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52)
本經序疏要 (52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四
寸口衇陰陽俱緊證,至「其人大煩,目重,瞼內際黃,為欲解」,皆以煩乃從陰出陽之候也。惟其兼躁,則為自陽入陰,乃是重病,故「太陽病,躁煩者,為欲傳」、「傷寒,六七日,躁煩者,為陽去入陰」而「少陰病,吐利,躁煩,四逆者,死。自利,煩躁,不得臥者,死」,亦良以煩,屬於心;躁,屬於腎耳。
考躁之訓為動《淮南》〈主術〉注,為疾《廣雅》〈釋詁〉,為狡《淮南》〈原道〉注,為不安靜《論語》季氏集解引鄭注,為暴急《荀子》〈富國〉注,為好變動《周書》〈謚法〉。是煩,為心動;躁,為體動。心動,猶是陽不容陰;體動,則是陰不容陽。
故且煩且躁者,雖係死徵,猶有可救,若僅躁不煩,則陽亦無以自容,故「陽微,發汗,則躁,不得眠」、「少陰病,不煩而躁者,死」、「傷寒,發熱,下利,厥逆,躁不得臥者,死」、「衇微而厥,膚冷,躁無暫安時者,為藏厥」,則皆必死之證矣。雖然煩亦不盡由心,然必病應於心,乃煩;躁,固不由於體,然必病應於體,乃躁,故溼家,有身體煩疼,關節煩疼。脾病,有腹中煩重。
穀疸,飽則發煩,頭眩。黃疸,有四支苦煩。婦人雜病,有腹滿,手掌煩熱。而躁之義,更有如物旣燥,乃動而飛揚者《釋名》,則係陽不浹陰,陰不入陽,陽燥而欲飛動,陰非特不能使之攝納,且將迸而逐之矣。
雖然欲知煩之所以然,斷須擴充斯義,若註此篇之煩,則毋庸論計及此,何者?篇目固曰心煩也,形容心煩之狀,莫妙如反覆顛倒,心中懊憹者,此篇,梔子豉湯咸具焉,故曰「煩,非重病也」。然亦非實病,如「心中悸而煩」、「心中煩,不得臥」、「下利,咽痛,胷滿,心煩」、「下利,欬而嘔渴,心煩,不得眠」,可知矣。而其主治,頗取裁於是篇,則此篇之不,可列極寒、極溫、極補、極洩,正為此矣。
似與仲景書各途,而實一貫之大旨也。
空青:寒、大寒○破堅積。
朴消:寒、大寒○逐六府積聚,固結畱癖,破畱血,閉絕,停痰,痞滿。
芒消:大寒○主五藏積聚,久熱胃閉,破畱血,腹中痰實結搏。
石硫黃:溫、大熱○療心腹積聚,冷癖在脅。
粉錫:****寒○去鼈瘕。
大黃:寒、大寒○破癥瘕積聚,畱飲宿食。
狼毒:****平○破積聚飲食寒熱水氣,脅下積癖。
巴豆:溫,生溫,熟寒○破癥瘕結聚,堅積畱飲,痰癖。
附子:溫、大熱○破癥堅積聚,血瘕。
烏頭:溫、大熱○破寒熱積聚。
苦薓:****寒○主心腹結氣,癥瘕。
白話文:
寸口脈象如果陰陽兩脈都呈現緊的狀態,代表疾病將要好轉,當出現「病人感到極度煩躁、眼睛沉重、眼瞼內側發黃」等症狀時,都表示煩躁是由陰轉陽的徵兆。只有兼具躁動不安時,才是從陽轉陰的表現,屬於重病,所以說「太陽病,躁動煩悶的,表示疾病將要傳變」、「傷寒,六七天,躁動煩悶的,表示陽氣要進入陰分」。而「少陰病,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躁動煩悶、四肢冰冷的,會死亡。出現腹瀉不止、煩躁不安、無法入睡的,也會死亡」,都是因為煩屬於心,躁屬於腎的緣故。
