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71)
本經序疏要 (71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五
蓄聚,則能礙降;充溢,則能助升,故曰「從春至夏,衄者太陽,正以其助升。從秋至冬,衄者陽明,正以其礙降」,此獨外因之殊也。由此以推,則衄證可分六經論,何則?三陰在內,三陽在外,皆有開闔及樞。觀乎陽應開而因不開為患,乃助之開,則陰應升而因礙升為患者,則當引之升矣助開者,麻黃湯。引升者,自裏達表諸味。
陰因闔而不化者,旣導之使下,則陽之因闔不化者,亦導之使下,可見其在兩樞在陰,治血中之水。則在陽,當治血中之火,旣有性溫開發之治陽,則〈虛勞篇〉目暝悸衄之治為治陰,又不可泯矣。予嘗謂「仲景之書非疏,為有經方補苴,斯不疏。而此篇者,非不全,以補苴仲景書而遂全,此之謂也」。
古有「吐行濁道,衄行清道」之說,而不言其理。今玩此兩篇,其理遂可明。第吐唾血,為血聚胃中,有唐人之說為據。衄血之所由來與據,實亦所當申明者,不然空演六經,無謂也。夫《靈樞》〈經衇篇〉曰「足太陽之衇,起目內眥,上額,交巔,一支從巔,入絡腦,還出,別下項,一支從巔,至耳上角。足陽明之衇,起鼻,交額中,旁納太陽之衇,下循鼻外,上入齒。
足少陽之衇,起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,從耳後,入耳中,出走耳前,至目銳眥。足太陰之衇,連舌本,散舌下。足少陰之衇,循喉嚨,挾舌本。足厥陰之衇,上入頏顙,連目系,上出額,與督衇會於巔,其支,從目系,下頰」,而仲景云「衄家,不可發汗,汗出,必額上陷,衇急緊,直視,不能眴,不得眠」,則衄所從出,皆額上鼻旁,與系於目之衇,從清空之道而出,謂之清道,不亦可乎?然二道之治,有相同焉者,何也?蓋天名精,主瘀與小便不利。大薊,主腫與熱。
水蘇,主下氣,殺穀。馬通,主止血及疼痛。生地黃,主血上薄。夫停即為瘀,而所以停,則或以穀氣之薰蒸,或以水熱之上迫。陽不下通,則小便不利;陰不相浹,則為腫為痛,此病於清道者,可有,病於濁道者,亦可有也,故不害其為同。況吐與衄,皆血上薄之所致乎?此其同中仍有界限,而非漫同;異中具有條理,而非絕異處也。
通草:****平○除𪖵鼻。
細辛:****溫○除𪖵鼻。
桂心:大熱○主鼻𪖵。
蕤核:溫、微寒○主𪖵鼻。
薰草:平。
瓜蔕:****寒○主腦寒,熱𪖵。
鼻之病多矣,曰鼽鼻寒塞也,曰𪖦今所謂鼻流清涕,曰淵鼻液常流而有穢氣也,曰乾鼻燥也。𪖵特其一端耳,何以諸病咸不載而獨裁是耶?夫鼽者、𪖦者、乾者,皆乘六淫之激而成,故隨外感為消長。外感愈,則其病自瘳,無從別標治則。淵,則據險附巖,能為勞傷外感樹幟矣,然終乍作乍輟,遇勞而發,勞復輒平,因感病來,感解亦去,茲固可治其勞與感,不必別分門類也。𪖵,乃有壅之義焉,較之於鼽,則通而非塞。
白話文:
身體內的氣血如果積聚不通暢,就會阻礙氣往下走;氣血如果過於充盈,就會幫助氣往上走。所以說「從春天到夏天,流鼻血是因為太陽經的氣往上升,是因為它幫助氣往上升;從秋天到冬天,流鼻血是因為陽明經的氣無法下降,是因為它阻礙了氣往下走」,這只是外在原因的不同。由此推論,流鼻血這種病症可以從六經來論述。為什麼呢?三陰經在體內,三陽經在體外,它們都有開合和樞紐的作用。觀察到陽經應該開散卻因為不能開散而導致疾病,那麼就要幫助它開散;陰經應該上升卻因為受到阻礙而不能上升,那麼就應該引導它上升。幫助開散的可以用麻黃湯;引導上升的可以用從體內發散到體表的藥物。
