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80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80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五

艾葉:微溫○乾者,煎治金瘡《食療》。

王不畱行:****平○主金瘡,止血,逐痛。

白頭翁:****溫○逐血,止痛,療金瘡。

釣樟根:溫○皮主金瘡,止血。

石灰:****溫○止金瘡血,和雞子白、敗船筎,甚良《藥性論》。

狗頭骨:平○主金瘡、止血。

《蜀本》

薤白:溫。主金瘡,止痛瘡,中風水腫,臣。

車前子:寒。止血○葉及根,主金瘡止血。

當歸:溫,君○主金瘡。

蘆籜:寒。主金瘡,生肉,使。

桑灰湯:平,臣○按桑灰,孟詵云「煉五金家用」,不云治金瘡。惟桑白皮主縫金瘡,桑葉治撲損瘀血耳。

蛇銜:微寒,臣○主金瘡。

葛根:平,臣○療金瘡,止痛。

《證類》

水楊花:寒○桺花,主金瘡。

突厥白:寒○主金瘡,生肉,止血,補腰續筋。

《聖濟總錄》曰「金刃所傷,瘡有微甚,生死所係,要在原經絡所在,觀變動之形,察微妙之衇」,葛稚川曰「天窗、眉角、腦戶、臂裏跳衇、髀內陰股、兩乳上下、心、鳩尾、小腹及五藏六府俞,皆不可傷」,此所謂「原經絡所在」也。

「腦破出血,戴眼直視,不能語言,咽中傷,聲嘶急,舌出,兩手妄舉,肌肉不生,按之乾急,或青黃汁出,或瘡邊寒青,肉消殠敗,或先出赤血,後出黑血,或血出不止,白汁隨出,皆不可療」,此所謂「觀變動之形」也。「胗其衇虛細小者,生。微細遲者,生。反此,為難治」,此所謂「察微妙之衇」也。

而《病源》載其分析,有血出不止,有內衄,有筋急相引痛,不得屈伸,有傷筋斷骨,有中風發痙,有驚痙,有驚悸,有煩,有欬,有渴,有蟲出,有著風,有著風腫,有癰腫,有風水。甚者有斷腸,有腸出,有金刃不得出,有下血虛竭,有久不差,不可以一二端窺也。獨奈何以不足二十物者,印定人眼目,為治金瘡通用哉?且照證科分,指明某物治某證,猶之可矣。

乃偏列藥十有八味,而止血者,居其八;生肉者,居其三;止痛者,居其四;混云治金瘡者,居其五。而於前所臚兼證,僅及中風、水腫及補腰續筋數端。謂為備,則疏漏已甚;謂為不備,偏又有一支一節,存於其間。是果何說也哉?殊不知驚悸者,煩者,渴者,蟲出者,癰者,水者,旣有專門,皆曾列治。

惟其血出不止,不可與吐衄竝論;疼痛筋攣,不可仿溼痹為治,而斷折,而刃畱,皆他病不能兼有者。至中風,則與中於腠理者異;水入,則與水停者不同,故微逗其義,略引其端,使人知循病本之絕殊,參病情之究異,俾求治法於他門,不至刻舟求劍,與泛常關於此,備於彼者,為迥不侔矣。

雖然其中,具寒溫與平之性,行氣行血之殊,散逐補苴之宜,去敗生新之效,詎可任拈一物,浪治一證哉?亦自有鍼孔相符處,但觀其一物,兼列數效者,可差識其緒矣。再試思《金匱要略》王不畱行散,為治金瘡第一經方,僅得是篇二味,其餘寒如黃芩、芍藥,熱如蜀椒、乾薑,竝與金瘡無涉,卻故用之,何也?又思《肘後》、《外臺》,每每單拈一味,使治金瘡,竝非是篇所有,卻又何故?譬如甘草,《本經》明明載主金瘡尰而未列此篇,欲使人舉一反三,從中會悟耳。

白話文:

