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58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58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四

茯神:平○止驚悸,多恚怒,善忘。

龍齒:平○驚癇癲疾,狂走,心下結氣,不能喘息。

龍膽:、大寒○主驚癇邪氣。

防葵:****寒○癲癇,驚邪,狂走。

馬目毒公:、微溫。

升麻:平、微寒○小兒風驚癇《藥性論》。

麝香:****溫○小兒驚癇,客忤,鎮心安神,合丹沙水灌下。

人薓:微寒、微溫○安精神,定魂魄,止驚悸。

沙薓:微寒、寒○除血積,驚氣。

桔梗:****微溫○驚恐悸氣。

白薇:、大寒○療驚邪,風狂,疰病隱居。

遠志:****溫○定心氣,止驚悸。

柏實:****平○主驚悸,安五藏,益氣。

鬼箭:

鬼督郵:平。

小草:

卷柏:、平、微寒○鎮心,治邪啼泣。

紫菀:****溫○小兒驚癇。

羚羊角:、微寒○除邪氣,驚夢,狂越,僻謬。

鮀甲:****微溫○五邪涕泣,時驚。

丹雄雞:微溫、微寒。

犀角:、微寒○止驚,安五藏《日華》。

羚羊角:、微寒○止驚悸。

茯苓:****平○憂恚驚邪恐悸,心下結痛。

蚱蟬:****寒○小兒驚癇夜啼。

《蜀本》

縮沙蜜:溫。

《證類》

鬼臼掌氏說見〈鬼疰尸疰篇〉

搐搦,牽掣抽縱也,古人名之曰「瘛瘲」,其病在筋衇。振顫,震動戰慄也,古人名之曰「振」,其病在肌肉。皆由於外,而無與於神志。驚,則病在神志而發自中,時若有所見聞,有所恐怖,其形體手足掣而不縱,動而不慄。所以然者,心以陽舍陰,以靜攝動,驟有恐迫,陽縮入陰,動混於靜,不能自振,則肝起為禦侮,於是陽錯行而氣遂亂。

〈舉痛論〉曰「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」,〈奇病論〉曰「有所大驚,氣上不下,精氣并居」,《金匱真言論〉曰「肝病,發驚駭」,〈大奇論〉曰「肝衇騖暴,有所驚駭」,又曰「腎肝并,小弦,欲驚」,竝與是義帖切,故篇中所列諸品,皆取乎奠安陽中之陰,扶翼動中之靜,此猶朝廷綱紀紊亂,則方面竝起,名曰勤王,實以觀釁,但得內庭整肅,則方面自然退聽。是以第交媾陰陽,調燮水火,而不顓顓於治心治肝,誠可謂「以無厚入有間」也矣。

然不曰驚,而曰驚邪,則以驚有因邪而致者,與因驚而生邪者,異也。因邪而致驚,奈何?《金匱要略》曰「病有奔豚,有吐膿,有驚怖,有火邪,此四部病,皆從驚發得之」,不但言驚而繼以發,見病雖固有,然不應致此,所以致此,則因乎驚也。《傷寒論》曰「太陽傷寒,加溫針必驚。

白話文:

