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51)
本經序疏要 (51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四
豉:寒○傷寒頭痛,寒熱瘴氣,惡毒,煩躁,滿悶。
甘草:****平○煩滿,短氣。
知母:****寒○傷寒,久瘧,煩熱。
尿:寒○療血悶,熱狂《日華》。
《蜀本》
盧會:寒○主熱風,煩悶,胷隔間熱氣。
天竺黃:寒。
胡黃連:平○大人五心煩熱《唐本》。
《藥對》
王不畱行:平。主心煩,君○止心煩,鼻衄。
石龍芮:平。主心煩,君○止煩滿。
玉屑:平。主胷中熱,心煩,君○除胃中熱,喘息,煩滿,止渴。
雞䏶胵:微寒。除熱,主煩熱,君○除熱,止煩。
寒水石:大寒。主煩熱,臣○皮中如火燒,煩滿。
藍汁:寒。主煩熱,君○止心煩躁《藥性論》。
楝實:寒。主大熱狂,使○傷寒,大熱,煩,狂。
廩米:溫。止煩熱,臣○主下氣,除煩渴。
敗醬:微寒。主煩熱,臣○除疹,煩渴《藥性論》。
梅核仁:平。主煩熱,臣。
蒺藜子:微寒。主心煩,君○止煩,下氣。
龍齒角:平。主小兒身熱,臣。
牛黃:平。主小兒癇熱,口不開,心煩,君。
酸棗:平。主心煩○煩心,不得眠,虛汗,煩渴。
煩之訓為勞《禮記》、《樂記》註,為劇《周官》〈司隸〉注,為擾《廣雅》〈釋詁〉,為亂《考工記》〈弓人〉注,為多《淮南》〈俶真訓〉注,為眾《大戴記》〈少問〉註。似與病之煩,不相當者,而不知煩,心病也。凡心之為用,由外入者,自此而藏於中;由中出者,自此而暴於外。
設有熱,蕪累於其間,則中外攪擾,於是平昔之以為,與目之所見,耳之所聞,未嘗思而忽來,欲剖決而不得,一事未已,一事復起,憧憧往來,歷碌難稽,此可為「眾、多、擾、亂、劇、勞」否耶?雖然是在方書,溯其源,則一出於熱;揆其派,則為虛熱、、為實熱,已耳。
及歷稽是篇所隸,而後知熱之所由化,熱之所挾持,熱之所停頓,不一而足,并有不必由熱者,觀之天可知。夫天之所以使人煩者,非溼熱鬱蒸,即蘊隆亢旱,然不有山川崇卑,彼此之相殊乎?不有夏秋春冬,節序之早晚乎?就其推移,溯其遷化,已指不勝屈,況即鬱蒸亢旱而論,民之所以徒避望救者,且必審高下向背,以求即於安,此治煩之所以。
熾盛者,折石膏、楝實、寒水石、藍汁;衝逆者,抑杏仁、梔子、竹瀝、尿、烏梅、蒺藜;相持者,解𦮷母、李根皮、豉;壅遏者,通通草、滑石、茯苓、王不畱行;疲罷者,和甘草、廩米;焦涸者,滋知母、雞子、酸棗仁、玉屑;頑劣者,化牛黃、敗醬;散漫者,收龍齒。
突致病之源,隨所在,即所據,而利而導之,慰而安之,治煩之法,於是乎擴充,然謂已盡,則未也。
煩非重病也,故「太陽病,欲自解者,必當先煩,乃有汗而解」、「陽明,不吐不下,心煩者,可與調胃承氣湯,病已差,尚微煩不了了者,不過大便硬」、「太陰中風,四支煩疼,為欲愈」、「少陰病,雖煩,下利,必自愈」、「惡寒而踡,時自煩,欲去衣被者,可治」、「厥陰病,厥而嘔,胷脅煩滿」者,其後僅便血。
白話文:
**豆豉:**性寒。可用於治療因傷寒引起的頭痛、寒熱交替的瘧疾、惡性腫毒,以及煩躁、胸悶等症狀。
**甘草:**性平。可用於治療胸腹脹滿、呼吸短促等症狀。
**知母:**性寒。可用於治療傷寒、久病瘧疾、煩熱等症狀。
**人尿:**性寒。可以治療血鬱胸悶、熱病引起的狂躁(出自《日華子本草》)。
**蘆薈:**性寒。主要治療熱風病、煩悶、胸膈間的熱氣。
**天竺黃:**性寒。
**胡黃連:**性平。可用於治療成年人的五心煩熱(出自《唐本草》)。
**王不留行:**性平。主要治療心煩,可作為主要藥物,能止心煩、鼻出血。
**石龍芮:**性平。主要治療心煩,可作為主要藥物,能止煩悶。
**玉屑:**性平。