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67)
本經序疏要 (67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五
生地黃:大寒○主齒痛《食療》。
茛菪子:****寒○主齒痛,出蟲。
雞舌香:微溫○風毒,諸瘡,齒疳䘌。
車下李根:寒掌氏曰「郁李根也」。○主齒齗腫,齲齒,堅齒。
馬懸蹄:****平○主齲齒。
雄雀糞:溫○療齒齲痛。有蟲,緜裹,塞齒孔《外臺秘要》。
《蜀本》
楓香脂:平○主浮腫,齒痛。
《藥對》
金釵:火燒針,齒痛即止。
烏頭:大熱,使○治齒痛《藥性論》。
白頭翁:溫,使○治齒痛《藥性論》。
酒漬枳根:微寒。
有齒痛,有齗痛,凡脣頰腫,齗爛赤,能齧能嚼者,齗痛也;不得齧且嚼,齗頰脣如常者,齒痛也。故治齒痛,可溫可補;齗痛,宜清宜洩。蓋以齒之體,連於骨而主於腎。齗,則手足陽明所縈絡也。腎病有內因,有外因。外因者,溼熱生蟲,從外而蝕,篇中凡用雄烈殺蟲者是莽草、雞舌香、車下李根、馬懸蹄、雄雀糞、茛菪子。
內因者,寒閉血液,不能榮骨,篇中凡用升降水火者是當歸、芎藭、附子、蜀椒、烏頭、白頭翁。陽明病,有風有火,風則肌肉膹腫,開闔不利,篇中凡用開發行氣者是獨活、細辛、蛇牀子、楓脂香、枳根;火則糜爛氣穢,致成膿血,則篇中所列寥寥。蓋於血證、癰疽、惡瘡、䘌者,均可彷彿其治,故不多載,而說者謂「上齒屬少陰,下齒屬陽明」,非也。
少陰之衇,僅循喉嚨,挾舌本,不能至齒,惟手陽明之衇,入下齒,足陽明之衇,入上齒,亦無當齒痛大義。然惟如是,益可見痛關陽明,在經衇肌肉,而無涉於骨,若《靈樞》〈雜病篇〉所謂「齒痛,不惡清飲,取足陽明。惡清飲,取手陽明則劇」,所當思矣。夫陽明,為燥金之經,其發齒痛,非津液壅滯,即津液焦枯。
焦枯者,欲飲未必欲清,壅滯則欲清飲矣。所以然者,焦枯是虛,壅滯是實。實者,猶火之附薪;虛者,猶物之失養。即是觀之,則凡篇中之物,燥烈者,止可治實;滋澤者,方堪治虛,而病涉少陰,則非特不欲清,并不欲飲,皆可見矣。
黃連:寒、微寒○療口瘡。
檗木:****寒○主口瘡。
龍膽:寒、大寒。
升麻:平、微寒○喉痛,口瘡。
大青:大寒○療時氣頭痛,大熱,口瘡。
苦竹葉:大寒○療口瘡。
石蜜:平、微溫○主口瘡。
酪:寒。
酥:寒○利大腸,主口瘡。
豉:寒。
《藥對》
乾地黃:平。
題作口瘡,於《千金》〈七竅門〉,實該口、舌、脣三者,若《外臺秘要》之緊脣、瀋脣、瘡爛、口瘡、口吻瘡、舌本縮、舌上瘡,皆應隸此。乃檢其所主之方,所用之藥,較是何啻倍蓰,而以此寥寥數味者,昭列於篇,毋乃不徧不該歟?而不知彼倍蓰之方之藥,有不能不於此取裁者,蓋心主舌,脾主口。心者,外陽內陰;脾者,體靜用動,故口之與舌,其開闔轉掉,咸在津唾之常承。
白話文:
**生地黃:**大寒。主要治療牙痛。
**茛菪子:**寒性。主要治療牙痛,並可驅除牙蟲。
**雞舌香:**性微溫。可治風毒引起的疾病、各種瘡瘍和牙齦潰爛。
**車下李根:**性寒。掌氏說「就是郁李的根」。主要治療牙齦腫痛、蛀牙,並能堅固牙齒。
**馬懸蹄:**性平。主要治療蛀牙。
**雄雀糞:**性溫。可治療蛀牙引起的疼痛。若有牙蟲,用棉花包裹塞入牙洞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。
**楓香脂:**性平。主要治療浮腫和牙痛。
