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73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73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五

水為坎,坎之二陰外附,正取其空;一陽內藏,確似其朕。而水者,濁則無影,雖清而深且窅,則亦無影,求水之能照,正猶求金之能照。質欲其清,體欲其薄,不清則不昭,不薄則不空矣。篇中內因治則,滋膏以膏之飛走之腴,偏選其蔬食或不害生類者,不求昭中有求空乎?外因治則,荄蘇以薙之。

辛苦之烈,偏選其味薄,或體含滋汁者,不求空中有求昭乎?而磁石之引金合水,尤為至元至妙,以是悟用藥治病,參病掄藥,昭昭然道也,進乎技矣。

藜蘆:、微寒○療鼻中息肉。

礬石:****寒○去鼻中息肉。

地膽:****寒○蝕鼻中息肉,散結氣。

通草:****平○療息肉。

白狗膽:平○主鼻𪖵,鼻中息肉《藥性論》。

《藥對》

細辛:溫,君。

桂心:大熱○治鼻息肉《藥性論》。

瓜蔕:寒,臣○去鼻中息肉。

《證類》

雄黃:平、大溫○療鼻中息肉。

王太僕謂「息為死肉」〈病能篇〉「夫癰,氣之息者」注,蓋惡肉贅疣之類也。而息之詁,可為「生」《史紀》〈孔子世家〉「自大賢之息」,索隱「息者,生」,又可為滅《禮記》〈中庸〉「則其政息」。注「息,猶滅也」,則其物能不假擁腫而生,無藉潰膿而滅,潛滋暗長,如所謂息壤者《山海經》〈海內經〉「鯀竊帝之息壤,以湮從水」。注「息壤者,言土自長息無限」,卻又不礙起居,無妨飲食,隨其所因以生。

屆其分,遂已有寧靜休止之義焉左昭八年「臣必致死禮以息楚」。注「息,寧靜也」《禮記》〈樂記〉著「不息者,天也」。注「息,猶休止也」。所因奈何?巢氏云「肺氣通於鼻,肺藏為風冷所乘,則鼻氣不和,津液壅塞而為鼻𪖵。冷搏於血氣,停結鼻內,故變生息肉是也」,其分奈何?篇中羅列藥物,所該主治是也。

蓋惟其與鼻𪖵同源,故篇中所列九味,僅異其五。惟其鼻𪖵言風,故病及津液;此不言風而言血,故病及肌肉,夫均冷也。從風搧則散,被血攝則凝。散者,宜隨而逐之;凝者,宜搜而剔之。以故劫痰藜蘆,劫火雄黃,卻溼礬石,散結地膽,去瘀白狗膽,無一善類。較之與鼻𪖵同用之物,良劣殊不相侔,蓋取其鍼孔相符於去惡肉、死肌,又取其帖切於橫梗氣道之惡肉、死肌,此古人治病專著意處。

若今人,則通肺、化痰、利溼、清火、開結、去瘀,泛遴混使,以為隔膜之治,無怪獲效之難也。雖然,鼻息肉非要病也,非急病也,其全備此篇藥治之乎?抑逐一徧試之乎?是又非矣。蓋必盡其兼病應用之物,而引以此篇一二味,與病證偏重處,逼真的對者,其庶乎如桴鼓云。

黃連:、微寒○主熱氣,目痛,眥傷,泣出,明目。

白話文:

水屬坎卦,坎卦的兩條陰爻在外環繞,正是取其空虛之意;一條陽爻在內潛藏,確實像它內在的徵兆。而水這種東西,混濁了就沒有倒影,即使清澈但深邃且幽暗,也無法顯現倒影,要讓水能照見事物,就像要金屬能照見事物一樣。水的本質要清澈,形體要輕薄,不清澈就無法顯現光明,不輕薄就不能顯現空虛。本篇內在病因的治療原則,是滋養膏脂,使其輕盈飛散,特別選用蔬菜或不傷害生命的食物,這難道不是在追求光明中尋求空虛嗎?外在病因的治療原則,是用藥草來剷除病根。

