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65)
本經序疏要 (65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四
更竅之以《千金》五噎丸、乾薑湯之溫,竹皮湯、羚羊角湯之寒,猶不可識其流耶?特走竄攻下,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終不及用,此則常極加意耳。
有膈證者,每緣噎所致,《靈樞》僅列其名,《素問》推言其由,《外臺》雖列其治,卻甚不可明,本篇及《千金》并不載其目。膈者,病之末傳,大證也,死證也,可不條理其緒,俾人識其端,或者十中可全二三乎?夫膈,淺言之,則《靈樞》一語盡其概,曰「氣為上膈」是也。分言之,則有上傳、下傳焉。
《素問》〈陰陽別論〉曰「一陽發病,少氣,善欬,善洩,其傳為心掣,其傳為膈」,此上傳也。一陽為膽與三焦,宜直達而不宜抑遏。抑遏,則氣機窒塞而難通。難通,則運用於中者,寡;上下間出者,多,於是心不舒為掣,食難入為膈,此即由噎致者也。曰「三陽結,謂之膈」,此下傳也。
三陽為小腸、膀胱,有經過而無滯畱,畱則逆,逆則滿於中而反上出,此由反胃致者也。自金元已降,噎膈、反胃,雖皆混稱,然亦頗有見到語,曰「噎在上脘,膈在中脘,反胃在下脘是也」。但未檢《病源》,所謂「胷中氣結,煩悶,津液不通,飲食不下,羸瘦,不為氣力,為憂膈。心下苦實滿,噫輒酢心,食不消,心下積,結牢在胃中,大小便不利,為恚膈。
胷脅逆滿,噎塞,胷膈不通,噫聞食臭,為氣膈。心腹脹滿,欬逆,腹上苦冷,雷鳴,繞臍痛,食不消,不能食肥,為寒膈。藏有熱氣,五心中熱,口爛生瘡,骨煩,四支重,唇口乾燥,身體頭面手足或熱,腰背疼痛,胷痹引背,食不消,不能多食,羸瘦短氣及癖,為熱膈」,且寒熱外因,必連脹滿;憂恚內因,亦須便秘,其膈乃成。可見結在上,而下仍通;結在下,而上不闔,皆不能為隔。
惟上下交鎖,鬱滯連衡,始得就耳。故噎、不便秘,僅可謂噎;反胃、自嘔,不過反胃。倘反胃不嘔,又不能食,噎且便秘,胷腹不通,斯則膈矣。「趺陽衇浮而濇,浮則為虛,濇則傷脾,脾傷則不磨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宿穀不化,名曰胃反」,虛且傷脾,是中焦病,不得云下脘也。
然「胃反,吐而渴欲飲水者,茯苓澤藛湯主之」,其方較五苓散,多生薑、甘草而少豬苓,不可見病確在中,實由在下水道不宣歟?不與三陽結為膈,相連屬歟?是反胃與嘔,同形異治;反胃與噎膈,異病同情也。然則《外臺》治膈八方,蜀椒、遠志、乾薑、桂心、細辛,無方不用,何義?夫膈旣方成,胷腹閉塞,自非溫開,不能通達。通達之後,自有條理可尋,乃更換證檢方,剷除病本。
試思八方,何無一方作湯服者。丸如彈子,僅服一丸,如梧子者,服四五丸,至多以十丸為率,亦可見其意之所在矣。
白話文:
如果還不明白,用《千金方》的五噎丸、乾薑湯來溫熱,用竹皮湯、羚羊角湯來寒涼,這樣都還不能理解病症的變化嗎? 只是用猛烈的藥物來攻下,連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》都不採用這種方法,這才是最應該特別留意的地方。