**金釵:**用火燒針,可立即止住牙痛。
**烏頭:**性大熱,需配合使用。可治療牙痛。《藥性論》記載。
**白頭翁:**性溫,需配合使用。可治療牙痛。《藥性論》記載。
**酒漬枳根:**性微寒。
有牙痛,有牙齦痛。凡是嘴唇、臉頰腫脹,牙齦紅腫潰爛,能咬能嚼的是牙齦痛;不能咬嚼,嘴唇、臉頰如常的是牙痛。所以治療牙痛,可以用溫補的方法;治療牙齦痛,則適合用清熱瀉火的方法。這是因為牙齒的本質,連接骨骼,歸於腎臟所主。牙齦,則由手足陽明經絡所環繞。腎臟的疾病,有內因和外因。外因是指濕熱產生牙蟲,從外部侵蝕牙齒,此處記載用來殺蟲的藥物有:莽草、雞舌香、車下李根、馬懸蹄、雄雀糞、茛菪子。
內因是指寒邪阻礙血液循環,不能滋養骨骼,此處記載用來調節水火的藥物有:當歸、芎窮、附子、蜀椒、烏頭、白頭翁。陽明經的疾病,有風邪和火邪。風邪會導致肌肉浮腫,張合不利,此處記載用來開散行氣的藥物有:獨活、細辛、蛇床子、楓香脂、枳根;火邪會導致糜爛潰爛,形成膿血,這方面記載的藥物很少。因為對於血症、癰疽、惡瘡、潰爛等疾病,都可以按照相似的原理治療,所以此處沒有多做記載。有人說「上牙屬於少陰經,下牙屬於陽明經」,這是不對的。
少陰經的脈絡,只循喉嚨,夾住舌根,並不能到達牙齒。只有手陽明經的脈絡,進入下牙;足陽明經的脈絡,進入上牙,這也與牙痛的根本道理不太相符。正因如此,更加說明牙痛與陽明經相關,是經絡肌肉的問題,而不是骨骼的問題。《靈樞》〈雜病篇〉中說「牙痛,不厭惡喝清冷飲料,是足陽明經的問題;厭惡喝清冷飲料,是手陽明經的問題,且病情會加重」,這應當仔細思考。陽明經,是燥金之經,它引發牙痛,不是津液壅滯,就是津液枯竭。
津液枯竭的人,想喝水但不一定想喝清冷的,津液壅滯的人則想喝清冷的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津液枯竭是虛證,津液壅滯是實證。實證就像火附著在柴火上燃燒;虛證就像物體失去營養的滋養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此處所記載的藥物中,性燥熱的只能治療實證;性滋潤的才能治療虛證。如果疾病涉及到少陰經,就不僅僅是不想喝清冷的飲料,甚至連水都不想喝,這都是可以觀察到的。
**黃連:**性寒,有的微寒。可治療口瘡。
**檗木:**性寒。主要治療口瘡。
**龍膽:**性寒,有的性大寒。
**升麻:**性平,有的微寒。可治療喉嚨痛和口瘡。
**大青:**性大寒。可治療時氣引起的頭痛、高熱和口瘡。
**苦竹葉:**性大寒。可治療口瘡。
**石蜜:**性平,有的微溫。主要治療口瘡。
**酪:**性寒。
**酥:**性寒。能滑利大腸,主要治療口瘡。
**豉:**性寒。
**乾地黃:**性平。
這裡說的是口瘡,在《千金方》〈七竅門〉中,實際包含了口、舌、唇三種情況。如《外臺秘要》中提到的緊唇、沉唇、潰爛、口瘡、口吻瘡、舌根萎縮、舌上瘡等,都應該歸於此類。然而檢查這些病症所用的方子和藥物,比這裡所記載的多出數倍,而此處只列出寥寥數味,難道不是不全面嗎?其實這裡記載的數味藥物,是必須從那些複雜的方劑藥物中提取出來的精華,因為心主舌,脾主口。心屬於外陽內陰,脾屬於體靜用動,因此口和舌的開合轉動,都在津液唾液的滋養之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