考究「躁」這個字的含義,《淮南子·主術訓》的註解說是「動」,《廣雅·釋詁》說是「疾」,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的註解說是「狡詐」,《論語·季氏》集解引用鄭玄的註解說是「不安靜」,《荀子·富國》的註解說是「暴急」,《周書·謚法》說是「好變動」。所以說煩是心動,躁是身體的動。心動,表示陽氣無法容納陰氣;身體的動,則是陰氣無法容納陽氣。
所以說,如果同時出現煩和躁,雖然是死亡的徵兆,但還有救治的機會。如果只有躁而沒有煩,表示陽氣也無法自行容納,所以說「陽氣虛弱,用發汗的療法,會導致躁動不安,無法入睡」、「少陰病,不煩躁而只是躁動不安的,會死亡」、「傷寒,發熱、腹瀉、四肢厥冷、躁動不安無法入睡的,會死亡」、「脈搏微弱且四肢冰冷,皮膚冰涼,躁動不安沒有片刻安靜的,是內臟陰陽衰竭的表現」,這些都是必死的症狀。雖然說煩不完全是由心所引起,但必定是疾病影響到心,才會出現煩的症狀;躁雖然不完全是由身體引起,但必定是疾病影響到身體,才會出現躁的症狀。所以濕氣重的疾病,會有身體煩疼、關節煩疼的症狀。脾臟有問題,會有腹中煩重感。
黃疸病,如果吃太飽會導致煩躁、頭暈。黃疸病也可能導致四肢極度煩躁。婦科雜病,會有腹脹、手掌發熱的症狀。而「躁」的含義,還有像物品乾燥後,會動而飛揚,《釋名》中說,這是陽氣不能與陰氣融合,陰氣無法進入陽氣,導致陽氣過於燥熱而想要飛動,陰氣不但不能將其收納,反而會使它奔散。
想要了解「煩」的真正原因,必須要擴充理解以上含義。如果註解這篇的「煩」,就無需考慮這麼多,因為這篇的題目就是「心煩」,形容心煩的狀態,沒有比反覆顛倒、心中懊惱更貼切的了。這篇所記載的梔子豉湯都具備這些特性,所以說「煩,不是嚴重的疾病」。但也並非是實質性的病症,如「心中悸動而煩」、「心中煩悶,無法入睡」、「腹瀉、咽喉疼痛、胸悶、心煩」、「腹瀉、咳嗽、嘔吐、口渴、心煩、無法入睡」,都是心煩的表現。而它的主要治療方法,也多取自這篇所記載的內容,所以這篇所記載的藥方,可說包含極寒、極溫、極補、極瀉的藥性,正是為此而設。
雖然看起來與張仲景的醫書各有不同,但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。
空青:藥性寒涼,屬大寒。主要功能是破除堅硬的積塊。
朴消:藥性寒涼,屬大寒。主要功能是驅除六腑內的積聚,治療固結難消的癖塊、破除淤血、閉塞不通、停滯的痰液、胸腹痞滿。
**芒消:**藥性大寒。主要功能是治療五臟的積聚,久病發熱、胃部閉塞不通、破除淤血、腹中痰實結塊。
石硫黃:藥性溫熱,屬大熱。主要功能是治療心腹積聚,脅肋部的冷癖。
粉錫:藥性寒涼。主要功能是去除鱉瘕。
大黃:藥性寒涼,屬大寒。主要功能是破除癥瘕積聚、留積的飲水、宿食。
狼毒:藥性平和。主要功能是破除積聚、飲食停滯造成的寒熱水氣,脅肋下的癖塊。
巴豆:藥性溫熱,生用藥性溫,熟用藥性寒。主要功能是破除癥瘕結聚、堅硬的積塊、留積的飲水、痰癖。
附子:藥性溫熱,屬大熱。主要功能是破除堅硬的癥積、血瘕。
烏頭:藥性溫熱,屬大熱。主要功能是破除寒熱引起的積聚。
苦薓:藥性寒涼。主要功能是治療心腹結氣、癥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