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60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60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四

茛菪子:****寒○療癲狂,風癇,顛倒拘攣。

雷丸:、微寒○主癲癇,狂走。

鈎籐:微寒○主小兒寒熱,十二驚癇。

白殭蠶:****平○小兒驚癇,夜啼。

蛇牀子:****平○癲癇,惡瘡,溫中,下氣。

蛇蛻:****平○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,瘛瘲,癲疾,寒熱。

蜣蜋:****寒○主小兒驚癇,瘛瘲,腹脹,寒熱,大人癲疾狂易。

白馬目:****平○主驚癇,腹滿,瘧疾。

鉛丹:****微寒○驚癇,癲疾,除熱,下氣。

蚱蟬:****寒○小兒驚癇夜啼,癲病,寒熱。

白狗血:溫○主癲疾發作。

豚卵:****溫○主驚癇,癲疾。

豬牛犬等齒:平。

熊膽:寒。

《蜀本》

盧會:寒○主熱風煩悶,胷膈間熱氣,小兒癲癇驚。

玳瑁:寒○止驚癇《日華》。

《藥對》

白馬懸蹄:平,臣○主驚邪瘛瘲。

淡竹瀝:大寒,臣。

蛇銜:微寒。主寒熱,臣○主驚癇,寒熱,邪氣,除熱。

秦白皮:微寒、大寒○小兒癇,身熱。

頭髮:溫○小兒驚癇。

雞子:平。主發熱○主熱火瘡,驚癇。

狗糞中骨:平,臣○主寒熱,小兒驚癇。

露蜂房:平,使○驚癇,瘛瘲,寒熱,邪氣,癲疾。

白鮮皮:寒,臣○小兒驚癇。

雀甕:平,使○主小兒驚癇,寒熱結氣。

甘遂:寒,使。

升麻:微寒,君○小兒風驚癲《藥性論》。

大黃:大寒,使。

《證類》

銀屑○與銀薄同主定志,去驚癲,小兒癲疾狂走。

巢氏曰「癇者,小兒病也。十歲已上為癲,十歲已下為癇」,予以為不盡然。〈奇病論〉曰「人有生而病癲者,得之在母腹,時母有所大驚,氣上而不下,精氣并居,故令子發為癲疾也」,小兒有癲,則大人不可有癇乎?案備列癲病形象,莫詳於《甲乙經》。其目,但標癲者,不兼瘛瘲;癲、狂竝舉,則每兼之。

而癇則口眼相引,目睛上搖,手足掣縱之謂。是癲不必掣縱,癇必掣縱;癲而狂亦掣縱,癇而癲或不掣縱。非癲癇之確別歟?奈世人見此二證,而均不識也。凡卒仆無知,痰涎湧出者,無論掣縱與否,皆謂之癇,而以神識不慧,語言錯亂者為癲。

不知《甲乙經》所載,除因外邪寒熱,此外如僵仆、嘔沫、目妄見、口喎喎、悸、耳鳴、頰腫、吐舌、吐血、羊鳴、戾頸、短氣、胷背痛、痿厥、洞洩、煩滿、悲泣、轉筋、目䀮䀮、鼽衄,皆癲之兼證。《病源》所載癇證,如搖頭弄舌,睡中驚掣,數齧齒,屈指如數,背脊強直,頸項反折等,與癲絕不相同。

癇之與癲,豈果難分耶?雖然玩篇中所摘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主治,則混稱固不可,過析亦不可,要須深明其故也。觀治癇者,每比於驚,可知其氣之亂,而伏行經隧矣。治癲者,每比於狂,可知其氣之并,而鬱勃難達矣。而《難經》〈二十難〉曰「重陽者,狂。重陰者,癲」,是當析者也。

白話文:

