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68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68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五

則其為病,非患於津唾之不足承,必患於津唾中挾有熱。是以兩書中,方法雖多,然每方中,必有是篇一二味者,十居七八。篇中所載,僅十一味,分而言之,入水以清火者,六;入陽以澤陰者,五。觀其命意所在,猶當以火因溼而出黃連,火因溼而用黃檗,火不羈於水中龍膽,水抑遏於火上升麻。火附水以外發,則充其水,而使之畢發大青。

水迫火以上升,則解其火,而使之開散竹葉,而或澤其上酪,或澤其中蜜,或澤其下酥,或解其糾結,而津自行豉,或濡其礦頑,而陰自復地黃。莫不秩然有序,界劃攸分,不特可為一病之規模,并可覘凡病之取裁矣。然其治水中之火,多注意於藏;治陰不承陽,反注意於府。

一若府當補,藏當洩者,不幾與凡病之藏病多虛,府病多實者,適相戾歟?夫藏者,藏精氣而不瀉;府者,轉化物而不藏。惟其藏,故火得與津偕藏,其治非洩也,乃剔去津中火耳。惟其瀉,故津背火而自瀉,其治非補也,乃益津以配火耳。是故,以津而言,則藏實而府虛;以火而言,則府實而藏虛,正與傷寒之少陰證、陽明證,同一例也。

獨其火或搏於津,津或違於火,所以不為他重病,而僅僅口瘡,是當深研其義,得其所以然,則變換在手,萬化生心矣。

羚羊角:、微寒。

白膠:平、溫○療吐血,下血。

戎鹽:****寒○吐血,齒舌血出。

柏葉:微溫○主吐血,衄血。

艾葉:微溫○止吐血。

水蘇:****微溫○主吐血。

生地黃:大寒○吐血,擣飲之。

大小薊:溫○止吐血。

蠐螬:微溫、微寒○療吐血在胷腹不去。

飴餹:微溫○止渴,去血。

伏龍肝:微溫○主吐血。

黃土:平。

《蜀本》

鐺墨:主吐血,研末,以酒或水,溫服之。

《藥對》

馬通:微溫,使○止渴及吐下血。

小麥:微寒,使○止漏血、唾血。

麥句薑:寒,君○天名精也。止血《藥性論》。

《證類》

牛膝。

桑根白皮:主吐血、熱渴。

吐唾血者,吐而唾間有血也。若但云吐血,則牙宣者、口舌裂者、欬嗽者、嘔者,皆有血可吐,不必雜在唾間矣。惟云吐唾血,則牙宣者,當質之〈齒痛門〉。口舌裂者,當質之〈口瘡門〉。欬嗽者,當質之〈欬嗽上氣門〉。嘔者,當質之〈嘔吐門〉,而無所混。然則吐唾血之由柰何?《千金》載廩邱之說,云「吐血有三種,有內衄,有肺疽巢氏作胏疽,有傷胃。

內衄者,出血如鼻衄,但不從鼻孔出,是近從心肺間津液出,還流入胃中,或如豆羹汁,或如切䘌血,凝停胃中,因滿悶,即便吐,或數斗至一石,得之於勞倦飲食過常也。肺疽者,或飲酒之後,毒滿悶,吐之時,血從吐後出,或一合、半升、一升是也。傷胃者,因飲食大飽之後,胃中冷,不能消化。

白話文:

如果體內生病,不是因為津液(唾液等體液)不足以承載,一定是因為津液中夾雜著熱氣。因此,這兩本書(可能指《本草經》和《本草疏》)中的治療方法雖然很多,但每個方劑中,幾乎都有這篇所提到的一兩種藥材,佔了十分之七八。這篇記載的藥材只有十一味,分開來說,能入水而清除火氣的有六味;能入陽而滋潤陰液的有五味。觀察這些藥材的用意所在,可以發現:因為濕氣而產生火氣時,會使用黃連;因為濕氣而產生火氣時,會使用黃柏;當火氣不受約束於水中時,會使用龍膽;當水氣抑制火氣上升時,會使用升麻。如果火氣附著於水液而向外發散,就會充盈水液,使其完全發散,這時會使用大青。

