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53)
本經序疏要 (53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四
茈胡:平、微寒○去腸胃中結氣,飲食積聚,諸痰熱結實。
鼈甲:****平○主心腹癥瘕,堅積,寒熱,溫瘧,血瘕。
蜈蚣:****溫○療心腹寒熱結聚。
赭魁:平○主心腹積聚。
白馬溺:微寒○破癥堅積聚,男子伏梁,積疝,婦人瘕疾。
鮀甲:微溫○主心腹癥瘕,伏堅,積聚,寒熱。
礜石:大熱,生溫,熟熱。一本作礬石。掌氏曰「礬石條,竝無『主療積聚癥瘕』之文,一本作『礬石』者,為非」。
芫花:溫、微溫。掌氏曰「唐《蜀本》作蕘花,今據《本經》。蕘花,破積聚癥瘕,而芫花非的主,當作蕘花」。
鰡魚:微溫。掌氏曰「《唐本》、《蜀本》云『鮀魚甲微溫』,無此鰡魚一味,遍尋本艸,竝無鰡魚,上已有鮀甲,此鰡魚為文誤,不當重出」。
《蜀本》
續隨子:溫○主婦人血結月閉,癥瘕,痃癖,瘀血,除痰飲積聚,下惡滯物。
京三稜:平○主老癖、癥瘕、結塊。
太陰玄精:溫○心腹積聚,冷氣。
威靈仙:溫○久積癥瘕,痃癖,氣塊。
《藥對》
牡蒙:平○主心腹積聚,寒熱邪氣。
蜀漆:平。主癥結癖氣,使○腹中癥堅痞結積聚。
貫眾:微寒。主腸中邪氣積聚,使○破癥堅。
甘遂:寒。主破癥結積聚,使○破癥堅積聚,利水穀道。
天雄:大熱。主破癥結積聚,使○破積聚,邪氣,心腹結積。
理石:寒○主除熱結,破積聚。破結聚。
消石:寒。主破積聚堅結,君○去蓄結飲食,推陳致新。
《證類》
豬肚:微溫。
〈五十五難〉曰「積者,陰氣。聚者,陽氣。故陰沉而伏,陽浮而動。氣之所積,名曰積。氣之所聚,名曰聚。積者,五藏所生。聚者,六府所成。積者,其始發有常處,其痛不離其部,上下有所終始,左右有所窮處。聚者,其始發無根本,上下無所畱止,其痛無常處」。
巢元方曰「癥者,由寒溫失節,致府藏之氣虛弱,而食飲不消,聚結在內,漸染生長塊段,盤牢不移動者是也。瘕者,由寒溫不適,飲食不消,與藏氣相搏,積在腹內結塊。瘕痛隨氣移動,虛假不牢者是也」。觀此,則積聚由氣,癥瘕由物,積定而聚移,癥牢而瘕散,截然四項,不可混矣。
乃今,不特篇題合而為一,所列之藥,竟有一物而四項竝主之者大黃、巴豆、附子、白馬溺、鮀甲、續隨子、甘遂。有竝主三項者蜀漆、貫眾、天雄,主積聚癥;鼈甲、威靈仙,主積聚瘕。有竝主二項者朴消、芒消、石硫黃、狼毒、烏頭、茈胡、赭魁、元精石、牡蒙、理石、消石,主積聚。苦薓、京三稜,主癥瘕。
其僅主一項者空青主積,蜈蚣主聚,粉錫主瘕。又不四證皆有癥無主者,不竟與《難經》、《病源》,不相應歟?雖然氣能阻物,物亦能阻氣,則因積聚,可以生癥瘕;因癥瘕,可以致積聚矣。聚者,氣有聚散;瘕者,物可動移,故積可兼癥瘕,聚不可兼癥瘕,積聚可兼癥不可兼瘕。
白話文:
**柴胡:**性平和,稍微偏涼。可以去除腸胃中氣機鬱結的狀況,消化飲食積滯,以及各種痰熱凝結成的實證。
**鱉甲:**性平和。主要治療心腹部的腫塊,堅硬的積聚,發冷發熱,瘧疾,以及婦女的血瘕(腹部腫塊)。
**蜈蚣:**性溫。可以治療心腹部的發冷發熱的結塊。
**赭魁:**性平和。主要治療心腹部的積聚。
**白馬尿:**稍微偏涼。可以破除堅硬的積聚,男子腹部的伏梁(腹部腫塊),積疝,以及婦女的瘕疾(腹部腫塊)。
**鮀甲:**稍微偏溫。