**艾葉:**性味微溫。乾燥的艾葉,煎煮後可以治療刀傷(出自《食療》)。

**王不留行:**性味平和。主要治療刀傷,能止血、止痛。

**白頭翁:**性味溫和。能活血、止痛,治療刀傷。

**釣樟根:**性味溫和。其樹皮主要用於治療刀傷,能止血。

**石灰:**性味溫和。能止刀傷出血,與雞蛋清、破船上的纖維混合使用,效果非常好(出自《藥性論》)。

**狗頭骨:**性味平和。主要治療刀傷,能止血。

**薤白:**性味溫和。主要治療刀傷,能止痛,還能治療瘡瘍、中風引起的水腫。

**車前子:**性味寒涼。能止血。車前草的葉子和根,也能治療刀傷止血。

**當歸:**性味溫和。主要治療刀傷。

**蘆籜(蘆筍的筍殼):**性味寒涼。主要治療刀傷,能幫助肌肉生長。

**桑灰湯:**性味平和。桑樹的灰燼,據孟詵說是用來煉製五金的,沒有提到可以治療刀傷。只有桑白皮能用於縫合刀傷,桑葉能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。

**蛇銜:**性味微寒。主要治療刀傷。

**葛根:**性味平和。能治療刀傷,止痛。

**水楊花:**性味寒涼。柳樹的花,主要治療刀傷。

**突厥白(一種植物):**性味寒涼。主要治療刀傷,能幫助肌肉生長、止血,還能補腰、接續筋骨。

《聖濟總錄》中說:「刀劍等利器造成的傷口,有輕有重,關乎生死,關鍵在於了解經絡的位置,觀察傷口的變化,以及診斷脈象的細微變化。」葛洪說:「天窗穴、眉角、腦後、手臂內側跳動的脈搏、大腿內側陰股、兩乳上下、心、鳩尾穴、小腹以及五臟六腑的俞穴,這些地方都不能受傷。」這就是所謂「了解經絡的位置」。

「腦部受傷出血,眼睛直視,不能說話,喉嚨受傷,聲音嘶啞急促,舌頭伸出,兩手胡亂揮舞,肌肉不能生長,按壓時乾澀僵硬,或者流出青黃色的液體,或者傷口邊緣呈青黑色,肌肉消瘦腐敗,或者先流出紅色的血,後流出黑色的血,或者血流不止,並伴隨白色液體流出,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」,這就是所謂「觀察傷口的變化」。

「診斷脈象,如果脈象虛弱細小,是可以治好的。如果脈象微細而遲緩,也是可以治好的。如果與此相反,就難以治療了。」,這就是所謂「診斷脈象的細微變化」。

而《病源》這本書分析,刀傷出血不止,有內出血,有筋脈拉緊疼痛,不能彎曲伸直,有傷筋斷骨,有中風引起抽搐,有驚嚇引起的抽搐、心悸、煩躁、咳嗽、口渴、有蟲爬出、感染風邪、感染風邪引起的腫脹、癰腫、風水。嚴重的會有斷腸、腸子脫出、刀刃留在體內無法取出、大量出血導致虛脫、久久不能痊癒等情況,不能只用一兩種情況來判斷。為什麼只用不到二十種藥物,就當作治療所有刀傷的通用藥方呢?如果能按照不同的症狀,明確指出某種藥物治療某種症狀,或許還可行。

現在這裡列出了十八味藥,其中止血的佔了八種;幫助肌肉生長的佔了三種;止痛的佔了四種;含糊地說治療刀傷的佔了五種。而對於前面列出的各種兼併症狀,只提到了中風、水腫以及補腰接筋等幾個方面。說它全面,則疏漏太多;說它不全面,卻又包含了一些枝節。這到底是什麼道理呢?殊不知驚悸、煩躁、口渴、蟲出、癰腫、水腫等,都有專門的治療方法,也都曾被列出治療。

只有刀傷出血不止,不能與吐血、衄血相提並論;疼痛筋攣,不能仿照治療濕痹的方法;而骨折、刀刃殘留等,都是其他疾病沒有的。至於中風,則與風邪侵襲皮膚不同;水腫,則與體內停滯的水液不同,所以稍微點出這些區別,讓人知道要遵循疾病的本質差異,了解病情的根本不同,以便從其他方面尋求治療方法,不要像刻舟求劍一樣,把這裡和那裡相似的病症混為一談。

雖然這裡的藥物具有寒、溫、平和的性質,具有行氣行血的不同功能,具有散邪、祛瘀、補益、幫助新生等不同作用,怎麼能隨便拿一種藥,就治療一種症狀呢?也自有它針對的病症之處,只要觀察一種藥物兼具多種功效,就能大致了解其功效了。再試想《金匱要略》中的王不留行散,是治療刀傷的第一名方,這裡只用了其中的兩味藥,而其他如黃芩、芍藥等寒涼藥物,以及蜀椒、乾薑等溫熱藥物,都與刀傷無關,為何也用它們呢?再想《肘後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等醫書中,常常單用一味藥治療刀傷,也並非這裡所列的藥物,又是為什麼呢?譬如甘草,《本經》明明記載能治療刀傷引起的腫脹,而這裡沒有列出,就是要讓人舉一反三,從中領悟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