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54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54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四

是其篇目,正合以類相從;其論治,正合緣異生別。謂之為混,適當因混而得析;謂為不相應,正賴此乃得互相印證。其果混耶?其果不相應耶?是已可無措意所宜。措意者,部分也,物類也,細覈篇中,部分之目有三,曰心腹蜈蚣、石硫黃、赭魁、苦薓、鮀魚甲,曰脅下狼毒,曰腸胃茈胡。

物類之目有五,曰痰朴消、巴豆、續隨子,曰水狼毒、甘遂,曰飲狼毒、消石、大黃、續隨子,曰食狼毒、消石、大黃、甘遂,曰血朴消、芒消、鼈甲、附子、續隨子。皆以詔後人,因病何在,而求藥之所抵;因物何屬,而取藥之所當,為反三之舉一焉。故就是中而言,則任六淫,皆可致積聚。

而茈胡、烏頭,可以治風。附子、天雄、石硫黃,可以治寒。苦薓、貫眾、理石,可以治暑、治火。諸消、空青、大黃,可以治燥。威靈仙、甘遂、狼毒,可以治溼。出乎外而言,則任隨物,皆能成癥瘕。而狗屎,可治魚肉癥。敗篦、敗梳,可治蝨癥。雞屎白,可治米癥。油,可治髮癥。

莫不圓陀陀,活潑潑,更出其外而究之,且無不可矣。

積聚癥瘕,以互相援引而成,則互相牽制為治。其用也,有體焉,益當知之,則其所以然,自可識也。夫曰「氣為積聚,物為癥瘕」,然不有氣而竟成癥瘕,物而僅成積聚者乎?物而僅成積聚,則《金匱要略》所謂宿食者,明係食物結而不行,惟憑吐下,不謂癥瘕是也。氣而竟成癥瘕,則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謂積聚痼結者,明係氣聚,復因邪氣重沓牢痼,久即成癥是也。

若是,則積聚癥瘕,益似混而難定,而孰知如此,乃益可定耶?請以四言決之,曰「形而上者為積聚,形而下者為癥瘕。積聚者,以物之死氣,阻人生氣。癥瘕者,已自鍾生氣,而用人生氣為使」,盡之矣。何謂「形而上者為積聚」?仲景曰「衇緊,如轉索無常者,宿食也」,又曰「衇緊,頭痛,惡風寒,腹中有宿食不化也」。

見風寒之衇,風寒之證,而竝無風寒,止係宿食為患,故雖實有物,而僅得為積聚,不謂為癥瘕,以其見證形於上、形於外,所以知其因氣為害也。何謂「形而下者為癥瘕」?仲景曰「妊娠六月動者,前三月經水利時,胎也。下血者,後斷三月,衃也。所以血不止者,其癥不去,故也」,又曰「陽明病,中寒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欲作固瘕,必大便初鞕後溏,以胃中冷,水穀不別,故也」。

證屬傷寒,寧汗出而不得小便;已結胎元,寧漏下而不以養胎,故雖實無物,而竟目為癥瘕,不謂為積聚,以其見證,形於下,形於內,所以知其因物為害也。何謂「以物之死氣阻人生氣」?則如以上宿食諸證是也。何謂「其物自鍾生氣,用人生氣為使」?則如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諸書所論,髮癥嗜油,食癥嗜食,魚肉癥嗜魚肉,米癥嗜米,此非人所欲食,乃物使然也。

白話文:

這篇的篇章安排,正好符合依照類別歸納;而其論述治療,也正好符合根據差異來區別。如果說它雜亂,其實正可以從雜亂中理出頭緒;如果說它不對應,也正好可以藉此互相印證。它真的雜亂嗎?真的不對應嗎?這已經不需要我們過多在意了。我們所要關注的,是篇章中的部分和事物類別。仔細考察篇章內容,部分可以分成三類:一是心腹部的蜈蚣、石硫黃、赭魁、苦薓、鮀魚甲;二是脅下的狼毒;三是腸胃的紫胡。

