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64)
本經序疏要 (64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四
據此,則喉痹重在閉,嗌腫重在痛矣。然〈厥論〉曰「手陽明、少陽厥逆,喉痹,嗌腫」,〈欬論〉曰「心欬,則喉中介介如梗,甚則咽腫喉痹」,則腫之甚者,亦痹;痹之甚者,亦腫。腫而至痹,痹而至腫,皆絕證也。故推原治法,定恃痛與閉孰甚,所以篇中,標痛者二,其散發,皆於陽分。
標不通者四,其斡旋,皆在陰中。而均係開解,其餘則盡下氣之物矣。是治咽喉大旨,不外降、散兩端,更別以寒熱之殊宜,較以輕重之得所,猶有遁而之不可為哉?
羚羊角:寒、微寒○除食噎不通。
通草:平。
青竹茹:微寒。
頭垢:微寒○治噎,酸漿水煎膏用之《藥性論》。
蘆根:寒○能解大熱,開胃,治噎《藥性論》。
牛齝:平○按《拾遺》云「牛口中齝,草絞取汁服,止噦」,不云治噎。《日華》云「牛涎,止反胃,嘔吐,治噎。要取則以水洗口後,鹽塗之,涎自出。」
舂杵頭細糠:平○主卒噎。
《藥對》
鸕鶿頭:微寒。主噎不通○頭,主噎及鯁,燒末服。
《說文》曰「噎,飯窒也」,《詩正義》曰「噎者,咽喉蔽塞之名」,此言噎之狀。《病源》曰「噎由憂恚所致,憂恚則氣結,氣結則不宣流,使噎。噎者,噎塞不通也」,又曰「陰陽不和,則三焦隔絕。三焦隔絕,則津液不利,故令氣塞不調理也」,此言噎之由。蓋憂為肺志,腎家之水,賴肺以輸;脾家之精,賴肺以布。
因憂氣結,不能循職,則津液結濇,氣道不澤,食入遂窒塞焉。篇中之治,或因其津液內窒,而通之於外竹茹、蘆根,或因其氣機外窒,而通之於內羚羊角,外革抅曲而內之木直遂,或因其不降,而通之於下通草,或因其不升,而通之於巔頭垢,或直達其阻塞杵糠,或曲肖其食物牛涎、顱鶿頭。不泥執其由來,但歆動其生氣,古人治病往往如此。
擴而充之,則𦮷母之解鬱,萱艸之忘憂,均可為三隅之反也。若因其氣與食窒,而用香燥開通,苦寒剋降,則不勝其夯,而病遂由此增劇矣。雖然《千金方》述《古今錄驗》云「五噎,氣噎、憂噎、勞噎、食噎、思噎也」。氣噎者,心悸,上下不通,噎噦不徹,胷脅苦痛。憂噎者,天陰苦厥逆,心下悸動,手足逆冷。
勞噎者,苦氣膈,脅下支滿,胷中填塞,令手足逆冷,不能自溫。食噎者,食無多少,惟胷中苦塞,常痛不得喘息。思噎者,心悸動,喜忘,目視䀮䀮。凡若是者,猶可但以篇中諸藥治之歟?夫特據其始,自理歸一致;暨推其變,則分遂殊異。津液結而不流,能使陽氣痹而不宣,亦能使陰氣凝而不釋。
陽痹不宣,則蒸而生熱;陰凝不用,則滯而為寒。寒熱相搏,則激而成實;寒熱相凌,則削而成虛,故仲景曰「寸口衇浮大,醫反下為大逆,浮則無血,大則為寒,寒氣相搏,則為腸鳴。醫乃不知,令飲冷水,汗遂大出,水得寒氣,冷必相搏,其人即噎」,曰「跗陽衇浮,浮則為虛,浮虛相搏,故令氣噎」,言胃氣虛竭也。曰「小青龍湯證,若噎者,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主之」,斯足以窺其際矣。
白話文:
這樣看來,喉痹的重點在於阻塞不通,而嗌腫的重點在於疼痛。然而《靈樞·厥論》說:「手陽明經、手少陽經氣逆,會導致喉痹、嗌腫」,《靈樞·咳論》說:「心咳會使喉嚨感覺有異物卡住,嚴重時會咽喉腫痛或喉痹」。可見腫得很厲害也會導致痹,痹得很厲害也會導致腫。腫到痹,或者痹到腫,都是很嚴重的症狀。因此,探究治療方法時,要確定疼痛與阻塞哪一種較嚴重。所以,篇中標示「痛」的有兩個,它們的治療方向都是針對陽分的;標示「不通」的有四個,它們的治療方向都是在陰分中斡旋。這些藥物都以疏通為目標,其他的則都是降氣的藥物。可見治療咽喉的主要原則不外乎降和散這兩方面,再根據寒熱的不同情況來選用合適的藥物,並斟酌輕重,這樣才能把病治好。
