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69)
本經序疏要 (69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五
不能消化便煩悶,強嘔吐,使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蹙,因傷裂胃口,吐血,色鮮正赤,腹絞痛,汗出,其衇緊而數者,為難治也」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曰「吐血者,皆由大虛損及飲酒勞損所致也」。肺為五藏上蓋,心肝又主於血,上焦有邪,則傷諸藏。藏傷血,則下於胃。胃得血,則滿悶氣逆。
氣逆,故吐血。以是知唾間之血,非緣火迫,不由衝激,乃上焦自有所傷,血久已流於胃,胃滿遂溢於上,故雜唾而出,其出也甚易,不假嘔逆,無須欬嗽。則治之者,竟不在平氣、止逆、行痰、洩火,可直推其何以聚於中,而從其中以化之、導之、滲之、洩之矣。夫陽明多氣多血者,非滿盛氣血於胃中也。
以其受納,較他藏府為能容。其決洩,較他藏府為難竭耳!即能容、難竭,亦非所素有也。以其盛,則必有所掣;衰,則必有所曳耳。今者,血瀦於中,至隨唾而吐,是其掣與曳,定有所窒而不靈。從篇中所列,以窺其微,則不靈之故,蓋有在矣。血以榮肌肉,肌肉者,土也。
土之納潤,必以陽煦。陽不煦,則水不入土矣,故須煦而納之艾葉、伏龍肝、黃土、水蘇。若土頑礦,則亦不受潤矣,故須濡而納之地黃、飴餹。血以行經衇,漓則不入經衇矣,故須凝而入之戎鹽、白膠。經衇通,始能受血,窒則血不能入矣,故須通而入之牛膝、蠐螬、大小薊。
其餘,若血阻而生熱,則清以通之羚羊角。血停而化水,則滲使下之桑根白皮。超超元箸,全從順化,令流而不瀦起見洵,與欬嘔有血者,異。
吐唾血由血聚胃中,致血聚胃中,由飲食醉飽,固已如上矣,欲驗其果否血聚胃中,當徵之於經。〈衇要精微論〉曰「肺衇搏堅而長,當病吐血」,〈邪氣藏府病形篇〉曰「肺衇微急,為肺寒熱,怠惰,欬唾血」,謂之堅,謂之急,而定其部分於肺,則是實非虛,在上、不在下,可見。
然吐唾血者,詎能絕無虛證,即篇中地黃、飴餹、小麥、牛膝,謂其必因飲食醉飽而用可乎?則〈邪氣藏府病形篇〉曰「心衇微澀,為血溢」,〈經衇篇〉曰「足少陰,是動,則病飢不欲食,欬唾有血,喝喝而喘」。夫以主血之鄉,而見澀;沉靜之處,而見動,其為因虛無疑。
則地黃等物,皆為是用歟?要其為血聚於中,則一也。驗之之道,凡欬血者,必兼膿濁。嘔血者,必挾胃汁。此則稠而不散,醇而不厚,滿而無形,熱而不燥,皆可證矣。獨其與瘀血,頗似相涉,但瘀血凝而此不凝,此動而瘀血不動。要其歸,則篇中之物亦可治瘀血,〈瘀血篇〉所載,亦可治吐唾血,以意消息之,可耳。
礬石:****寒○療鼻衄《藥性論》。
蒲黃:****平○止鼻衄《藥性論》。
白話文:
無法消化食物導致胸腹煩悶,劇烈嘔吐,使得吃下去的東西連同氣體一起向上衝,因而損傷胃的入口,導致吐血,血色鮮紅,腹部劇烈絞痛,並且大量出汗,脈象呈現緊而數的狀態,這種情況難以治療。《諸病源候論》說:「吐血的人,都是因為身體過度虛弱或飲酒過度、勞累過度所導致的。」肺是五臟的上方覆蓋物,心和肝又主管血液,如果上焦有邪氣,就會損傷五臟。五臟受損就會導致血液下流到胃。胃得到血液,就會覺得脹滿、氣逆。