**苦苣子:**性寒。可以治療癲狂、風癇(類似癲癇的疾病)、肢體抽搐彎曲。

**雷丸:**性寒、微寒。主要治療癲癇和狂躁亂跑的病症。

**鈎藤:**性微寒。主要治療小孩的發冷發熱,以及十二種驚癇。

**白殭蠶:**性平。主要治療小孩的驚癇和夜間啼哭。

**蛇床子:**性平。可以治療癲癇、惡瘡,並有溫和中焦、降氣的作用。

**蛇蛻:**性平。主要治療小孩的各種驚癇、抽搐、癲疾以及發冷發熱。

**蜣螂:**性寒。主要治療小孩的驚癇、抽搐、腹脹、發冷發熱,以及大人的癲疾和狂躁易怒。

**白馬目:**性平。主要治療驚癇、腹脹和瘧疾。

**鉛丹:**性微寒。可以治療驚癇、癲疾,並有清除熱邪、降氣的作用。

**蚱蟬:**性寒。主要治療小孩的驚癇夜啼、癲病以及發冷發熱。

**白狗血:**性溫。主要治療癲疾發作。

**豬睪丸:**性溫。主要治療驚癇和癲疾。

**豬、牛、狗等動物的牙齒:**性平。

**熊膽:**性寒。

《蜀本草》

**蘆薈:**性寒。主要治療熱邪引起的煩悶、胸膈間的熱氣,以及小孩的癲癇驚厥。

**玳瑁:**性寒。可以止住驚癇。(出自《日華子本草》)

《藥對》

**白馬懸蹄:**性平,屬輔助藥。主要治療驚邪、抽搐。

**淡竹瀝:**性大寒,屬輔助藥。

**蛇銜:**性微寒。可以治療發冷發熱,屬輔助藥。主要治療驚癇、發冷發熱、邪氣,並有清除熱邪的作用。

**秦白皮:**性微寒、大寒。主要治療小孩的癇症和身體發熱。

**頭髮:**性溫。可以治療小孩的驚癇。

**雞蛋:**性平。主要治療發熱,也治療熱毒引起的瘡瘍和驚癇。

**狗糞中的骨頭:**性平,屬輔助藥。主要治療發冷發熱和小兒驚癇。

**露蜂房:**性平,屬使藥。可以治療驚癇、抽搐、發冷發熱、邪氣和癲疾。

**白鮮皮:**性寒,屬輔助藥。可以治療小兒驚癇。

**雀甕:**性平,屬使藥。主要治療小孩的驚癇、發冷發熱和氣滯。

**甘遂:**性寒,屬使藥。

**升麻:**性微寒,屬君藥。可以治療小兒風邪引起的驚厥癲癇(出自《藥性論》)。

**大黃:**性大寒,屬使藥。

《證類本草》

**銀屑:**和銀箔作用相同,可以安定心神、去除驚癲,並治療小孩的癲疾和狂躁亂跑。

巢元方說:「癇病是小孩的疾病。十歲以上才稱為癲,十歲以下的則稱為癇。」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。《奇病論》說:「有的人生來就患有癲病,這是因為母親懷孕時受到驚嚇,導致氣血上逆,精氣不能正常運行,所以使孩子發病。」既然小孩會有癲病,難道大人就不會有癇病嗎?根據記載,各種癲病的症狀以《甲乙經》最為詳細。其中,只標注癲病的,不包含抽搐;癲和狂同時出現的,常常會伴隨抽搐。

而癇病則會出現口眼歪斜、眼球上翻、手腳抽動的現象。可見,癲病不一定會抽搐,癇病則必然會抽搐;癲病如果伴隨狂躁也可能會抽搐,而癇病如果伴隨癲病則不一定會抽搐。這難道不是癲病和癇病的明確區別嗎?然而,現在的人看到這兩種病症,卻都無法分辨。凡是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、口吐痰涎的,不論是否抽搐,都認為是癇病;而將神志不清、言語錯亂的,則認為是癲病。

他們不知道《甲乙經》所記載,除了外感寒熱引起的癲病,其他像突然昏倒、嘔吐沫、眼睛出現幻覺、口角歪斜、心悸、耳鳴、臉頰腫脹、吐舌、吐血、發出羊叫聲、脖子僵硬、呼吸急促、胸背疼痛、四肢痿弱、昏厥、腹瀉、煩悶、悲傷哭泣、抽筋、眼睛呆滯、鼻塞流涕等,都是癲病的兼症。《病源論》所記載的癇病,如搖頭晃腦、伸舌頭、睡覺時驚醒抽搐、數次磨牙、手指彎曲好像在數數、背部僵硬、脖子向後反折等,與癲病完全不同。

癲病和癇病,難道真的難以區分嗎?雖然研究文中所引用的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的主治,會發現它們的記載混雜,但過於細分也不可取,必須要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。觀察治療癇病的藥物,常常與治療驚厥的藥物類似,可知癇病是體內氣亂,在經絡中伏藏運行的疾病。而治療癲病的藥物,則常常與治療狂躁的藥物類似,可知癲病是體內氣機鬱滯,難以疏通的疾病。《難經》〈二十難〉說:「陽氣過盛,就會狂躁。陰氣過盛,就會癲病。」這就是需要區分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