包在內部的叫做牝痔,長在腸道內的叫做腸痔。血痔是血不被攝納,氣痔是氣不能上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