主要治療心腹部的腫塊,堅硬的潛伏性積聚,發冷發熱。
**礜石:**藥性大熱,生用是溫性,炮製後是熱性。有版本寫作礬石。掌氏認為「礬石的條文中,並沒有提到可以治療積聚和腫塊的文字,寫作礬石是錯誤的」。
**芫花:**性溫,稍微偏溫。掌氏說「唐代的《蜀本草》寫作蕘花,現在根據《本經》記載。蕘花可以破除積聚和腫塊,而芫花不是主要功效,應該寫作蕘花」。
**鰡魚:**稍微偏溫。掌氏說「唐本和蜀本記載『鮀魚甲稍微偏溫』,沒有鰡魚這一味藥,遍查各種本草,也沒有鰡魚的記載,上面已經有了鮀甲,這個鰡魚是文字錯誤,不應該重複出現」。
《蜀本草》
**續隨子:**性溫。主要治療婦女血脈凝結導致的月經閉止,腫塊,痃癖(腹部腫塊),瘀血,可以去除痰飲積聚,排出體內污穢之物。
**京三稜:**性平和。主要治療長久的積塊、腫塊、結塊。
**太陰玄精:**性溫。治療心腹部的積聚,寒冷之氣。
**威靈仙:**性溫。治療長久的腫塊、痃癖、氣塊。
《藥對》
**牡蒙:**性平和。主要治療心腹部的積聚,發冷發熱的邪氣。
**蜀漆:**性平和。主要治療癥結癖氣,能夠使腹中堅硬的腫塊積聚消散。
**貫眾:**稍微偏涼。主要治療腸道中的邪氣積聚,能夠使堅硬的腫塊破散。
**甘遂:**性寒。主要破除腫塊積聚,能夠使堅硬的腫塊破散,疏通腸道,有利水的作用。
**天雄:**性大熱。主要破除腫塊積聚,能夠使積聚消散,去除邪氣,治療心腹部的結塊。
**理石:**性寒。主要清除熱結,破除積聚,消散結塊。
**消石:**性寒。主要破除積聚堅硬的結塊,可以去除積蓄的飲食,推動新陳代謝。
《證類本草》
**豬肚:**稍微偏溫。
《五十五難》中說:「積是陰氣造成的,聚是陽氣造成的。所以陰氣是沉伏的,陽氣是浮動的。氣積聚的地方,叫做積;氣聚集的地方,叫做聚。積是五臟產生的,聚是六腑形成的。積的初始發病部位是固定的,疼痛也總是固定在那個部位,上下有起始和結束,左右有界限。聚的初始發病沒有固定的位置,上下沒有停留的地方,疼痛的位置也不固定」。
巢元方說:「癥是由於寒溫失調,導致臟腑之氣虛弱,飲食不能消化,聚集在體內,慢慢形成長大的塊狀物,固定不移動的。瘕是由於寒溫不適,飲食不能消化,與臟氣相互搏擊,積聚在腹內形成結塊。瘕的疼痛會隨著氣機移動,虛假不牢固」。由此可見,積聚是由於氣機失調造成的,癥瘕是由於有形的物質造成的。積是固定的,而聚是移動的,癥是牢固的,而瘕是散亂的。這四種情況截然不同,不能混淆。
但是現在,不僅篇名合併為一個,所列的藥物,竟然有一味藥可以同時治療這四種情況的,例如大黃、巴豆、附子、白馬尿、鮀甲、續隨子、甘遂。有同時治療三種情況的,例如蜀漆、貫眾、天雄,治療積聚癥;鱉甲、威靈仙,治療積聚瘕。有同時治療兩種情況的,例如朴消、芒消、硫磺、狼毒、烏頭、柴胡、赭魁、元精石、牡蒙、理石、消石,治療積聚。苦蘵、京三稜,治療癥瘕。
只有單獨治療一種情況的,例如空青治療積,蜈蚣治療聚,粉錫治療瘕。另外,在四種情況中,也有只有癥沒有對應的治療藥物,這與《難經》和《病源》的記載是不一致的。雖然氣可以阻礙有形物質,有形物質也可以阻礙氣,所以因為積聚,可以產生癥瘕;因為癥瘕,也可以導致積聚。聚是氣有聚集和消散,瘕是有形物質可以移動,所以積可以兼有癥瘕,聚不可以兼有癥瘕,積聚可以兼有癥,不可以兼有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