陰經因為閉合而不能化生氣血,既要引導它向下,那麼陽經因為閉合而不能化生氣血,也要引導它向下。由此可見,樞紐在陰經的,要治療血液中的水濕;樞紐在陽經的,要治療血液中的火熱。既然有性溫的藥物來開發陽氣,那麼在《虛勞篇》中提到的眼睛昏花、心悸和流鼻血的治療方法,是用來治療陰經的,就不能忽略了。我曾經說過,「仲景的著作不是疏漏,而是因為有經方的補充才不疏漏。而這篇文章,不是不完備,而是因為有仲景書的補充才變得完備,就是這個意思」。
古人有「嘔吐是從濁道排出,流鼻血是從清道排出」的說法,但是沒有說明其中的道理。現在研究這兩篇文章,其中的道理就可以明白了。只不過嘔吐或吐血,是因為血聚在胃中,這是根據唐人的說法。至於流鼻血的原因和依據,確實也應該加以闡明,不然空談六經,就沒有意義了。《靈樞經》的〈經脈篇〉說「足太陽經的脈絡,起於內眼角,上行到額頭,在頭頂交會,其中一支從頭頂進入腦部,再出來,向下分到後頸,另一支從頭頂到耳上角。足陽明經的脈絡,起於鼻子,在額頭中間交會,旁邊接納足太陽經的脈絡,向下沿著鼻子的外側,向上進入牙齒。
足少陽經的脈絡,起於外眼角,向上到頭角,下到耳後,從耳後進入耳中,再從耳前出來,到外眼角。足太陰經的脈絡,連接舌根,散布於舌下。足少陰經的脈絡,沿著喉嚨,夾著舌根。足厥陰經的脈絡,上行進入咽喉,連接眼睛的脈絡,向上到達額頭,與督脈在頭頂交會,它的分支,從眼睛的脈絡,向下到臉頰」,而仲景說「有流鼻血病的人,不可以發汗,如果發汗,必定會額頭凹陷,脈搏急促而緊張,眼睛直視,不能眨眼,不能入睡」,那麼流鼻血所出來的地方,都是在額頭上面和鼻子旁邊,以及與眼睛相連的脈絡,從清空之道而出,稱之為清道,不是可以這樣說嗎?然而這兩條道路的治療,有相同的地方,是什麼呢?天名精,主要治療瘀血和小便不利;大薊,主要治療腫脹和發熱;
水蘇,主要治療氣往下走,殺滅穀食;馬通,主要治療止血和疼痛;生地黃,主要治療血往上湧。停滯就會形成瘀血,而之所以停滯,有的是因為穀氣的薰蒸,有的是因為水熱的向上迫逼。陽氣不能向下通達,就會小便不利;陰氣不能潤澤,就會形成腫脹和疼痛。這些病在清道上會發生,在濁道上也會發生,所以說它們有相同之處。何況嘔吐和流鼻血,都是血往上湧所導致的嗎?這就是它們相同中仍有界限,而不是完全相同;不同中又有條理,而不是完全不同的地方。
**通草:**性味平和,可以去除鼻塞。
**細辛:**性味溫熱,可以去除鼻塞。
**桂心:**性味大熱,主要治療鼻塞。
**蕤核:**性味溫熱,略帶寒性,主要治療鼻塞。
薰草:性味平和。
**瓜蒂:**性味寒冷,主要治療腦部寒冷,導致發熱而鼻塞。
鼻子的疾病有很多,比如鼽鼻是鼻塞;𪖦是現在說的流清鼻涕;淵鼻是鼻涕經常流出而且有臭味;乾鼻是鼻子乾燥。鼻塞只是其中的一種情況,為什麼其他病症都不記錄而只記載鼻塞呢?鼽鼻、𪖦鼻和乾鼻,都是受到六淫邪氣的刺激而形成,所以隨著外感而變化。外感好了,這些病症自然會好,沒有必要另外列出治療方法。淵鼻,則是因為處於險峻之地而生病,能夠成為勞損或外感疾病的徵兆,但最終也是時好時壞,遇到勞累就發作,休息後就平靜,因為外感而生病,外感解除也會消失,這當然可以治療它的勞累和外感,沒有必要再單獨分類。鼻塞,則有壅塞的意義,與鼽鼻相比,是通而不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