主要治療胸中熱、心煩,可作為主要藥物,能去除胃中熱、喘息、煩悶、止渴。
**雞內金:**性微寒。能除熱,主要治療煩熱,可作為主要藥物,能除熱、止煩。
**寒水石:**性大寒。主要治療煩熱,可作為輔助藥物,能治療皮膚發熱如火燒、煩悶等症狀。
**藍汁:**性寒。主要治療煩熱,可作為主要藥物,能止心煩躁(出自《藥性論》)。
**楝實:**性寒。主要治療大熱引起的狂躁,可作為輔助藥物,能治療傷寒、大熱、煩躁、狂躁等症狀。
**粻米(儲藏的米):**性溫。能止煩熱,可作為輔助藥物,主要能降氣、消除煩渴。
**敗醬草:**性微寒。主要治療煩熱,可作為輔助藥物,能去除疹子、煩渴(出自《藥性論》)。
**梅核仁:**性平。主要治療煩熱,可作為輔助藥物。
**蒺藜子:**性微寒。主要治療心煩,可作為主要藥物,能止煩、降氣。
**龍齒角:**性平。主要治療小兒身熱,可作為輔助藥物。
**牛黃:**性平。主要治療小兒癲癇、發熱、口不能張開、心煩等症狀,可作為主要藥物。
**酸棗:**性平。主要治療心煩,能治療煩心、失眠、虛汗、煩渴。
「煩」這個字的解釋,《禮記》和《樂記》註釋說是「勞累」,《周官》〈司隸〉註釋說是「劇烈」,《廣雅》〈釋詁〉解釋為「擾亂」,《考工記》〈弓人〉註釋說是「亂」,《淮南子》〈俶真訓〉註釋說是「多」,《大戴禮記》〈少問〉註釋說是「眾多」。這些解釋似乎與疾病中的「煩」不太相符,但要知道「煩」是一種心病。凡是心的作用,從外而來的,就會藏於內;由內而發的,就會顯露於外。
如果心裡有熱邪,就會擾亂內外,於是平時的想法、眼睛看到的、耳朵聽到的,在未經思考的情況下突然湧現,想要解決卻無法如願,一件事情還沒結束,另一件事情又開始,心神不定,思緒紛亂,難以控制。這種情況不就可以用「眾多」、「擾亂」、「劇烈」、「勞累」來形容嗎?雖然這些藥方是從醫書中來的,但追溯其根源,都出自於「熱」;考察其分支,則有虛熱、實熱之分。
再仔細考察這一篇所歸納的內容,才知道熱邪的變化、熱邪所挾持的、熱邪所停留的位置,各不相同,甚至還有不一定由熱邪引起的。觀察自然界就可以知道,上天使人產生煩躁的原因,不是濕熱鬱悶,就是蘊熱乾燥。然而,山川的高低不同,彼此的差異也不同;春夏秋冬的季節,來臨的早晚也不同。就其變化來看,變化遷移的情形已經多到數不勝數。況且就濕熱、乾燥而言,人們之所以躲避或尋求救援,必定會考慮地勢的高低、朝向,以便求得安穩。這也是治療煩躁的方法。
對於熱邪熾盛的,要使用石膏、楝實、寒水石、藍汁等藥物來折其勢;對於熱邪上衝的,要用杏仁、梔子、竹瀝、人尿、烏梅、蒺藜等藥物來抑制;對於熱邪相持不下的,要用知母、李根皮、豆豉等藥物來調解;對於熱邪壅塞的,要用通草、滑石、茯苓、王不留行等藥物來疏通;對於因疲勞而煩躁的,要用甘草、粻米等藥物來調和;對於因津液枯竭而煩躁的,要用知母、雞子黃、酸棗仁、玉屑等藥物來滋潤;對於頑固的煩躁,要用牛黃、敗醬等藥物來化解;對於散漫的煩躁,要用龍齒等藥物來收斂。
抓住疾病的根源,根據具體情況,順勢而利導之,安撫病人,這就是治療煩躁的方法,這樣才能擴充應用,但也不能說已經完全詳盡了。
煩不是嚴重的疾病,所以「太陽病,想要自己痊癒的,必定先出現煩躁,然後才會出汗而痊癒」。「陽明病,如果沒有嘔吐和下痢,但出現心煩,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,病稍好轉但仍有輕微煩躁的,往往只是大便比較硬」。「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,是快要痊癒的徵兆」。「少陰病,即使煩躁、下痢,也必定會自己痊癒」。「出現怕冷、蜷縮,時常感到煩躁,想要脫去衣被的,可以治療」。「厥陰病,出現厥逆、嘔吐、胸脅煩悶」,這些症狀之後常常會出現便血。