事物類別可以分為五類:一是痰積類的朴消、巴豆、續隨子;二是水積類的狼毒、甘遂;三是飲積類的狼毒、消石、大黃、續隨子;四是食積類的狼毒、消石、大黃、甘遂;五是血積類的朴消、芒消、鱉甲、附子、續隨子。這些都是為了告訴後人,要根據疾病所在部位,去尋找相對應的藥物;要根據藥物的屬性,來選擇恰當的藥物,這是一種舉一反三的方法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不論是哪種外感邪氣,都可能導致積聚。

而紫胡、烏頭可以治療風邪;附子、天雄、石硫黃可以治療寒邪;苦薓、貫眾、理石可以治療暑邪、火邪;各種消石、空青、大黃可以治療燥邪;威靈仙、甘遂、狼毒可以治療濕邪。從更廣泛的角度來說,任何物質都可能形成癥瘕。例如狗屎可以治療魚肉引起的癥瘕;破舊的篦子、梳子可以治療蝨子引起的癥瘕;雞屎白可以治療米飯引起的癥瘕;油可以治療頭髮引起的癥瘕。

這些東西無不圓融而充滿活力,進一步研究它們,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。

積聚和癥瘕的形成是互相牽連的,因此治療上也需要互相制約。它們的運用是有規律的,更應該去了解,這樣自然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。說「氣為積聚,物為癥瘕」,難道沒有因為氣而形成癥瘕,因為物而形成積聚的嗎?因為物而形成積聚,《金匱要略》中所說的宿食,明顯是食物積結而不消化,只能通過吐瀉來治療,不能稱之為癥瘕。而因為氣而形成癥瘕,《諸病源候論》中所說的積聚痼結,明顯是氣積聚,又因為邪氣反覆侵襲,日久就形成癥瘕。

這樣看來,積聚和癥瘕似乎更加混亂難以分辨,但誰知道這樣反而更容易確定它們的性質呢?請用四個字來概括,就是「形而上者為積聚,形而下者為癥瘕。積聚是因物質的死氣阻礙了人體的生氣;癥瘕是因自身產生了生氣,而又利用人體的生氣來驅使」。這就概括了它們的本質。什麼是「形而上者為積聚」呢?張仲景說:「脈象緊,像轉動的繩索一樣沒有規律,這是宿食的表現。」又說:「脈象緊,頭痛,怕風寒,腹中有未消化的宿食。」

這些症狀表現出風寒的脈象和證候,卻沒有真的感受風寒,只是因為宿食造成的,所以雖然有實質的物質,但也只能算是積聚,不能算是癥瘕,因為它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是明顯在外、形於上的,由此可以判斷它主要是因氣的阻滯而引起的。什麼是「形而下者為癥瘕」呢?張仲景說:「懷孕六個月時胎動,是前三個月經水正常時形成的胎兒。出現下血,是懷孕後三個月,已經成形的胚胎。所以出血不止,是因為癥瘕沒有去除的緣故。」又說:「陽明病,中寒,不能進食,小便不通暢,手腳濕潤出汗,將要形成固瘕,一定會出現大便先硬後溏,這是因為胃中寒冷,水穀不分,不能正常消化。」

這些證候屬於傷寒,寧可汗出而不能小便;已經形成了胎元,寧可漏下血而不去養胎,所以雖然沒有實質的物質,但仍然歸為癥瘕,不歸為積聚,因為它所表現的症狀是明顯在內、形於下的,由此可以判斷它主要是因物質本身的影響而引起的。什麼是「以物質的死氣阻礙人體的生氣」呢?就如同前面所說的宿食等各種情況。什麼是「物質自身產生生氣,並利用人體的生氣來驅使」呢?就如同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等書中所說的,頭髮引起的癥瘕會喜歡油脂,食物引起的癥瘕會喜歡食物,魚肉引起的癥瘕會喜歡魚肉,米飯引起的癥瘕會喜歡米飯,這些不是人想吃的,而是癥瘕中的物質在驅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