辛辣的藥性強烈,特別選用味道清淡,或本身含有汁液的藥物,這難道不是在追求空虛中尋求光明嗎?而磁石能吸引金屬,並且與水結合,更是深奧精妙的道理,由此領悟到用藥治病,要根據病情選擇藥物,才能清楚明白的掌握用藥之道,這就進乎精湛的醫術了。

**藜蘆:**性寒,微寒,可治療鼻中息肉。

**礬石:**性寒,可去除鼻中息肉。

**地膽:**性寒,可腐蝕鼻中息肉,散解氣結。

**通草:**性平,可治療息肉。

**白狗膽:**性平,主要治療鼻𪖵,鼻中息肉(出自《藥性論》)。

《藥對》

**細辛:**性溫,作為主藥。

**桂心:**性大熱,可治療鼻息肉(出自《藥性論》)。

**瓜蒂:**性寒,作為輔助藥,可去除鼻中息肉。

《證類》

**雄黃:**性平,或性大溫,可治療鼻中息肉。

王太僕說「息肉是死肉」(出自《病能篇》)。註解說:「所謂的癰,就是氣停止活動所導致的。」大致是指惡性贅生物或疣之類的。而「息」字,可以解釋為「生」(出自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「自大賢之息」,索隱解釋為「息,即生」),也可以解釋為「滅」(出自《禮記·中庸》「則其政息」,註解為「息,猶滅也」),所以這種東西能不依靠腫脹而生長,也不藉由潰爛而消失,而是潛伏滋長,就像所謂的息壤一樣(出自《山海經·海內經》「鯀竊帝之息壤,以湮洪水」,註解為「息壤,指可以自行生長且無窮無盡的土壤」),但卻不影響日常起居,也不妨礙飲食,它會隨著病因的產生而生長。

到了某個階段,它就會有寧靜休止的意義。(出自《左傳·昭公八年》「臣必致死禮以息楚」,註解為「息,指寧靜」;《禮記·樂記》記載「不息者,天也」,註解為「息,猶休止」)。病因是什麼呢?巢氏說「肺氣通於鼻,如果肺臟受到風寒侵襲,就會導致鼻氣不調,津液壅塞而形成鼻𪖵。寒氣侵入血氣,停留在鼻內凝結,所以會產生息肉。」那麼,病症的階段如何劃分呢?本篇羅列的藥物,正是它們所主治的病症。

之所以息肉與鼻𪖵同源,所以本篇所列的九味藥,只有五味與鼻𪖵的用藥不同。由於鼻𪖵病因強調是「風」,所以病症涉及津液;而這裡的息肉沒有提到「風」,而是說病症涉及「血」,所以病症涉及肌肉,兩者都屬於寒證。風煽動就會使病邪散開,被血液吸收就會使病邪凝結。對於能散開的,應當順著氣機將其驅逐;對於凝結的,應當搜尋剔除。因此,能劫痰的藜蘆,劫火的雄黃,祛濕的礬石,散結的地膽,以及去瘀的白狗膽,都不是善良之輩。相較於與鼻𪖵共同使用的藥物,它們的良劣之分非常不同,這是因為它們的藥性精準對應於去除惡肉、死肌,並且貼合於阻塞氣道的惡肉、死肌,這正是古人治病時專注的地方。

如果現在的人,只想到通肺、化痰、利濕、清火、開結、去瘀,隨意混用藥物,以為隔靴搔癢,難怪難以見效。雖然如此,鼻息肉並不是什麼嚴重的疾病,也不是急症,難道要完整使用本篇所有的藥物治療嗎?還是要逐一嘗試呢?這也是不對的。應當盡量選用針對各種兼病的藥物,再選用本篇中一兩味藥,與病症偏重之處,精準對應,這樣大概就能像敲鼓一樣,立即見效了。

**黃連:**性寒、微寒,主要治療熱氣,眼睛疼痛、眼角受傷、流淚,以及能使眼睛明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