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70)
本經序疏要 (70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五
蝦蟇藍:寒。掌氏曰「天名精,一名蝦蟇藍」。○鼻衄不止。
雞蘇:微溫。掌氏曰「水蘇,一名雞蘇」。○主衄血。
大薊:溫○止衄鼻。
艾葉:微溫○治心痛,鼻洪《日華》。
桑耳:平○擣熬塞鼻,治少小鼻衄,遇勞輒出《肘後》。
竹茹:微寒○按《別錄》第云「皮茹,治溫氣,寒熱,吐血」。不云治鼻衄。
蝟:平○皮燒末吹,主鼻衄《藥性論》。
溺垽:平○療鼻衄。
藍:寒○主鼻洪,吐血《日華》。
狗膽:平。
燒亂髮:微溫○止血,鼻衄,燒之吹內立已。
《藥對》
熱馬通:微溫。傅頂止衄,使○主鼻衄。
《證類》
生地黃:大寒○衄鼻,擣飲之。
詳覈是篇,治血中之水蝦蟇藍、溺垽、礬石、蒲黃及自裏達表,如絲如縷者竹筎、蝟皮、亂髮,十居七八。因悟《金匱要略》所謂「尺衇浮,目睛暈黃,衄未止。暈黃去,目晴慧了,知衄今止」者,為有合也。夫尺部,為水所居,水之精微上出,為目瞳子。水中沉濁釀火,隨經而上焉,斯尺衇浮,瞳子不慧而黑轉暈黃,知衄當未止矣,是治血中之水者,洩其本根之濁。自裏達表,如絲如縷者,除治其所由之道,不使隨地有所脅從耳。
蓋衄從清道,清道者,必自陰及陽,如六陽之衇,皆上於頭,然其起,咸在四末是矣。故不特陰中之火,上冒清空,能為衄也。即如寒薄於下,激陽不靖,亦能致之。則曰「病人面無色無寒熱,衇沉弦者,衄」,非《金匱》之文歟?不過,尺浮在當衄之際,沉弦在旣衄已後。然張後必翕焉,知尺浮不轉為沉弦;翕後更張,可見沉弦能再為尺浮。
但就事論事,見景生情,則沉弦之治,端有異於尺浮,而篇中所載,性溫及開發者雞蘇、大薊、艾葉、馬通,斷注意在是矣。不然,衇浮者,何以計較其旨不止?設使不衄,不必論其止;沉弦,何以言其面無色,無寒熱?假令纔衄,面豈遽無色耶?此衄皆自內發,其自外因成者。
曰「太陽病,衇浮緊,發熱,身無汗,自衄者,愈」、「傷寒,衇浮緊,不發汗,因致衄者,麻黃湯主之」、「太陽病,衇浮緊,無汗,發熱,身疼痛,八九日,不解,表證仍在,此當發其汗,麻黃湯主之。服藥已,微除,其人發煩、目瞑。劇者,必衄,衄乃解」、「陽明病,口燥,但欲漱水,不欲嚥者,此必衄」、「衇浮,發熱,口乾,鼻燥,能食者則衄」,則凡衄,不特內因有異,即外因,且隨經殊狀焉。夫陰中,非乏水不生火;陽中,非氣盛不成熱。
乏水,故火能升而不能降;氣盛,故熱欲外而不欲內。假使火而能降,原如環斯旋,決不別趨歧徑;熱而得外,已遂所嚮往,豈更妄作阻撓。是故,內因之衄,由乎陰經乾涸,火升而水不相濟;外因之衄,由乎陽經盛滿,血降而氣不相隨,此內外因之殊也。太陽之熱,充溢動盪;陽明之熱,蓄聚蒸騰。
白話文:
**蝦蟆藍:**性寒。掌氏說「天名精,又名蝦蟆藍」。可以治療鼻子出血不止。
**雞蘇:**性微溫。掌氏說「水蘇,又名雞蘇」。主要治療鼻子出血。
大薊:性溫。可以止住鼻子出血。
艾葉:性微溫。可以治療心痛,以及鼻子大量出血(出自《日華子本草》)。
桑耳:性平。搗爛後煎熬塞入鼻孔,治療小孩因勞累而引起的鼻子出血(出自《肘後備急方》)。
竹茹:性微寒。根據《別錄》記載,竹皮的內層纖維,可以治療溫病、發冷發熱和吐血。但沒有提到可以治療鼻子出血。
蝟:性平。將蝟皮燒成灰末吹入鼻孔,可以治療鼻子出血(出自《藥性論》)。