氣逆,所以會吐血。由此可知,吐出的血,並不是因為火熱逼迫,也不是因為氣血衝擊,而是上焦本身就有損傷,血液已經積存在胃裡很久,胃滿了就溢出到上方,所以才會混雜在唾液中吐出來,而且吐出來很容易,不需要嘔吐,也不需要咳嗽。那麼治療的時候,就不應該從平氣、止逆、化痰、瀉火的方向著手,應該直接推究血液為何會聚集在中焦,然後從中焦以化解、疏導、滲透、疏洩的方法來治療。陽明經氣血充盛,並不是說胃中充滿了氣血。
而是因為胃的接受能力比其他臟腑強,而排洩能力比其他臟腑弱!雖然能容納、難排洩,但也不是原本就有的現象。它之所以能充滿,一定是受到某種力量的牽制;衰弱,也一定受到某種力量的牽引。現在,血液聚集在中焦,甚至隨著唾液吐出來,這是因為牽制和牽引的力量一定受到了阻礙而不靈活。從篇中所列的藥物來看,可以推測到一些原因,不靈活的癥結,大概在此。血液是滋養肌肉的,肌肉屬於土。
土要得到滋潤,一定要有陽氣的溫煦。陽氣不足,水就不能進入土中,所以需要溫煦來幫助納入,例如艾葉、伏龍肝、黃土、水蘇等藥物。如果土質堅硬如礦石,也不能接受滋潤,所以需要滋潤的藥物來幫助納入,例如地黃、飴糖等藥物。血液要運行於經脈,如果稀薄就不能進入經脈,所以需要凝固的藥物來幫助進入,例如戎鹽、白膠等藥物。經脈暢通,才能接受血液,如果阻塞,血液就不能進入,所以需要疏通的藥物來幫助進入,例如牛膝、蠐螬、大小薊等藥物。
其他方面,如果因為血瘀而生熱,就要用清熱的藥物來疏通,例如羚羊角。如果血停滯而化為水,就要用滲濕的藥物來幫助排出,例如桑根白皮。以上種種方法,都是從順應身體的變化著手,讓血液流動而不淤積,這和咳嗽嘔吐帶血的情況是不同的。
吐唾液帶血是由於血液聚集在胃中,而血液之所以聚集在胃中,通常是因為飲食過量、酒醉,以上已經說明了,如果要驗證是否真的血液聚集在胃中,應該從經脈的變化來診斷。《脈要精微論》說:「肺脈搏動堅硬而長,應當病吐血」。《邪氣藏府病形篇》說:「肺脈微弱而急,是肺有寒熱,身體疲倦,咳嗽吐血」。這裡說的堅硬、急,並且確定病變部位在肺,說明這是實證而不是虛證,病在上焦而不是下焦,可以看得出來。
然而,吐唾液帶血的人,難道就絕對沒有虛證嗎?篇中提到的地黃、飴糖、小麥、牛膝等藥物,難道能說一定是因飲食過度、酒醉而用嗎?《邪氣藏府病形篇》說:「心脈微弱而澀,是因為血外溢」。《經脈篇》說:「足少陰經如果發病,會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咳嗽吐血,呼吸急促」。以主血的心來說,出現了澀脈;以沉靜的經脈來說,出現了躁動,這無疑是虛證的表現。
那麼,地黃等藥物都是為此而用的嗎?總而言之,都是因為血液聚集在中焦,這一點是一樣的。驗證的方法是,凡是咳嗽出血,一定會混雜膿液;嘔血,一定會夾雜胃液。而吐唾液帶血的情況是,稠而不散,純而不厚,脹滿但沒有固定形狀,熱而不乾燥,這些都可以作為判斷的依據。只有它和瘀血的狀況比較相似,但是瘀血凝固而這種情況不凝固,這種情況會流動而瘀血不會流動。總歸來說,篇中所提到的藥物也可以治療瘀血,《瘀血篇》所記載的藥物也可以治療吐唾液帶血,可以根據情況靈活運用。
礬石:性味寒涼,可治療鼻子出血。 蒲黃:性味平和,可止鼻子出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