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72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72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五

𪖦,則濁而不清。乾,則潤而不燥。淵,則常而不輟,雖通而氣常不暢,有涕而長壅不流,甚則聲如從室中出,而鼻且日腫大,色赤,此其根柢有風、有溼、有火、有寒,可以歷年不瘳,可以畢生不愈,斯其獨標一目,竝立治法也,固宜。

然則何以不用香藥宣通而用是?夫香藥宣通,仍是治塞,不是治𪖵,蓋在竅而言,塞是從外窒內,壅是從內障外,故篇中諸味,但玩蕤核之主心腹邪結氣,及破心下結痰痞氣,薰草之去臭惡氣,細辛之溫中下氣,破痰,利水道,開胷中,即可見鼻氣之𪖵,必係胷中臭惡邪氣,結痰宿水,翳障氣機之所為,而通草之逐水,桂之利肝肺氣,瓜蔕之抽吮溼熱,無不可一以貫之,為治𪖵之本,非治𪖵之標矣。

磁石:****寒○除大熱,煩滿及耳聾。

菖蒲:、平○主耳聾。

蔥涕:平。

雀腦:主耳聾。

白鵝膏:主耳卒聾,以灌之。

鯉魚膽:○滴耳中,主耳聾《拾遺》髓,煮粥服,治暴聾《日華》。

絡石:、微寒。

白頸蚯蚓:、大寒○鹽霑為汁,療耳聾。

《藥對》

生麻油:微寒,君。

烏賊魚骨:微溫,臣○治耳聾《藥性論》。

土瓜:寒○益氣愈聾。

烏雞膏:寒○肪主耳聾。

《證類》

龍腦:微寒○膏主耳聾。

耳目之似天地,《大戴記》〈曾子天圓篇〉曰「天道圓,地道方。方曰幽,圓曰明。明者,吐氣,故外影。幽者,含氣,故內影」。外影,火與日也;內影,金與水也,此似耳目之體。吐氣者,施;含氣者,化,故陽施而陰化。陽之精氣,曰神;陰之精氣,曰靈,神靈者,品物之本,此似耳目之用。

目之說,見後。以耳而言,則幽者其分,含氣者其才,內影者其德。然體非用,不見;用非體,不立。則非化,無以見含氣之無滓;非靈,無以見內影之有朕。惟其有朕而靈,故能為含氣之歸,致含氣使化,納含氣於幽,而聾之內因、外因,皆可於此驗矣。

夫靈之為言,空也《廣雅》靈,空也,昭也《左傳》「鄭昭宋聾」,《莊子》〈天地〉「大愚者,終身不靈」,釋文引司馬注「靈,昭也」,不空,能令不昭;;不昭,亦能令不空。不空之聾,為外因,以含氣中,有蕪雜也。不昭之聾,為內因,以朕兆中,不光澤也。夫固曰「金與水為內影也」,請假金水兩行,喻耳聾之內、外因。

按,〈考工記〉「攻金分職,鑑燧所需,偏資下劑」,鄭注謂「金多錫,則刃白且明」,亦以多金,則堅剛;多錫,則白、耐久而明耳。而金,久鍊不渝;錫,乃久鍊可燬。則錫似精,而金似氣,金錫參半,精氣適勻。精藉氣以為空,氣藉精以為昭,設使精不給,斯為內因;氣蕪雜,斯為外因,理不可誣也。

白話文:

鼻子裡面的分泌物如果呈現混濁不清的狀態,就像是乾燥的東西應該是濕潤而不是乾澀的。鼻道本應像深淵一樣暢通無阻,但如果氣體流通不順暢,鼻涕總是阻塞不流動,嚴重時聲音聽起來像是從房間裡發出來的,而且鼻子會一天天腫大、變紅,這表示其根本原因是受到風、濕、火、寒等邪氣的侵擾。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多年無法痊癒,甚至可能伴隨終生。因此,針對這種單一的病症,需要確立一套獨特的治療方法,這也是理所當然的。