**茯神:**性平和,能止住因受驚而引起的心悸,也可用於治療容易發怒和健忘的症狀。

**龍齒:**性平和,能治療驚癇、癲癇等疾病,以及狂躁亂跑、胸悶氣結、呼吸困難等症狀。

**龍膽:**性寒,甚至是大寒,主要治療驚癇和邪氣入侵引起的疾病。

**防葵:**性寒,可治療癲癇、受驚引起的疾病和狂躁亂跑。

**馬目毒公:**性溫,或略帶溫性。

**升麻:**性平和,略帶寒性,主要治療小兒因風邪引起的驚癇。

**麝香:**性溫,可治療小兒驚癇、突發疾病,並有鎮靜安神的作用,可與丹砂混合後用水灌服。

**人參:**性微寒或微溫,可安定精神、穩固魂魄、止住因受驚而引起的心悸。

**沙參:**性微寒或寒,可消除血瘀,以及因驚嚇而產生的氣結。

**桔梗:**性微溫,可治療驚恐和心悸。

**白薇:**性平和或大寒,可治療因驚邪引起的疾病、瘋狂和疰病等。

**遠志:**性溫,可安定心氣,止住因受驚而引起的心悸。

**柏實:**性平和,主要治療因受驚而引起的心悸,能安養五臟,增強體力。

**鬼箭:**性寒。

**鬼督郵:**性平。

**小草:**性溫。

**卷柏:**性溫、性平或微寒,可鎮定心神,治療因邪氣引起的啼哭。

**紫菀:**性溫,可治療小兒驚癇。

**羚羊角:**性寒或微寒,可消除邪氣、因驚嚇產生的夢魘、狂躁失控和行為怪異。

**鮀甲:**性微溫,可治療因五邪引起的啼哭和時常受驚。

**丹雄雞:**性微溫或微寒。

**犀角:**性寒或微寒,可止驚、安養五臟。

**羚羊角:**性溫或微寒,可止住因受驚而引起的心悸。

**茯苓:**性平和,可治療因憂慮、憤怒、驚嚇、恐懼而引起的心悸,以及胸腹部疼痛。

**蚱蟬:**性寒,可治療小兒驚癇和夜啼。

**縮沙蜜:**性溫。

**鬼臼掌氏:**相關說明請參考〈鬼疰尸疰篇〉。

**抽搐、牽掣抽縱:**是指肌肉不由自主的抽動,古人稱之為「瘛瘲」,病因在於筋脈。

**振顫、震動戰慄:**是指身體顫抖,古人稱之為「振」,病因在於肌肉。這些症狀都是外在因素引起的,與神志無關。

**驚:**則是指病在神志,由內而發,患者會感覺看到或聽到某些東西,產生恐懼,身體四肢會抽搐而不能放鬆,顫動卻無法控制。這是因為心屬陽,而陰氣是它的居所;心主靜,而動則是由靜來控制。當突然受到驚嚇時,陽氣會縮入陰氣之中,動與靜混亂,無法自行振作,此時肝臟就會起來抵抗外來的侵擾,導致陽氣運行錯亂,氣機也隨之紊亂。

《舉痛論》說:「驚嚇會導致心神無所依靠,精神無所歸屬,思緒混亂,所以氣機才會紊亂。」《奇病論》說:「受到巨大驚嚇,會導致氣機上下不順,精氣也停滯不前。」《金匱真言論》說:「肝臟有病,會引發驚駭。」《大奇論》說:「肝脈奔騰暴躁,會使人產生驚駭」,又說:「腎和肝都有病,脈象細小而急促,則容易受驚。」這些說法都與這裡的論述相符。因此,本篇所列的藥材,都是用來穩定陽氣中的陰氣,扶助動中的靜氣。這就好比朝廷綱紀混亂,各地諸侯就會起兵勤王,實際上是想趁機奪權。只要朝廷內部整頓好,各地諸侯自然會退兵。所以治療驚嚇,要注重陰陽的調和、水火的平衡,而不是單獨治療心臟或肝臟的疾病。這可以說是「以空虛的力量,進入有間隙的空間」。

之所以不直接說「驚」,而要說「驚邪」,是因為驚嚇的原因有兩種:一種是因邪氣而引起的驚嚇,另一種是因驚嚇而產生邪氣。那麼,因邪氣而引起的驚嚇是怎麼回事呢?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有的病會出現奔豚、吐膿、驚恐和火邪等四種情況,這些都是因驚嚇而引起的。」這不僅說明了驚嚇會引發疾病,而且也說明了,即使本身有這些疾病,也不應該導致如此嚴重的狀況,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受到了驚嚇。《傷寒論》說:「太陽傷寒,如果再使用溫針,必定會引發驚嚇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