溺垽(人尿沉積物):性平。可以治療鼻子出血。
藍:性寒。主要治療鼻子大量出血和吐血(出自《日華子本草》)。
狗膽:性平。
燒亂髮:性微溫。可以止血,對於鼻子出血,將燒過的頭髮灰吹入鼻孔,可以立即止血。
《藥對》提到:
熱馬通:性微溫。敷在頭頂可以止鼻血,主要治療鼻子出血。
《證類本草》提到:
生地黃:性大寒。可以治療鼻子出血,搗爛後取汁飲用。
仔細考察這篇文章,發現治療血中之水(指因體內水液代謝失調引起的出血)的藥物,如蝦蟆藍、溺垽、礬石、蒲黃,以及可以從內而外疏通血脈的藥物,如竹茹、蝟皮、亂髮,佔了十分之七八。因此領悟到《金匱要略》所說的「寸口脈浮,眼珠發黃,鼻子出血未止。眼珠黃色褪去,眼睛明亮,就知道鼻子出血已經止住了」,是有其道理的。
寸口脈屬於下焦,是水液聚集的地方。水液的精微上行,化為眼睛的瞳子。水中沉濁的物質釀成火熱,沿著經脈上行,所以寸口脈會浮起,瞳子不明亮而由黑轉為黃色,就知道鼻子出血還沒止住。治療血中之水,就是要排除體內產生火熱的根源。而對於從內而外、如絲如縷的出血,要疏通其通路,不要讓血隨意流動。
鼻子出血通常是循著清道而上,清道是由陰到陽。如六陽經脈都上行於頭部,而其發源地卻在四肢末端。所以不只是陰經的火上冒清空會導致鼻子出血,像寒邪侵襲下焦,導致陽氣不平靜,也會引起鼻子出血。這就是《金匱》所說的「病人面色蒼白,沒有寒熱,脈象沉弦,是將要出血」的道理。不過,寸口脈浮是在將要出血的時候出現,而脈象沉弦是在出血之後出現。然而張開之後必定會合起來,可知寸口脈浮不會轉為沉弦;而合起來之後又可以張開,可知沉弦也會再轉為寸口脈浮。
就事論事,根據觀察到的情況,脈象沉弦的治療方法與脈象浮的有明顯不同。本篇中記載的,性溫以及可以開散的藥物,如雞蘇、大薊、艾葉、馬通,主要就是用於治療脈象沉弦的情況。否則,脈象浮為什麼說出血不會停止?如果沒有出血,又何必討論如何止血?脈象沉弦,為何會說面色蒼白,沒有寒熱?如果剛開始出血,面色怎麼會馬上變得蒼白?這些鼻子出血,都是從體內發生的,而外在的因素也會造成。
《傷寒論》說:「太陽病,脈象浮緊,發熱,身體無汗,自己出血的,會好轉」;「傷寒病,脈象浮緊,不出汗,導致出血的,用麻黃湯來治療」;「太陽病,脈象浮緊,無汗,發熱,身體疼痛,八九天沒好,表證還在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用麻黃湯。吃藥後,稍微好轉,病人開始煩躁、眼睛昏花。病情嚴重的,一定會流鼻血,流鼻血後就會好轉」;「陽明病,口乾舌燥,只想漱口,不想吞嚥的,一定會流鼻血」;「脈浮,發熱,口乾,鼻子乾燥,能吃飯的,就會流鼻血」。可見,鼻子出血不僅內在原因各不相同,外在原因也會隨經脈而有不同的表現。陰經如果缺乏水液,就容易產生火;陽經如果陽氣過盛,就容易產生熱。
陰經缺乏水液,所以火氣能上升而不能下降;陽經陽氣過盛,所以熱氣會向外發散而不想內斂。如果火能夠下降,就像圓環一樣循環,決不會走上歧途。如果熱能夠向外發散,已經達到了它所嚮往的方向,又怎麼會妄作阻撓?因此,內因引起的鼻子出血,是由於陰經乾涸,火氣上升而水液不能相互調和;外因引起的鼻子出血,是由於陽經陽氣過盛,血要下降而氣卻不能跟隨,這是內外原因的不同。太陽經的熱,是充溢動盪;陽明經的熱,是蓄積蒸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