既然如此,為什麼不用具有芳香氣味的藥物來疏通,而要用這種方法呢?因為芳香藥物的疏通作用,仍然是在治療阻塞,而不是在治療鼻涕混濁不清。從鼻竅的角度來說,阻塞是從外部堵塞內部,而鼻涕不流則是從內部障礙到外部。所以,篇章中提到的各種藥物,例如蕤核主要治療心腹邪氣凝結,以及破除心下痰結的氣滯;薰草能夠去除臭穢之氣;細辛能夠溫暖中下氣、化痰、利水、開胸。從這些藥物中可以看出,鼻腔氣體不清澈,必定是胸中臭穢邪氣、痰涎宿水、阻礙氣機所導致的。而通草能利水,桂枝能疏通肝肺之氣,瓜蒂能抽取濕熱,這些藥物的功效可以貫穿一致,是治療鼻涕混濁不清的根本,而不是只針對表面現象的治療。

**磁石:**性寒,能消除大熱、煩躁、胸悶,以及治療耳聾。

**菖蒲:**性溫、平和,主要治療耳聾。

蔥涕:性平。

雀腦:主要治療耳聾。

白鵝膏:主要治療突然耳聾,可以用來滴入耳中。

鯉魚膽:滴入耳中,主要治療耳聾。《拾遺》記載:鯉魚髓煮粥服用,可以治療突發性耳聾。《日華》記載。

**絡石:**性溫、微寒。

**白頸蚯蚓:**性寒、大寒,用鹽浸泡取汁,可以治療耳聾。

《藥對》記載:

生麻油:性微寒,作為主要藥物。

烏賊魚骨:性微溫,作為輔助藥物,可以治療耳聾。《藥性論》記載。

土瓜:性寒,可以補益氣血,治癒耳聾。

烏雞膏:性寒,脂肪部分主要治療耳聾。

《證類》記載:

龍腦:性微寒,製成藥膏主要治療耳聾。

耳朵和眼睛就像天地一樣。《大戴禮記·曾子天圓篇》說:「天道是圓的,地道是方的。方形代表幽暗,圓形代表光明。光明的事物,會向外散發氣體,因此產生外在的影子;幽暗的事物,會包含氣體,因此產生內在的影子。」外在的影子指的是火和太陽,內在的影子指的是金和水,這很像耳朵和眼睛的本質。散發氣體,代表給予;包含氣體,代表化生,所以陽氣給予而陰氣化生。陽氣的精華是神,陰氣的精華是靈,神和靈是萬物的根本,這很像耳朵和眼睛的功能。

關於眼睛的論述,將在後面提到。就耳朵而言,幽暗代表其本質,包含氣體代表其才能,內在的影子代表其德行。然而,本質不能單獨存在,需要功能來體現;功能沒有本質,就無法確立。因此,沒有化生,就無法看到包含氣體時沒有雜質;沒有靈性,就無法看到內在的影子所蘊含的徵兆。正因為有徵兆而具有靈性,所以能成為包含氣體的歸宿,使包含的氣體得以化生,將包含的氣體納入幽暗之中。如此一來,就可以在此驗證耳聾的內因和外因了。

所謂的「靈」,指的是空。《廣雅》說:靈,是空的意思。又說:靈,是昭明。《左傳》提到「鄭國昭明而宋國耳聾」;《莊子·天地》說「最愚笨的人,終身都沒有靈性。」釋文引用司馬注說「靈,就是昭明。」不空,就不能昭明;不昭明,也會造成不空。不空造成的耳聾,是外因,是因為包含的氣體中,有混雜的污穢之物。不昭明造成的耳聾,是內因,是因為徵兆中不夠光澤。之前說過「金和水是內在的影子」,現在就用金和水這兩種東西來比喻耳聾的內因和外因。

《考工記》說:「鍛造金屬需要分工,用於鏡子和取火的東西,要偏重使用次等的材料。」鄭玄註解說:「如果金屬中錫的含量多,那麼刀刃就會潔白而明亮」,同樣的道理,金的含量多,就會堅硬剛強;錫的含量多,就會潔白、持久而明亮。金經過長時間的鍛鍊不會改變,而錫經過長時間的鍛鍊會損耗。所以,錫像精,而金像氣,當金和錫各佔一半時,精和氣就達到平衡。精需要氣來達到空,氣需要精來達到昭明。如果精不足,就是內因;如果氣混雜污穢,就是外因,這個道理是真實不虛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