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63)
本經序疏要 (63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四
於此可悟《靈樞》〈癲狂篇〉有骨癲、筋癲、衇癲而無肉癲、皮癲,如有肉癲、皮癲,則外發之物,在所必用矣。〈通評虛實論〉曰「癲疾,衇搏大滑,久自已,陽中有陰也。衇小堅急,死不治,陰之拒陽也。虛則可治,陰可合陽,陽可合陰也。實則死,陰陽不可相入也篇中,生而病癲,厥成為癲,癲字《內經》皆作巔,故王注咸謂為「首疾」。今從《甲乙經》、《千金方》引用,以皇甫士安、孫真人,皆在太僕前也」。
升麻:平、微寒○風腫諸毒,喉痛,口瘡。
射干:平、微溫○喉痹,咽痛,不得消息。
杏仁:****溫○雷鳴,喉痹,下氣。
蒺藜子:溫、微寒○主喉痹。
棘針:寒掌氏曰「《本經》白棘,一名棘針,不主喉痹痛。棘刺花,條末云『又有棗針,療喉痹不通』,此『棘針』字,當作『棗針』」。
絡石:溫、微寒○喉舌腫不通,水漿不下。
百合:****平○除喉痹。
䈽竹葉:大寒○除喉痹。
莽草:****溫○療喉痹不通。
苦竹葉:大寒。
《唐本》
細辛:溫○開胷中,除喉痹。
《藥對》
豉:寒。治喉開不通,使○主喉痹,卒不語,煎一升服,覆取汗。
當歸:溫。切,醋熬,傅腫上,亦主喉閉不通,君。
曹青岩曰「喉嚨,主天氣。咽嗌,主地氣。蓋咽主納穀,喉主出氣。天氣者,肺氣。地氣者,胃氣也。天氣為邪所阻,則心主三焦之施化不行,故濁結於上而為痹」,《病源》曰「喉痹,喉裏腫塞痹痛,水漿不得入,令人壯熱,惡寒,七八日,不治則死」。邪客於喉,則人陰陽之氣,不能出於肺,循喉而上下是也。
地氣為邪所阻,則脾胃之轉輸不利,故濁蒸於上而為腫,《靈樞》〈癰疽論〉「猛疽發於嗌中,不治。化為膿,塞嗌中,半日死。膿得瀉者,飲以豕膏,三日已」是也。然痹則無膿,有朝發夕死者;腫則有膿,有數日不死者。蓋喉為氣道,氣道阻,則津液畱而不化,結為痰涎,阻塞竅隧。
嗌為食道,食道阻,則胃氣餒而化熱,蒸為膿血,阻遏氣機,故瀉膿易,而撤痰難也。痹、腫,皆邪氣所為,有上受而結者,下傳而結者,故凡內腫及外,外腫涉內,內腫外不腫,外腫內不腫,或曰喉閉,或曰喉風,是皆痹之類。更有上熱下寒,腫白而赤,汗出,喘逆,為陽之內竭;喘,渴,吐血,閉不能飲,煩擾,壯熱,為陰之內竭,是皆不治。又如嗌上下左右,或奇或偶。
結腫為膿,曰癰;不為膿,曰蛾;為腐,曰疳,是皆嗌腫之類。實,則熱痛俱盛而神清;虛,則熱痛俱微而神倦;竭,則如痹而死矣。更婦人女子,有所結於內,亦發於喉,或腫或腐,遇勞怒即發,不甚為楚,男子間亦有之。室孀發者,特甚,是即少陰咽痛也。少陰主唾,熱則唾不上供,利少陰之氣,即致少陰之唾,非勞極之唾,為熱涸而音喑喉蝕比也。
白話文:
這裡可以理解《靈樞》的〈癲狂篇〉提到骨癲、筋癲、脈癲,卻沒有肉癲、皮癲。如果有肉癲、皮癲這種說法,那外在表現的病症,就一定會用到藥物治療了。《通評虛實論》說:「癲疾,脈搏強大而滑順,久了會自己好,這是陽中有陰的表現。脈搏細小而堅急,是死症無法醫治,這是陰氣抗拒陽氣。虛證可以治療,因為陰可以和陽結合,陽也可以和陰結合。實證會死,因為陰陽無法互相結合。」篇中提到,一生下來就有的癲病,或後來發展成癲病的,「癲」這個字在《內經》中都寫作「巔」,所以王冰的註解都認為是「頭部的疾病」。現在採用《甲乙經》、《千金方》的說法,因為皇甫士安、孫思邈他們都在太醫署前面就已經是名醫了。