**羚羊角:**藥性寒涼,稍偏寒。能消除食物噎住不通的情況。
**通草:**藥性平和。
**青竹茹:**藥性微寒。
**頭垢:**藥性微寒。可以治療噎住,用酸漿水煎成膏來使用。《藥性論》有記載。
**蘆根:**藥性寒涼。能夠解大熱、開胃、治療噎住。《藥性論》有記載。
**牛齝:**藥性平和。《拾遺》記載「牛口中咀嚼的草,擠汁服用,可以止噦」,但沒有提到治療噎住。《日華》記載「牛涎液,可以止反胃、嘔吐、治療噎住。要取的話,用清水洗淨牛口後,塗上鹽,牛涎液就會流出來。」
**舂杵頭細糠:**藥性平和。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噎住。
《藥對》記載:
**鸕鶿頭:**藥性微寒。主要治療噎住不通。鸕鶿頭可以治療噎住和魚骨卡住,燒成末服用。
《說文解字》說「噎,就是飯食堵塞」,《詩經正義》說「噎,是指咽喉被堵塞的狀態」,這是在描述噎的樣子。《病源》說「噎是由於憂愁惱怒引起的,憂愁惱怒就會導致氣結,氣結就會不順暢,因而產生噎。噎,就是噎塞不通」,又說「陰陽不和,會導致三焦功能阻隔。三焦功能阻隔,津液就不能順利輸布,所以導致氣塞不暢」。這是在說明噎的原因。憂愁是肺的情志,腎中的水液需要肺的輸布,脾中的精微也需要肺的宣發。
因為憂愁導致氣機鬱結,不能正常發揮作用,津液就凝滯不暢,氣道也變得乾澀,食物進入就會被堵塞。篇中所用的治療方法,有的是因為津液內阻,而用竹茹、蘆根向外疏通;有的是因為氣機外阻,而用羚羊角向內疏通。還有的是運用外形彎曲但內里疏通的竹茹、蘆根,或者運用向上運行的頭垢,或者直接疏通阻塞的杵糠,或者運用形態類似食物的牛涎、鸕鶿頭。這些治療方法不拘泥於病因,而是著眼於調動人體自身的生機。古人治病常常如此。
進一步推廣的話,像萱草可以忘憂,合歡可以解鬱,都可以作為治療噎證的輔助手段。如果因為氣和食物堵塞,而用辛香燥熱的藥物來開通,用苦寒的藥物來攻下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雖然《千金方》引用《古今錄驗》說:「噎有五種,氣噎、憂噎、勞噎、食噎、思噎」。氣噎,會出現心悸,上下不通,呃逆不止,胸脅疼痛。憂噎,在陰天會感覺肢體厥冷,心下悸動,手腳冰涼。勞噎,會感到氣塞於膈,脅下脹滿,胸中阻塞,手腳冰涼,無法自己溫暖。食噎,不論吃多少,都會感到胸中阻塞,常常疼痛難以喘息。思噎,會出現心悸動,健忘,目光呆滯。對於這些不同的噎證,難道都只用篇中提到的這些藥物來治療嗎?治療方法要根據病因來歸納總結,找到統一的治療方向。但隨著病情的變化,治療方法也會出現差異。津液凝結不流動,會導致陽氣痺阻不通,也會導致陰氣凝滯不散。
陽氣痺阻不宣,就會鬱而化熱;陰氣凝滯不用,就會阻滯而產生寒氣。寒熱交戰,會激發實證;寒熱互相侵凌,則會導致虛證。所以張仲景說:「寸口脈浮大,醫生反而用攻下的方法,這是大逆之舉。脈浮表示沒有血,脈大表示有寒氣,寒氣相搏,會導致腸鳴。醫生不明白,讓病人喝冷水,結果大汗淋漓,水得寒氣,寒氣相搏,病人就會出現噎塞」。又說「跗陽脈浮,浮表示虛,浮虛相搏,會導致氣噎」,說明胃氣虛竭了。又說「小青龍湯證,如果出現噎住,要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來治療」,這些足以讓我們了解噎證的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