有膈證的人,常常是因為噎食引起的。《靈樞經》只是列出這個病名,《素問經》推究了病因,《外臺》雖然列出治療方法,卻很不明確,這篇文章和《千金方》都沒有記載這個病症。膈,是疾病末期的傳變,是嚴重的病症,也是會致命的病症,難道不應該整理出它的頭緒,讓大家認識它的開端嗎?或許這樣可以讓十分之二三的人痊癒。說到「膈」,簡單來說,《靈樞經》的一句話就概括了,那就是「氣往上逆,阻塞於膈膜」。如果分開來說,又有上傳、下傳兩種情況。
《素問經》〈陰陽別論〉說「陽氣發病,會氣短、容易咳嗽、容易腹瀉,這樣傳變下去會導致心悸,再傳變就會變成膈。」,這是指上傳。一陽指的是膽和三焦,應該讓它們通暢,不應該被抑制。如果被抑制,氣機就會阻塞難以流通。難以流通,運行於中焦的氣就少了,上下的氣反而多了,於是心氣不舒暢就產生心悸,食物難以下嚥就產生膈,這就是由噎食引起的。又說「三陽之氣結滯,稱為膈」,這是指下傳。
三陽指的是小腸和膀胱,它們應該讓食物經過而不是停留,如果停留就會導致氣逆,氣逆就會使中焦脹滿,並向上湧出,這是由反胃引起的。從金元時期以來,雖然把噎膈和反胃混稱,但也有人提到它們的區別,說「噎在胃的上脘,膈在胃的中脘,反胃在胃的下脘」。但是,如果查閱《病源論》,會發現所謂的「胸中氣結,煩悶,津液不通,飲食難下,身體消瘦,沒有力氣,是憂愁引起的膈。心下堵塞脹滿,打嗝時會反酸,食物不消化,心下有積滯,結塊在胃中,大小便不暢,是憤怒引起的膈。
胸脅部逆氣脹滿,噎塞,胸膈不通暢,打嗝時聞到食物腐敗的臭味,是氣機不暢引起的膈。心腹脹滿,咳嗽氣逆,腹部以上感覺寒冷,腸鳴,肚臍周圍疼痛,食物不消化,不能吃肥膩的食物,是寒氣引起的膈。體內有熱氣,五心煩熱,口舌糜爛生瘡,骨骼煩躁,四肢沉重,嘴唇乾燥,身體、頭面、手足有時發熱,腰背疼痛,胸痹牽引到背部,食物不消化,不能多吃,身體消瘦,氣短,以及腹內有痞塊,是熱引起的膈」,而且寒熱外因必定會伴隨脹滿,憂愁憤怒內因也一定會導致便秘,這樣才會形成膈。可見,結在上部,而下部仍然暢通;結在下部,而上部不閉合,都不能形成膈。
只有當上下交鎖,氣機鬱滯連成一體,才能形成膈。所以,只有噎,沒有便秘,只能說是噎;只有反胃,沒有嘔吐,只能說是反胃。如果反胃不嘔吐,又不能進食,噎食且便秘,胸腹不通暢,這才是膈。書中說「趺陽脈浮而澀,浮脈代表虛弱,澀脈代表傷脾,脾傷了就不能消化食物,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,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,隔夜的食物都不能消化,這叫做胃反」,虛弱而且傷了脾,這是中焦的病,不能說是下脘的病。
然而「胃反,吐且口渴想喝水的,用茯苓澤瀉湯治療」,這個方子比五苓散多了生薑、甘草,而少了豬苓,難道不是因為病確實在中焦,實際上是因為下水道不通暢嗎?難道不是和三陽結滯形成膈有關嗎?可見反胃和嘔吐,症狀相似,治療方法不同;反胃和噎膈,病症不同,情況卻相似。那麼,《外臺》治療膈證的八個方子,都用了蜀椒、遠志、乾薑、桂心、細辛,是什麼道理呢?膈證既然已經形成,胸腹閉塞,如果不是用溫熱的藥物來開通,就不能達到通暢的效果。通暢之後,自然有調理的方法可以遵循,然後再根據情況更換藥方,剷除病根。
試想一下這八個方子,為什麼沒有一個是用湯藥的方式服用呢?藥丸像彈子一樣大,只吃一丸,像梧桐子一樣的藥丸,吃四五丸,最多也只用到十丸左右,由此也可以看出它的用意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