如果水氣迫使火氣上升,就會解除火氣,使其散開,這時會使用竹葉,並搭配滋潤上部的酪、滋潤中部的蜂蜜、滋潤下部的酥,或者解除糾結,使津液自行流動,這時會使用豆豉,或者滋潤乾燥堅硬的部位,使陰液恢復,這時會使用地黃。所有藥材都有秩序,界限分明,不僅可以作為一種疾病的治療模式,還可以觀察到所有疾病的選藥原則。然而,治療水中之火時,多注意於臟;治療陰液不足以承載陽氣時,反而多注意於腑。

好像腑應該補益,而臟應該洩瀉,這豈不是與一般認為臟病多虛、腑病多實的觀點相反嗎?臟的功能是儲藏精氣而不外洩;腑的功能是運化食物而不儲藏。正因為臟的儲藏功能,所以火氣才能與津液一同儲藏,此時的治療並非洩瀉,而是剔除津液中的火氣。正因為腑的排洩功能,所以津液會背離火氣而自行排出,此時的治療並非補益,而是增加津液來調和火氣。因此,從津液的角度來說,臟是實的而腑是虛的;從火氣的角度來說,腑是實的而臟是虛的,這與傷寒論中的少陰證、陽明證的道理是一樣的。

只是因為火氣或與津液搏結,津液或違背火氣,所以不會發展成其他嚴重的疾病,而僅僅是口瘡,這應該深入研究其中的道理,理解其根本原因,這樣就能靈活運用藥物,變化由心而生。

**羚羊角:**性味寒涼,略寒。

白膠:性味平和,溫和。可以治療吐血、下血。

**戎鹽:**性味寒涼。可以治療吐血、牙齦舌頭出血。

柏葉:性味微溫。主要治療吐血、流鼻血。

艾葉:性味微溫。可以止吐血。

**水蘇:**性味微溫。主要治療吐血。

生地黃:性味大寒。可以治療吐血,搗爛後取汁飲用。

大小薊:性味溫和。可以止吐血。

**蠐螬:**性味微溫,略寒。可以治療吐血,且血在胸腹中無法排出。

飴餹:性味微溫。可以止渴,去除血氣。

伏龍肝:性味微溫。主要治療吐血。

黃土:性味平和。

《蜀本》(可能是指《蜀本草》):

鐺墨(鍋底的黑灰):主要治療吐血,研磨成粉末,用酒或水調溫服。

《藥對》(可能指《藥對論》):

馬通:性味微溫,可作輔助藥。可以止渴及吐血、下血。

小麥:性味微寒,可作輔助藥。可以止漏血、唾血。

麥句薑:性味寒涼,是君藥(主要藥)。又名天名精,可以止血(出自《藥性論》)。

《證類》(可能指《證類本草》):

牛膝。

桑根白皮:主要治療吐血、熱渴。

吐唾血是指吐出的血摻雜在唾液中。如果只說吐血,那麼牙齦出血、口舌破裂、咳嗽、嘔吐等情況都可能會有血吐出,不一定混在唾液中。只有說吐唾血,才能區分開來:牙齦出血應該歸類於〈牙痛門〉,口舌破裂應該歸類於〈口瘡門〉,咳嗽應該歸類於〈咳嗽上氣門〉,嘔吐應該歸類於〈嘔吐門〉,這樣才不會混淆。那麼,吐唾血的原因是什麼呢?《千金方》記載了廩邱的說法,認為吐血有三種:內衄、肺疽(巢氏認為是肺癰)、傷胃。

內衄是指出血像流鼻血一樣,但不是從鼻孔流出,而是從心肺之間的津液中流出,然後流入胃中,血的樣子可能像豆羹汁或切碎的韭菜血,凝結在胃中,導致胸悶,然後就會吐出,可能吐出數斗甚至一石,這是因為勞累和飲食不節制導致的。肺疽是指可能在飲酒後,毒素充滿胸腹,吐血時,血是從吐後才出來的,可能吐出半合、半升或一升。傷胃是指因為飲食過飽之後,胃裡發冷,不能消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