升麻:性平,稍微寒涼。可以治療風腫、各種毒素、喉嚨痛、口腔潰瘍。
射干:性平,稍微溫熱。可以治療喉嚨痹塞、咽喉痛、呼吸困難。
杏仁:性溫。可以治療喉嚨像雷鳴般的響聲、喉嚨痹塞、使氣下降。
蒺藜子:性溫,稍微寒涼。主要治療喉嚨痹塞。
棘針:掌氏說:「《本經》說的白棘,又名棘針,不是治療喉痹痛的。棘刺花,條文末尾說『又有棗針,治療喉痹不通』,這裡的『棘針』,應該寫作『棗針』。」
絡石:性溫,稍微寒涼。可以治療喉嚨、舌頭腫脹不通,水和食物都無法吞嚥。
百合:性平。可以治療喉嚨痹塞。
䈽竹葉:性大寒。可以治療喉嚨痹塞。
莽草:性溫。可以治療喉嚨痹塞不通。
苦竹葉:性大寒。
《唐本》記載:
細辛:性溫。可以打開胸腔,消除喉嚨痹塞。
《藥對》記載:
豆豉:性寒。可以治療喉嚨開合不通。主要治療喉痹,突然不能說話,用一升煎藥服用,蓋被子取汗。
當歸:性溫。切開後用醋熬煮,塗在腫脹的地方,也可以治療喉嚨閉塞不通,是藥引子。
曹青岩說:「喉嚨,主管天氣。咽喉,主管地氣。咽喉主要負責納入食物,喉嚨主要負責呼出氣體。天氣指的是肺氣。地氣指的是胃氣。如果天氣被邪氣阻礙,那麼心主三焦的氣化功能就無法正常運行,因此濁氣會積聚在上面形成痹塞。」《病源》說:「喉痹,是喉嚨內部腫脹阻塞疼痛,水和食物都無法吞嚥,會讓人高燒、怕冷,七八天不治療就會死亡。」邪氣侵入喉嚨,那麼人體的陰陽之氣,就無法通過肺,沿著喉嚨上下運行。
如果地氣被邪氣阻礙,那麼脾胃的運送功能就會不順暢,因此濁氣會蒸發到上面形成腫脹。《靈樞》的〈癰疽論〉說:「猛疽發生在咽喉中,是無法治療的。如果化膿,阻塞咽喉,半天就會死亡。如果膿能排出來,就用豬油來飲用,三天就會好。」但是痹塞沒有膿液,有早上發病晚上就死的;而腫脹有膿液,有幾天不會死的。喉嚨是氣體的通道,氣體通道被阻礙,那麼津液就會停滯無法化開,結成痰液,阻塞孔竅。
咽喉是食物的通道,食物通道被阻礙,那麼胃氣就會衰弱而產生熱,蒸發為膿血,阻礙氣機,所以排出膿液容易,而清除痰液困難。痹塞和腫脹都是邪氣引起的,有從上受到邪氣結聚的,有從下傳播結聚的,所以有內部腫脹和外部腫脹,外部腫脹也可能影響內部,內部腫脹外部不腫,外部腫脹內部不腫,有的人說喉閉,有的人說喉風,這些都屬於痹塞的範疇。更有上熱下寒,腫脹發白或發紅,出汗、喘逆,這是陽氣內竭的表現;喘、口渴、吐血、閉塞不能飲水、煩躁不安、高燒,這是陰氣內竭的表現,這些都是無法醫治的。還有,咽喉上下左右,有單獨腫脹,也有成對腫脹。
結成腫塊化膿,叫做癰;不化膿,叫做蛾;化腐爛,叫做疳,這些都屬於咽喉腫脹的範疇。實證,就會發熱疼痛都很嚴重,但神智清醒;虛證,就會發熱疼痛都很輕微,並且精神疲倦;竭證,就會像痹塞一樣而死。還有婦女,體內有結塊,也會發病在喉嚨,有腫脹也有腐爛,遇到勞累、生氣就會發作,但不會非常痛苦,男子偶爾也有。寡婦發病的,情況尤其嚴重,這是少陰咽痛。少陰主管唾液,發熱就無法產生唾液,疏通少陰的氣,就會產生少陰的唾液,而不是勞累過度的唾液,因為熱太盛而聲音沙啞,喉嚨腐蝕的比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